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攝影雖然是視覺藝術里的重要媒介,但因其強大的再現能力,相機在誕生初期只被當成一種魔術般的“電氣玩具”,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技術上的工藝流程。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與成熟,攝影在應用領域和藝術領域的運用范圍都越來越廣泛,并且逐漸擔負起更多傳載觀念的功能。本課題即以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提出的“媒介進化論”為切入點,來研究和討論攝影在三個發展時期的特征,并試分析攝影作為單一媒介發展的局限性。
關鍵詞:媒介進化論;攝影;觀念;媒介
一、媒介進化論
“媒介進化論”是由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提出的,在這一理論中,他將媒介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玩具、鏡子和藝術。并且,他認為,并不是一切媒介技術都會經過這三個階段,有的技術會永遠停留在“玩具”這一初始階段,有的會在“鏡子”這一階段停滯不前,而只有極少數的媒介技術可以實現到“藝術”的成功飛躍。
作為視覺藝術中重要媒介的攝影,就經歷了這個由邊緣化的玩具逐漸成為大眾藝術的過程。
二、攝影發展的三階段
(一)“玩具”階段
20世紀30年代末,達蓋爾發明了“銀版攝影法”,攝影走進了第一個階段:“玩具”。在這一時期,保羅·萊文森認為:“技術占主導地位,在這些初級形態里,觀眾的樂趣存在于技術的工藝流程中,不在工藝的結果,而在工藝本身”。
在攝影誕生的初期,技術并未發展成熟,攝影遠難以滿足紀實的需求,且連帶攝影的表現性、風格和其他應用的可能性都被忽略了,人們關于攝影的討論更多停留在了技術層面。在應用上,攝影也停留于對繪畫的模仿,用于記錄現實,雖然攝影極強的再現力威脅到了繪畫的發展,但同樣也因為再現力的束縛,未能成為表現性藝術,再加上當時的攝影器材極為昂貴,因此攝影成了滿足上層人士體驗新奇技術、展示科學奇觀的玩具。
(二)“鏡子”階段
二十世紀初,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攝影師將鏡頭轉向紀實,此時的攝影技術發展已經較為成熟,一系列的小型相機也應時而生,為現場抓拍提供了可能性。
到了20年代,出現了以組圖的形式來報道的新聞攝影,即報道攝影,這讓圖片新聞取得了在新聞界的重要地位,攝影完成由“玩具”向“鏡子”的成功飛躍。在這一階段,人們對攝影技術的新鮮感逐漸消退,攝影的現實記錄功能日益高漲,成為人類視覺延伸的工具,攝影技術記錄著現實,成了“現實”的鏡像。
(三)“藝術”階段
至第三個階段,攝影的“藝術”這一非功能性特質不斷凸顯,藝術家想在反映現實的同時超越現實,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提出高效策略。而“鏡子”階段時對現實的簡單記錄顯然難以滿足這樣的需求,于是藝術家開始追求對攝影本身藝術語言的研究,開始選擇用圖片處理,在畫面中創造新的現實來表達觀念,這樣的改變使攝影先后形成了未來主義攝影、達達主義攝影、超現實主義攝影、波普主義等重要流派。
攝影由“鏡子”向“藝術”的這一飛躍其實就是人類對自己交流困境的突破,藝術家開始試著創造更具藝術生命力的語境空間。
三、新的觀念出口
現在的攝影已不再受“攝影是藝術嗎”這個問題所困擾了,攝影完成了由“玩具”向“現實記錄器”再到“藝術”的成功飛躍,但其在“藝術”階段的發展卻是沒有止境的。
(一)攝影單一發展的局限性
作為主題表達的一部分,媒介所展現出來的質感是作品內容表現的載體,媒介一旦被選定,其質感都會融入進作品的整體表現中去,因此選取合適的媒介變得尤為重要。而每種媒介都有其特質,這也意味:單單用攝影或者其他單一的媒介來創作,都是有局限性的。并且隨著藝術家觀念的發展,對單一媒介形式的探索也到了瓶頸,單一媒介在觀念和技術上都越來越難以滿足創作需求。
攝影創作需要的是人和機器的配合,是技術和藝術的混合,其在技術上的優勢使它獲得了無限的可施展的空間,而與此同時,這也是對其自身的一個禁錮和枷鎖。攝影自詡的“客觀性”就是其中的一個枷鎖。
(二)媒介的融合發展
隨著藝術家對觀看方式的探索,跳出固有的觀看方式,則變得尤為重要。
攝影技術的不斷進步給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并且單一以攝影為媒介的創作方式難以滿足藝術家觀念表達的需求,因此媒介融合成為一個新的觀念出口,既能幫助攝影擺脫自身機械所帶來的束縛,也能創造出語境更加廣泛且深刻的空間,成為藝術家觀念的新出口。
在創作過程中,參與創作的媒介作用都不可以忽視,因為它們是我們創作時用來與攝影的“現實性”交鋒的工具,通過這些媒介,我們才得以重塑現實,傳達觀念。
四、結語
攝影的獨特語言魅力使其成為藝術家表達觀念、傳達個人情感的重要藝術手段,而媒介的混合則增加了攝影藝術所能衍生的維度,其所能展現的情感厚度和觀念的廣度是不可估量的,值得我們繼續研究并加以運用。
參考文獻:
[1]林路.攝影思想史[M].浙江攝影出版社,2015.
[2]唐團結.中國攝影發展史:攝影圖片探索之旅[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6.
[3]羅伯特·肖.攝影之后:拍照的藝術家[M].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6.
[4]蘇珊·桑塔格.論攝影[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王琳鈺(1996-),女,江蘇省南通市人,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在讀(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