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古國,在這五千年的歷史當中誕生出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以山水畫最具代表性,山水畫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五代和北宋時期趨于成熟,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山水畫風。早期的山水畫創作的題材往往是人,而畫中的山水只是作為補景出現,這時候人們對于山水畫的定義還很模糊,在創作風格、理念方面還未突山水畫的主體,直到魏晉時期的山水詩才確立了山水題材的地位。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意境;創作風格
在中國畫的發展歷程當中,中國畫的創作題材經歷了由人到山水的轉變。這主要源于不同時期人們思想觀念不同所導致的。在魏晉時期,山水詩的出現將中國的山水畫推向了一個高峰。在后世的文學當中,文人墨客總喜歡以山水抒發情感,山水也就成了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的存在。山水的取景、構景和創作決定了最終成品的藝術價值,以山作為題材來講,從不同角度描繪山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像是詩歌當中“遙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都是在描寫山地從不同角度所表現出的意境不同。
一、高遠
古人在將繪制山水畫時常會思索如何能將巍峨挺拔的群山呈現在僅有數尺的畫卷上,畢竟山的高遠很難在畫卷上呈現。針對這個問題古代的文學家們想出了用簡單的豎筆來代替山的千仞之高,用橫筆來體現山的百里之遠。這樣山水的樣子便能以縮小的比例呈現在畫卷上,雖然解決了山體的主要結構,但是人存在構圖撒花姑娘的問題,古代畫家范寬便在著作《溪山行旅圖》上對山的高遠再次進行了詳細的描繪,該畫的主峰雖有千仞,但是畫卷上主峰后的峰頭仍能觀察到。這種意境的呈現完全是站在比主峰還高的位置俯瞰的結果,如果只是盡可能地把畫卷中的人物縮小,也無法突出主峰的雄偉。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便是采用對比構圖法,若是人們將視線從遠處的山峰慢慢轉移到眼前的主峰,這時由近及遠的轉折就能突出主峰的雄偉,使觀者感受到山體的巨大。需要弄清的是高遠一詞指代的是由下及上,而在實際的繪圖當中,常常是自上而下俯瞰群山,來整體表現山的壯觀宏偉。而有些畫家采取與范寬不同的構圖法,像是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圖》采取的就是由近及遠和范寬相反的構圖法,這種構圖法是以突出遠處的主峰為主,而深周在代表作《廬山高圖》中則采用將人縮小的方法,來體現山的宏觀。
二、深遠
現實當中山體往往是綿延數千里的,當畫家在畫卷上呈現群山時必須要考慮到群山的深遠,畫卷往往呈現的景物缺乏立體感和空間感,一般的繪圖方法難以將群山的深遠地表現出來,在高遠、深遠以及平遠這三種山體特征最難表現的便是深遠,以郭熙的《早春圖》為例,郭溪在繪畫山體時,常常需要借助水、路、林木、云這種元素來表現山的秀麗和神韻,前面提到了郭熙表現山的高原的繪畫手法,而在體現山的深遠方面,郭熙則是通過對全景構圖來體現山外山的意境,畫中用一條延伸到遠處的未經開鑿的小路來突破畫卷空間對其景色繪畫的束縛,同時在利用樹的高低,溪水的流動以及木橋上的人來突出山的深遠,有一種曲徑通幽的既視感。
三、平遠
平遠并不是直接的平視,而是從水平方向展現出山體左右的遼闊。從山水畫出現至今,已經形成了兩種獨具特色的平遠構圖法首先是通過對比構圖的方式,在層次上體現為矮山丘陵和平遠山水。通過錯落有致的風景構圖來體現出山兩面的遼闊,而另外一種方式則是畫卷上只顯示出平原河流兩種元素,這兩種方法都突出了平遠的特點,使整個畫面更加的蒼茫遼闊。在山水畫的構圖當中,山依舊是作為主體存在,為了體現山的遼闊平遠,畫家常采用對比構圖的方法對整體的畫面景色進行布局,從而營造出一種近山而望遠的感覺,這才是平遠的真正意義。
四、結語
總的來說,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體現在構圖上,從不斷完善的構圖法就能看出畫家們為了山水畫事業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以山體繪圖為例,為了能將畫卷上的山體顯現得更加真實,需要從高遠、平遠、深遠三方面進行考慮,三遠當中主要體現的是“遠”一詞,在畫卷上的體現則是空間感。
參考文獻:
[1]溫泉沁.談意境在中國山水畫中的表現[J].美術教育研究,2018(7):10-11.
[2]張洋.淺談意境在中國山水畫中的表現[J].藝術教育,2017(Z4):150-151.
[3]李新生.意境:在審美空間的想象和再造中發生——論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理想及其藝術表達[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135-139.
[4]賴曉迪.淺析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J].美術教育研究,2016(14):22.
[5]柯川.儒釋道思想與中國山水畫中水的意境[J].美術教育研究,2015(11):22.
[6]鐘瀅.簡析中國藝術審美之意境特性——中國山水畫的審美意境[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10):247-248.
作者簡介:仇若涵(1998.3-),女,漢族,籍貫湖北武漢,學士學位,鄭州大學美術學院17級在讀本科生,專業為繪畫(國畫),研究方向為國畫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