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家花園承載著板橋地區的歷史記憶,探詢更好地活化利用古跡資源的方式,可以引起民眾的注意,延續當地文化。林園作為臺灣保存最完好的私人園林,在保存的基礎上,還要發揮其博物館的功能,讓人走進并參與。博物館主要的功能即是展覽、教育和典藏,從這三個方向明確定位,給古跡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林家花園;古跡;再利用
林家花園是臺灣僅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筑,林家是臺灣的五大家族之一,來自福建漳州龍溪,開臺祖林應寅于1778年來臺,后其子林平侯來臺,以運米為業開始從商。林平侯有五子,其中第三子林國華和第五子林國芳為同母兄弟,最為顯能,將商號合并為“本源記”,遷至枋橋。1851年正逢漳泉械斗,兄弟二人決定建三落大厝以保護家人,后擴建形成有體系的園林,1893年完工,占地約六千零五十四坪,又稱“板橋別墅”。1949年以前,林園一直疏于管理,1977年,林本源祭祀公業將林園產權捐給政府。1978年政府出資修復,1987年對外開放。
林園是具閩南風格的中國傳統私家園林,仿江南留園,極具文人意味。園中主要建筑包括汲古書屋、方鑒齋、來青閣、香玉簃、觀稼樓、定靜堂、榕蔭大池及月波水榭,回廊矮墻環繞各建筑之間,通過迂回方式讓觀者不斷移動,拉開人與景之間的距離,增加游園時的體驗感。
從周邊環境看,林園位于板橋區西門街,門前道路不寬。東臨文昌街,多為居民社區,人口密集。被高樓包圍,樓房似乎是緊貼圍墻,從園中向外看既破壞了古雅景致,又給人壓迫感。從內部運營看,在第二次整修后,由新北市文化局管理、推廣,每日定點提供限人數的免費導覽,定靜堂每日播放介紹影片。1978年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召開會議,最終經討論認為按原物件修建后的成果較為顯著,且較為接近傳統匱乏社會里對豐富感的文化要求。漢寶德先生認為保存一切值得保存的,其余的部分以追求今日生活需要的目標建造,呈現出現代人建筑水準,為現代生活留下見證。
強調古跡的活化利用,是為讓古跡不僅停留在保護層面上,而且要善于運用古跡自身及周圍的優勢,使文化傳承。林園在保存的基礎上,還要發揮其博物館的功能。博物館主要的功能即展覽、教育和典藏,從這三個方向明確定位,給古跡注入新活力。關于林園古跡保存維護及經營方面有不少研究,前人對其再利用提出不少建議,但如今調研可見很多十年前的問題依舊存在。
一、展示與講解
博物館中導覽服務尤為重要。來林園的日韓旅行團較多,但導覽只有國語,英、日語需預約,且無語音導覽租借,難以滿足外國游客需求。講解只能對林園歷史有初步認識,無法深入了解建筑樣式和藝術價值。放映室中既無英文告知可切換語言,現場也無工作人員,放映室空間狹窄,屏幕小,視頻畫質模糊,時間長。今日由于古跡脆弱,建筑二樓不對外開放,人們難以體會前人登高望遠的心境。以上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解決:第一,設感應式語音導覽租借,可減少人力。第二,在主要的建筑附近安排定點導覽,可深入講解某一建筑的使用功能及工藝技法。第三,與科技結合,重新拍攝視頻,制作VR,讓人身臨其境去觀賞建筑。
二、活動與教育
文化資產與文化觀光發展有密切聯系,國際文化觀光憲章提出“遺產是成長與變遷動態的參考點,也是積極的工具,每一個社區特殊遺產與集體記憶是不可取代的,是現在與將來發展的重要基石。”文化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人。從林園官網統計2019年林家花園共舉辦27場活動,包括親子手工藝體驗、音樂會、講座等。可見林園活動形式多元且舉辦次數頻繁。但據新北市旅游局官方發布資料來看,林園并非是最受歡迎的景點。林園舉辦活動較少針對年輕人,展覽也多缺乏專業策展人。林園離臺灣藝術大學如此近,應該充分利用臺藝大的資源,合作發展。國畫系可挑選與建筑空間相適的作品,策劃主題在林園展出。國樂系可在戲臺定期演奏,或進行“快閃”表演;工藝系可在節假日舉辦市集;視覺傳達系可為林園設計文創,林園文創創新力度不夠,無設計感且與林園聯系不大,設計獨有的文創會更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三、典藏
林家花園作為一個生態博物館,其自身本就是最好的典藏,可以將某一建筑空間作為林本源家族的歷史故事館或是文獻展示,會更好地將林家整個歷史與建筑串連在一起。
林家花園多年來努力打造精致典雅的文化形象,但過于古樸有時會與年輕人脫軌,要更好活化利用古跡,還需結合不同領域,在每一方面都做到專業、精細。古跡隨歷史正慢慢老去,而世界日新月異,古跡要留住人,留住文化,僅是靠古跡管理者遠遠不夠,需加強教育、加強人們對古跡的重視,讓大家都更加了解從而才能熱愛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行政院文化建設文源會.林本源庭園修舊工程紀錄與研究工作報告書[R].1987.
[2]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畫室規劃.板橋林本源園林研究與修復[M].臺北:交通部觀光局,1981.
[3]漢寶德.透視建筑[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熊凌暢,四川美術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