梁健
摘要:博物館的商業活動起始于19世紀早期,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博物館營銷這一新的詞匯。從80年代開始,國外一些博物館開始重視文化產品的開發,并嘗試擴展文化事業。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是博物館商店的先行者,但最初也只是提供明信片和紀念幣等簡單的商品。2015年3月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關于貫徹執行<博物館條例>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要提高博物館的文化內涵,積極拓展博物館的文化休閑,文化消費功能;大力支持博物館文化產品的創意開發,推動博物館聯合社會資源,培育創造博物館文化產品特色品牌,增強博物館文化產品在文化產業和消費體系中的競爭力。實施意見的頒布,使博物館從原來收藏、研究、教育模式,開始向社會教育側重,并在全國博物館牽起文創熱潮。但是面臨的新問題也接踵而來。特別是對于地方的小型區域博物館,面臨資源、資金等一系列問題,文創開發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關鍵詞:區域博物館;文創開發
一、區域博物館文創的不足
文化元素是有地域性的,每一款的文創都是依托在當地文化底蘊滋潤下發展。地處三四線城市博物館文創設計的資源和影響力,與國家級、省級博物館相比處于絕對劣勢。比如,故宮博物院,在2016年就開發了近九千種文創商品,線上和線下年銷售額達10億元,這是區域博物館無法企及的高度。
正因為有了大型博物館的標桿效應,導致全國博物館文創類型有著“類型同質”和“文化降維”趨勢。
(一)“類型同質”。就是絕大部分博物館開發出來的文創商品,樣子不同但類型一樣,豐富性、獨特性缺乏,導致區域博物館文創吸引力下降,消費者購買欲不強。比如臺北故宮推出的“朕知道了”創意膠帶,大受兩岸追捧;而區域博物館開發的創意膠帶,盡管圖案、顏色更為精美,卻甚少問津。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群眾都熟知雍正皇帝,對“朕知道了”有認同感,且創作有新意。區域博物館開發出來的創意膠帶,雖然有地方文化元素,但不為人熟知,沒有影響力就無法產生認同感,購買意欲不高是意料之中。
(二)“文化降維”。就是文創商品設計越來越“卡通”,與“旅游紀念品”作用基本相同,文化性減弱,呈現淺薄化趨勢;區域博物館文創商品投入資金十分有限,無法同時實現不同群體和年齡段的針對性設計,也很難吸引優秀的企業團隊與其合作。沒有商品類別的多樣性為基礎,為了讓產品更有吸引力,設計中弱化了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深度導向,這其實與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并不一致。
二、區域博物館文創的意義
(一)寓教于樂。博物館文創商品可以是“旅游紀念品”,但要區別于“旅游紀念品”。博物館文創其本意是為了打破原有博物館文化內容傳播深奧、煩瑣、枯燥的方式,讓消費者在文創中潛移默化、寓教于樂。愿意購買博物館文創的群體,不是單純物質消費,更多是文化消費。我們需要深入了解觀眾的文化需求心理,來到博物館參觀最關注那些人、事、物,并以此依托設計,才能滿足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設計的“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因為絕大部分參觀者蒞臨故宮是為了感受皇家氣息,折扇字出自雍正批閱田文鏡奏折用語,設計者將雍正大氣的批閱,巧妙隱化成一句現代調侃語,更能引起消費者購買欲。因為折扇完全體現了寓教于樂的本意。
(二)根植本土。區域博物館的文創設計,要圍繞當地優秀文化底蘊來不斷打磨完善。脫離本土文化的產品,就像無萍之水,不足以吸引消費者購買。只有立足文化根基的衍生文創,才能經得起市場的考驗。
比如三星堆博物館的“面具餅干”,其造型設計逼真有趣,讓消費者很容易聯想到三星堆特有文化,所以十分暢銷。
而區域博物館,往往是在一件文物上提取元素符號進行文創,這件文物可能只是傳世品,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與本地文化無關,從消費者心理上并不認可區域博物館能代表整個中華傳統文化,所以無法引起共鳴和消費欲望。只靠“顏值”是無法滿足文化消費需求的。
三、區域博物館文創的邊界
文創的邊界在哪里?現有博物館文創研發,大多遵循文創即商品模式,通過開放思路和多元融入,既是優勢也是壁壘;設計好了畫龍點睛;超出底線破壞底蘊。臺灣林榮泰在《文化創意 設計加值》把商品類的文化創意設計因素歸納成三個屬性:
(一)外形層次。有形物質,產品通過色彩、質感、造型、線條、表面紋飾、細節處理、構件組成展現。
(二)行為層次。使用行為、儀式習俗,產品通過操作性、安全性、功能性、使用便利結構性、結合關系展現。
(三)內在心理層次。意識形態、無形精神,產品有特殊含義、有故事性、有感情、有文化特制。
這三種層次,通過隱喻(利用文物某個特征進行設計)、直喻(與復制形式相類似)、轉喻(用文物的某個部分元素代替整個文物的設計)、諷喻(具有諷刺風格的設計方法,目前國內很少運用)、類推(相似屬性通過關聯性想象來設計,如果對原器物不熟悉的群體,不容易理解)五種方式來進行設計到產品的轉換。
其中外形層次和行為層次,區域性博物館都能做到,唯獨忽略了內在心理層次,而恰恰這才是博物館文創的靈魂,是實現社會教育的具體體現。
以上所述都是依托文創即商品的概念進行論述。那么文創是否就只能是商品?一種行為、一種活動算不算博物館文創?
筆者曾經在進行革命文物征集工作時,收集到關于紅軍的小故事:當紅軍經過村莊修整時,煙葉抽完,他們沒去索取村民,甚至有村民主動送煙給紅軍,紅軍都不接受。在村口有十幾顆泡桐樹,葉子發黃酷似煙葉,紅軍就用泡桐樹葉當成煙葉抽解煙癮。
這個故事,是紅軍對人民群眾不犯秋毫的具體體現。可以作為寓教于樂的主題。比如:當地紅色專題館將泡桐樹葉稍微制作,再提供給參觀完的群眾,讓他們寫上一些參觀感受。這樣觀眾帶走了樹葉,可以是一種紀念品,可以當作書簽;如果沒帶走,收集起來布置在特定區域,對紅色專題館也是一種很好的宣傳展示手段。這種形式并不是商品,但是否屬于文創?筆者認為,這就是文創。因為這種模式完全符合外形層次、行為層次、內在心理層次這三種屬性;甚至比一般的文創商品更符合博物館肩負的社會教育的目的。
還有《明朝那些事》 《盜墓筆記》 《鬼吹燈》這類的流行文學作品,是否屬于文創?甚至,一首歌、一部網劇、一出舞臺戲、一款電子游戲在不在博物館文創范疇?在《關于貫徹執行<博物館條例>的實施意見》中,是沒有特指文創即商品的。所以從廣義上說,只要能實現博物館研究提煉的優秀文化元素進行再創作的產物,并能達到社會教育和宣傳傳播效果的,都應該屬于博物館文創。
四、區域博物館文創的方向
如果文創即商品,從文化底蘊的角度衡量,無論是深度和厚度,區域博物館永遠無法企及國家級或大型博物館。開發的文創商品最終淪為“旅游紀念品”。以廣東省文創聯盟為例:為擴大廣東文創影響力,相關部門將各自為政的博物館文創組織成聯盟形式,通過展銷活動、評比活動、在各市博物館設立營銷點等手段,將廣東優秀文創商品進行統籌推廣,實現消費者在當地博物館就能購買全省優秀文創商品的目標。
可在現實中,觀眾在當地博物館購買其他區域文創產品的寥寥無幾。因為,離開區域博物館范圍的文創商品就已經喪失文化內涵,文創產品是文化消費,沒有底蘊支撐的文創商品,將徹底演變為普通商品,消費者購買普通商品途徑很多,單價格而言,文創商品就缺乏能讓消費者異地購買的說服力。
大多數區域博物館研究方向都是地方史,因為地方史才是區域博物館的文化底蘊,才是文創研發的根基。由此可見,區域博物館有需要擴大文創邊界,將單純的文創商品開發銷售向文創運營轉變,形成集研究、策劃、設計、生產、銷售的整體運營全案。
首先,區域博物館在社會教育上,應確立本地群眾市民為主要服務對象。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依托地方本地史提煉的優秀文化元素,深度策劃互動式體驗活動,其次根據活動內容設計具體銷售的文創商品,將文創商品銷售和活動組織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社區活動、學校共建、研學體驗等方式全面鋪開;只有群眾市民通過活動對地區文化有所了解后,才會形成對文創商品的“感性消費”,最后樹立起以社會教育為主體,商品銷售為輔的地區文創品牌。
五、結語
筆者認為,文創運營才是區域博物館的突破口。這類運營并不局限于活動組織;流動展覽、講座論壇、戶外體驗,甚至新媒體宣傳,展覽講解詞以故事性、幽默化再創作等等都可以成為文創運營的平臺,因地制宜,靈活多變,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品牌。打開博物館以服務社會教育為主,文創銷售為輔助的新局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消費者購買文創商品不再只是因為“顏值”,不再是“旅游紀念品”,是因為記住了地方的傳統和歷史,明白了文創背后蘊藏文化內涵的“感性消費”。
參考文獻:
[1]王國彬.“以展帶產”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策略研究[J].包裝工程,2018,39(6):114-118.
[2]葉鳴,黃文娟.基于感性消費心理的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J].自然博物,2016,3(00):153-158.
[3]韓相宜.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J].藝海,2017(0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