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劍南 朱連理



摘要:節奏感是指客觀事物具有一定規律的運動形式所引起的審美感受。兒童處于感知、認知的萌芽期,正是培養節奏感的黃金時期。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從兒童本身出發,以兒童自身體驗為主,通過運用身體參與到音樂中來感受、表達音樂。筆者將通過學習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來探究培養兒童節奏感的途徑,為今后更有效地進行音樂教學做好準備。
關鍵詞:節奏感;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
一、緒論
節奏感是指客觀事物具有一定規律的運動形式所引起的審美感受。達爾克羅茲認為“沒有身體對節奏的感覺,就不可能感知到音樂的節奏”,因此他提倡兒童全身心地參與到體驗音樂的過程中。
筆者通過學習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從中借鑒了一些培養兒童節奏感的方法。以下將從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的定義及其在節奏訓練中的運用進行論述,對今后音樂課堂的設置提出設想。
二、節奏與節奏感
廣義的節奏是指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與韻律結伴而行的有序整體,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如脈搏跳動、鐘表轉動、呼吸等都具有節奏。音樂中的節奏是指聲音的長短和有規律的輕重反復及其各種變化組合在聽覺心理上形成的感覺。[1]
節奏感是指客觀事物和藝術形象中符合周期性變化規律的運動形式引起的審美感受,是一種調控長度、速度細微變化的時間片段的連續組合能力,也是領悟音樂中音符時間關系的基本能力。
三、體態律動
體態律動一詞是指達爾克羅茲提出的在聆聽音樂過程中,身體跟隨音樂自由運動的節奏練習方法。以下從達爾克羅茲生平、體態律動的定義及其在節奏訓練中的運用三個方面切入,對體態律動進行相關論述。
(一)達爾克羅茲生平
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是瑞士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專注于體態律動的研究與實踐,且留下了大量的論著和教材,如《節奏、音樂和教育》《體態律動、藝術和教育》,其體態律動教學法促進了柯達伊教學法和奧爾夫教學法的形成,具有開創意義。
(二)體態律動的定義
“體態律動”一詞源自古希臘語中的“律動(Eurythmy)”,原義為:“有節奏的秩序和運動”或“優美的身體比例”。這一詞是由伯明翰大學約翰·哈維(John? Harvey)教授提出,用來描述達爾克羅茲的這一教學方法,即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身體自然放松,跟隨音樂進行自由律動。[2]
達爾克羅茲在日內瓦音樂學院教學時,注意到有的學生盡管演奏技術非常好,但是對于音樂內涵的理解能力以及對于音樂情感的表達能力非常薄弱。他意識到音樂應該遵從內心感受,讓學生自己懂得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意義,再將它表現出來,由此他開始了體態律動的教學與實踐。
他相信通過體態律動練習,兒童全身心地參與到練習過程中,在課程結束時,兒童可以說“我體驗到”,而不是“我知道”。通過體驗,幫助學生增強表現力,深入體會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并在生活中加以應用。
(三)體態律動在節奏訓練中的運用
體態律動教學中對于節奏的訓練主要以節奏要素為主,并通過游戲的方式幫助兒童體驗理解。以下從時值、基本節奏型、節奏組合以及音樂情感表達四個方面,對體態律動在節奏訓練中的運用進行論述。
1.時值練習
有些兒童對時值長短的控制較為薄弱,在練習中可以將時值與日?;顒勇撓灯饋?,幫助他們理解。例如二分音符為起跳、落,四分音符為立定,八分音符為走,十六分音符為小步跑。教師可以運用鋼琴演奏圖3-1,演奏到對應的音符時值時,兒童做相應的動作。例如教師演奏二分音符,兒童進行起跳、落動作。
教師也可以通過時值變化快速反應練習,增強課堂趣味性,如教師用鈴鼓交替演奏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每次變化的時間不需要按照規律進行,只需在時值變化時不間斷就可以,兒童通過聆聽辨別是幾分音符,做出相對應的動作。這種練習可以幫助兒童在游戲中理解、體驗時值的長短變化。
2.基本節奏型練習
基本節奏型練習主要針對拍點的把握以及附點節奏展開。
(1)拍點的把握
三拍子節奏的強弱規律為強弱弱。練習時,教師可以選擇節拍重音明顯的音樂進行播放,例如朝鮮民歌《桔梗謠》。教師先播放音樂,學生根據音樂自由舞動,感受音樂,然后在強拍出現時,用手拍打鈴鼓(如圖3-3)。
教師還可以播放桑巴、恰恰、探戈等節奏感較強的音樂或舞蹈視頻,學生欣賞、學習一些基本舞步或動作,跟隨音樂舞動起來,體驗節奏的拍點,或者播放不同地域的音樂,如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非洲音樂、歐洲民間音樂、拉丁音樂、東南亞音樂、美國嘻哈音樂,這些音樂帶有很強的民族特色,可以使兒童通過欣賞與體驗,感受不同地域的音樂與文化。
(2)附點節奏
以x.? x為例,通過行走練習幫助兒童體驗附點節奏拍點。例如,附點四分音符為向前邁一步后屈膝,向前邁步即為重拍,八分音符為身體直立并收腳(見圖3-4),收腳時動作要輕一些。若學生仍出現節拍不穩的問題,可以在行走的過程中用“嗒”唱出節奏,加深學生對附點節奏的記憶,增強節拍的穩定性。之后可以播放以附點節奏為主的音樂,或老師即興彈奏一些帶有附點節奏的旋律,學生來踩拍點。
3.節奏組合
以復合節奏中的二對三節奏為例:
如圖3-5,教師可以彈奏二對三節奏型,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拍手,一組行走,構成復合節奏??梢韵确纸M練習,之后兩組合作,這種練習對于兒童注意力的培養也很有幫助,兒童需要保持自己的節奏不變,不受另外一組同學干擾。通過練習,幫助兒童體驗二對三節奏的音響效果。
4.音樂情感表達
速度、音量的變化直接影響了音樂的情感表達。教師可以將同一作品或片段用不同速度演奏,使學生感受到速度變化對于同一音樂情感表達的影響;也可以選擇速度對比明顯的曲子讓學生欣賞,例如,《拉德斯基進習曲》和《梁?!?,通過聆聽感受不同速度對音樂情感表達的影響。[3]
大自然中的音響和律動可以幫助兒童更加直接地感受到節奏與音量變化之中的內在規律。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肢體動作模仿海浪的音響變化,例如學生運用手臂,在海浪來臨時,跟隨海浪聲音的漸強慢慢揮舞手臂,海浪退卻時,慢慢收回手臂。在這個練習過程中,身體是一條將音樂與大自然連接起來的紐帶,通過與大自然律動的融合,將這種感覺運用到音樂中。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表達音樂情感,可以通過放松練習,豐富兒童的體驗。
教師可以一周進行一次放松練習,播放大自然中的聲音,鳥鳴、流水、打雷等等,兒童通過聆聽,運用自身創造力,將聽到的聲音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例如,聽到大海的聲音,有的兒童可能會將手臂當作海浪,隨著一波一波的海浪揮動手臂,有的兒童將整個身體當作海水,自由舞動,教師不需要干預兒童的創作,因為每個孩子對于聲音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個游戲的目的在于解放兒童天性,激發兒童主動體驗、主動感受的能力,即在聽到音樂后兒童自發地跟隨音樂進行運動,這也是我們現在所缺失的,過多地注重傳授兒童知識,而忽略了他們天性的釋放,抑制了他們的創造力。在這個游戲中兒童不需要擔心正確與否,盡情享受、釋放自己就好。
四、總結
通過學習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筆者認為在兒童音樂課堂上,教師除了教授兒童音樂書本上的內容之外,還應該給兒童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在音樂中自由感受、體驗。教師不要過多限制兒童的動作,因為在體態律動中,沒有固定動作,關鍵在于激發兒童主動體驗探索的能力,釋放兒童的天性。教師只需提供給兒童足夠自由發揮的空間,兒童便可以自由創造,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在練習過程中,兒童可以解放雙手、雙腳、嘴巴、大腦,不需要思考正確與否,只需展示自己的個性、釋放自己。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美學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2010:652.
[2]陳蓉.論音樂教育中動作與音樂的關系與作用[D].上海音樂學院,2019.
[3]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11:11.
[4]朱君莉.兩種音樂教學法在促進幼兒音樂節奏感與學習品質上的教學實驗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
[5]秦亞潔.如何以體態律動增強學生的節奏感[J].北方音樂,2016,36(06):114.
[6]丁娟.談如何解放兒童天性、還小學數學自由課堂[J].才智,2019(35):54.
[7]陳小玲.音樂節奏教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
[8]張晶晶.律動教學與舞蹈啟蒙教育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
[9]劉長城,張向東.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及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03(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