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憑借文化生產的實體書店快速擴張,重新回歸在城市人群的視野中。本文從品牌要素的角度出發,對貴陽千翻與作書店的品牌構建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策略。
關鍵詞:千翻與作;書店;品牌構建
在國家利好政策下,我國的書店數量不斷增加,消費主體的改變影響并引導傳統書店的變革,不少實體書店開始嘗試建立獨立書店品牌,而品牌的建設是獨立書店的重點。
一、貴陽千翻與作書店的品牌構成要素
(一)品牌名稱
品牌名稱是品牌資產中的核心要素,是企業價值觀念的傳遞。千翻與作書店創辦于2016年,是貴陽本土首家美學空間書店。“千翻”一詞極具貴州方言色彩,意思是愛折騰,常用語境為“哎喲,你說你做勒事情囊個那么千翻?”。用新鮮、有文化特色的“千翻與作”作為品牌名,傳遞企業的情緒、行動,更容易被消費者注意,且引起消費者的好奇心,形成二次營銷。
(二)品牌標志
整個品牌體系中,標志是品牌強有力的認知符號,使受眾更快地理解企業形象,增強品牌的廣泛傳播。
當下受熱捧的新型書店西西弗、言幾又、鐘書閣等,它們在經營模式上各有特色,將其標志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單論品牌符號,是美觀的。但在傳達中,對品牌訴求的價值理念有所欠缺,也未能創造出能讓消費者便于記憶的符號。
書店的靈魂是書本,而書本的最大價值是閱讀。書店中的閱讀氛圍,是區別于其他類型店鋪的地方。基于此,千翻與作書店以書的形態為基礎空間進行設計,運用重復的形式語言,傳達出千翻與作所秉承的理念“歷得千翻,終得一作”,即我們翻越一層又一層的知識階梯,一生二,二生三,潤物細無聲的積累,我們終將鑄就屬于自己的人生大作。
二、貴陽千翻與作書店的品牌形象塑造
(一)明確定位,是品牌之本
品牌必須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以便讓消費者直觀了解其價值所在。
過去的傳統書店以售賣圖書作為主要經營方式,時代的改變,人們對書店的需求不單單滿足于對書本的獲得,眾多新型書店開始圍繞著“書店+”的框架進行探索,千翻與作書店也不例外——秉持著為書本閱讀的回歸盡一份力,注重消費者的體驗,通過延伸閱讀場域來提升閱讀品質,打造集貴州本土的文創產品、親子互動、咖啡等為一體的復合式業態空間,詮釋新的美學閱讀生活。
(二)構建與消費者溝通的多元化空間
1.以書會友的社交空間
市場消費主力人群的改變,意味著未來的消費者會更注重文娛內容的質量,還有它帶來的社交屬性和娛樂屬性。書店是社交的發生地,牽引著不同興趣的人們聚集,讓每個消費者能與書、人、這個空間進行對話,釋放消費者對都市生活的壓力,感受到書店行業存在的情懷和溫度。因此,千翻與作書店以閱讀為樞紐,針對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構建一個多元化的社交文化空間。
2.增強幸福感的生活美學空間
“設計師在其作品受眾的頭腦中創造出一種信息建筑。其結構通過分類感覺認知渠道構成刺激。由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及這些感覺的各種集合帶來的刺激,再受眾頭腦中組裝起來,在那里浮現出我們所謂的‘圖像。”同理,千翻與作書店不應停留在單一的視覺層面上,而是充分調動人的五感來傳達品牌形象,通過體驗營銷的邏輯,激活更多的消費群體。
在品牌標志上,千翻與作書店將主標志的基因符號延伸多種形態,以此融入生活美學體驗中,豐富品牌的視覺資產。除此之外,在空間設計上摒棄復雜的材料,采用水泥、鋼、木材作為空間設計元素,既現代簡潔,也不缺失自然的溫情。在千翻與作營造的生活空間內,擺放著香薰陶器、文具背包、音箱手辦等用品,將日常器物使用功能與生活場景相匹配,提高生活品質,從中獲得愉悅感和幸福感。
3.彰顯貴州本土文化的展示空間
貴州擁有豐富的苗族文化資產,隨著文創產業的大熱,眾多民族傳承手藝人涌現,千翻與作書店著眼于民族,提供銀飾、刺繡娃娃等民族文創產品和苗族書籍的售賣空間,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
三、結語
從表面上看,實體書店的差異化來自裝潢環境、選書品味,深入其中,可發現空間和書籍品位可以再造,而品牌力卻是無法復制,因此品牌建設才是影響書店在市場競爭中的核心要素。
參考文獻:
[1]謝曉如,封丹,朱竑.對文化微空間的感知與認同研究——以廣州太古匯方所文化書店為例[J].地理學報,2014,69(02):184-198.
[2]崔明,馬童.文化社交——新零售背景下實體書店轉型之路[J].編輯之友,2019(03):28-33.
[3]陳含章.轉型中的實體書店發展現狀、問題與建議[J].出版發行研究,2016(03):44-47.
[4]王涵,方卿.網絡環境下實體書店生存與發展——國外獨立書店給我們的啟迪[J].中國出版,2016(08):15-19.
[5]徐適.品牌設計法則[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9.
[6]脫麗.傳統文化背景下伯鴻書店的品牌形象塑造研究[J].傳媒論壇,2018,1(23):140-141.
作者簡介:張倩(1995-),女,土家族,貴州銅仁人,貴州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