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蘭西斯·培根的作品是藝術史中重要的坐標。德勒茲著作《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為理解培根及其筆下的身體意向創造了新的路徑。本文以《繪畫的感覺》一文為切入點,對感覺之思與身體意向進行思考。
關鍵詞:德勒茲;培根;感覺;身體
一、形象再現:德勒茲的“形象”概念
弗蘭西斯·培根的作品是藝術史中重要的坐標。德勒茲著作《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為理解培根及其筆下的身體意向創造了新的路徑。德勒茲希望通過對培根的剖析,提供一種更為普適的,對感覺力量捕捉方法的闡釋[1]。
德勒茲認為感覺的兩面分別朝向主體和客體。主體是畫家本人的感覺,即“本能”“性格”,貫穿肉身本體與生命運動的。客體即“事實”、場地、事件,也是畫面再現的對象、場所、再現事件本身。主體和客體是緊密相連的,缺少任何一項都形成不了感覺。
二、身體美學:事物的身體性
肉身是感覺成立的必要條件,肉身創造感知又接受感知,而感覺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塞尚去掉了觀看和再現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直接表達真實的物象、結構和形體,直指物象本身,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找到了第三條路。德勒茲認為正是這種對事物身體性的真實表達將塞尚與培根聯系起來。無論是塞尚的大自然世界,還是培根的人工假象世界,都具備“感覺”和“性情”的屬性。
三、感覺之思:感覺的層次、范疇
德勒茲提出疑問:感覺所具備的綜合性特征究竟從哪里來?感覺具有多層次和多范疇或領域,這些層次是什么?它們是怎么被統一起來的?對此德勒茲作了四種解釋。
(一)從形象化到形象
德勒茲否定第一種解釋:再現之物使感覺具有綜合性和統一性。培根參照委拉斯凱茲《教皇英諾森十世》所創作的叫喊著的教皇是形象化的實踐,但這種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形象化,即一定程度的去形象化。培根一直在排除作品中的形象化,力圖表現形象。培根不直接表達驚恐,而轉向叫喊,叫喊動作是身體性的,即身體面對驚恐時的直接反應,通過對身體狀態的解讀得出驚恐。
感覺的暴力是神經系統的直接感知,具有身體性和綜合性,不需要具體的形象來呈現;形象化的暴力則需要通過具體的形象來呈現暴力,是間接的、單向度的。培根畫中的身體將最為有力的感覺訴諸觀者,身體成為各種情緒的直接載體,無須呈現施暴者或暴力過程,身體的形象仿佛記錄了暴力的過程,又仿佛是暴力之后的瞬間定格。
(二)感情與情感
德勒茲否定了第二種解釋:感覺與情感的混淆。他認為培根筆下沒有感情,只要情感。感情是情感過程的產物,包含情感產生的過程;情感則是感知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即“感覺”和“本能”。情感和感覺都是在某一時刻產生的心理反應或動作流露,而非一種長期穩定、恒久的。從一種感覺過渡到另一種感覺,即德勒茲所說的“本能”,本能同樣是身體性的。
(三)動力假設
德勒茲認為第三種假設—動力假設,比較有價值。感覺的多層次并非機械疊加而成,其中存在一種運動的秩序,使感覺具有延續性,能表達速度,同時飽含張力。培根畫中常見的扭曲肉體和具有運動感的肉身姿態呈現出的是其特有的表達方式,仿佛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在牽引著身體原地“運動”。除了身體姿態上的運動,培根畫中的肉體同時具有局部運動,扭曲、痙攣的肉或器官被無形的力量擠壓、牽拉得失去本來模樣,這種力量來自不確定的方向。
(四)通感與節奏之美
德勒茲提出第四種更具有現象學特征的解釋。感覺和意義并非被束縛于某一種載體,德勒茲認為有不同的感官與每個感覺層次、領域相對應,感覺的層次通過不同的感官被喚醒。視覺、味覺、觸覺、嗅覺、聽覺等感官之間可以跨越渠道,實現感覺的傳遞和交流。例如,培根畫的斗牛士,從視覺像聽覺挪移,使得觀者仿佛聽到了牛蹄聲;尖叫的畫觀者仿佛能聽到驚恐的尖叫;肉則將其本質表達出來,觀者感知到這是實實在在的肉,這是從視覺向嗅覺、味覺,甚至觸覺的挪移。
感覺在這里依然變得更為立體、綜合、統一,感覺經由繪畫,調動肉身的多個感官,形成互相交織、重疊的多感覺形象。觀者由看見上升到聽見、聞到、嗅到、觸摸到……形象的力量由此迸發,德勒茲認為這種力量就是節奏。
這種節奏或許是各種感官之間的邏輯和交融,是由感覺滲透到各個感官領域而形成的,或者說當各種感官之間的渠道被打通時,感覺油然而生。相比印象派畫的樹形,塞尚追求的是“樹性”,可以看到、摸到、聽到的真實存在、結構清晰的樹。這種真實賦予樹生命力,使得樹得以為樹。培根對肉身的形象表達,與塞尚追求的生命運動,在某種層面上是一致的。
肉身主題與20世紀初以來的哲學思想有著密切關聯。20世紀以來,眾多哲學家聚焦“身體”概念:快感、欲望、力比多和無意識等形成“身體”之下的各種分支主題[2]。YBA中的藝術家也有類似的藝術精神,年輕一代藝術家一定程度上延續著“血與肉”的主題脈絡。
參考文獻:
[1]楊新華,馮原.捕捉“不可感”的感覺力量——德勒茲對培根繪畫的“非再現”闡釋[J].文藝爭鳴.2019(06):202.
[2]范曉楠.血與肉的扭結——培根與“戰后”英國藝術[J].美術觀察,2019(12):79-84.
作者簡介:楊玫(1990.11.20),女,漢族,籍貫四川,四川旅游學院藝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鄉村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