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新媒體下的數字攝影技術在新聞領域里占據的優勢進行分析,講解了數字攝影技術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及新媒體時代對數字攝影藝術發展的好處。
關鍵詞:新媒體;數字攝影攝像技術
一、引言
隨著新聞媒體的逐漸發展,新媒體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首要途徑之一。為此,近些年來新媒體技術日漸發展,其立于網絡技術,對網絡和傳媒行業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與此同時,隨著新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承擔著越來越大的比重,攝影技術也有了更大的發展。可以說新媒體技術為攝影技術提供了一個更多的展示平臺,促進攝影技術的發展。而攝影技術的日漸提高,也為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攝影在新聞攝影的領域里占據巨大的技術優勢
相較于傳統的攝影技術,數碼攝影,雖然不如傳統的銀鹽成像技術成熟,但是在起步階段就展示了許多的優勢。第一,數碼攝影技術可以減少大量的拍攝成本,用數字化的方式儲存圖像,可以及時瀏覽。傳統的攝影技術需要使用膠片,而膠片的數量較為固定,導致許多記者在遇到問題時猶豫不決,可能會錯失拍攝的良機。而數字攝影技術就可以隨時進行大量即時的拍照記錄。第二,數字攝影技術可以隨時瀏覽拍出的照片,篩選出最合適用于新聞媒體的照片,一旦發現拍攝 不好的情況,可以迅速地進行補拍,對新聞攝影工作的效率有了質的提高。第三,數碼攝影可以進行直接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1]。以往的銀鹽攝影需要許多步驟才能使用,而數碼攝影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進行傳送,大大地提高了新聞的效率,保障了新聞的及時性。
三、數字攝影技術帶來的不良影響
(一)攝影圖片的使用使人們減少對文字的重視程度
數碼技術使拍攝變成了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讓圖片的來源更加方便,圖片也更易處理。現今來自互聯網的許多圖片都采用在了新聞之中,人們相比于文字,更愿意從圖片中直接獲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甚至從圖片中可以接觸到的信息量比文字更多。現在新聞報道大多都采取以文字和圖片同時使用的形式,導致人們較少了對文字的關注。數碼技術十分方便快捷,所以拍出的照片就可以通過媒體信息的處理便將版面概而化之,不僅僅是受眾所了解到的信息被簡化,媒體處理信息的過程也被節省。這樣雖然可以節省一部分時間,但是卻讓人們減少了對文字的思考。
(二)一部分媒體利用圖片處理技術欺騙群眾
現今時代,人們對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的關注度日益增長,這樣也就有了許多媒體公司的產生。在這個信息交互的時代,人們可以輕易地通過互聯網得到全世界的信息。媒體工作者想要讓新聞脫穎而出,吸引更多觀眾的眼球,就必須要對一些照片進行處理。甚至還有一些不良媒體通過照片的合成技術或者錯位拍照等手段欺騙群眾,混淆人們的視線,引導輿論。甚至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編造故事,讓一部分無辜的人通過幾張虛假的照片走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接收數萬群眾的評論,很有可能導致網絡暴力的產生。這樣的新聞違背了真實性原則,甚至讓人們對新聞失去信任。
四、新時代媒體對數字攝影藝術的影響
(一)攝影的方法得到了簡化
數字攝影的應用較為簡單,只需要新媒體的記者人員掌握基本的抓拍技術就可以完成新聞的配圖。現在也有許多的照片是通過在室內進行擺拍來處理的,這就對攝影人員提出了新的技術要求。攝影技術人員需要通過閃光燈和曝光度等其他攝影參數的調配來完成一個攝影作品并引入新聞中使用。但是總體來說,數字媒體攝影相較于傳統的攝影方式更加簡單。為此攝影藝術逐漸趨于大眾化,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了攝影藝術之中。在人們的心目中攝影藝術是一項記錄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藝術文化。因此,在數字媒體的支持下,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業余時間進行攝影技術的鍛煉,完成自己的藝術需求。數字媒體技術的普及,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接觸到攝影藝術[2]。
(二)新媒體技術的影響之下,數字媒體的表現形式趨于個性化
新媒體技術讓每一個人都擁有拍攝的機會,而這讓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的個性展現于拍攝的作品之中。這樣的個性化逐漸轉變了傳統的攝影觀念,讓攝影不只是一種寫實手法,單純地將外在的客觀事件記錄下來。而現在攝影只是一種攝影者對世界獨特的看法的表現。這樣的變化讓攝影的作品帶有個人特色,更加注重了個人的思想,讓攝影作品更加具有了人文主義色彩[3]。
(三)新媒體技術使攝影逐漸轉向市場
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圖片交易通過互聯網平臺產生。這樣的平臺給攝影者和新聞媒體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機會,讓攝影逐漸進入市場化發展的階段。在以前的攝影中,想要將自己的作品表現出來,就必須通過投稿的形式進行交易。而現在,通過網絡就可以讓攝影圖片進行交易,快速有效地實現其經濟價值。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時代媒體的數字攝影技術為新聞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可能性,但是也會對社會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同時,數字攝影讓攝影的藝術得到了開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攝影藝術形式。
參考文獻:
[1]姜雪.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數字攝影的發展[J].包裝世界,2019(002):85-86.
[2]衡思珍.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攝影變革研究[J].藝術家,2019(003):129.
[3]魏士化.淺談數碼攝影與攝像技術在藝術方面的區別[J].美術教育研究,2019(001):46-47.
作者簡介:陳振英(1966.3.24),男,漢族,籍貫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本科學歷,工學學士學位,職稱高級實驗師,邢臺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