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龍 李飛燕
摘要: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的選擇性變多我們的審美品質變高,當然我們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會變高,現代公共藝術設計領域有著突破性的發展,在校園環境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不僅可以展示文化還可以承載歷史,對提高大眾審美有重要意義,它的存在營造出了與校園和諧相融的氛圍,對現下校園環境中成了一種不可或缺的藝術符號。
關鍵詞:公共藝術設計 ;校園環境;藝術
一、公共藝術設計的意義與價值
藝術對現代社會太重要了,藝術的崛起帶動了各個行業的發展。公共藝術的發展也是很可觀的它表現出了自己成熟老練的姿態。它通過個性的外表吸引更多群眾前來觀光打卡,并成為網紅圣地,這樣不但實現了自身價值更給當地帶去有生資源。表達了當地城市所特有的身份象征與文化特征及體現了文化價值觀;作為城市的標桿性設計作品這是它應該所要展現的效果。第二個層面就是它體現了老百姓對自己城市的文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促進了當地城市的藝術與文化的發展,展現了一個城市精神面貌,有效的宣傳了該城市的特點。公共藝術設計的存在的更多意義遠不止于此,它可以通過改變周圍環境,來喚醒人們對一些問題的思考與認知,充分體現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與該城市的歷史文化價值使公共藝術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不單是城市身份地位的重要標識,也是城市中心的象征,在設計過程中要重點考慮其獨特個性方面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是公共藝術設計獨有的價值體現也是靈魂所在。
二、公共藝術設計在校園中的重要體現
公共藝術設計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載體它可以是校園中的頂梁支柱也可以是校園內莘莘學子的精神支柱,他所包括的文化底蘊是很深厚的。很多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都是在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上給人帶來巨大影響力。校園中的公共藝術可以讓學子們去感受它的美刷新對美的認知,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對學生們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公共藝術放入校園環境中才能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在校園環境中激發學生追求個性講求本真。公共藝術設計能夠營造校園文化,這種校園文化能夠改善自身的不足和缺陷這種良好的藝術氛圍能夠給學生帶來積極作用。好的公共藝術作品不僅是具備功能還具有一定的品味,在校園環境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在校園中的公共藝術更具有個性,張揚的外形很符合現代學子性格,這種追求時尚潮流不僅在社會上更是能在校園中體現出來,現在的校園環境不再是以往的一板一眼單一的校園格局,已經變成豐富多彩十分有個性的形式。他充分利用校園的空間結構來進行與人之間的交流,例如圖書館前的廣場或宿舍樓前的公共空間都是他展示才華的地方在學校的豪華中心地段還可以做出一個體積較大形式結構經典的標志性的作品,這樣的公共藝術會是校園中最亮麗的一筆,這樣不但可以直接感受到整個校園的精神氣氛還能感受到它本身的氣場。再者大學校園中公共藝術作品在設計上往往與校園環境相融合與相應的教學風格相匹配,這樣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氣氛。生活就是在只具有一種形式表達的時候是不會勝出的,只有結合多種因素才會達到預期效果。公共藝術作品有了吸引力老師和學生都愛觀看欣賞互動這就很好地融合了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交流,促進雙方乃至多方的發展,更加促進了校園的發展。
三、校園環境中公共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
首先要適應現代化發展趨勢,誰說是校園環境要就求四平八穩,但也不能失去個性,要與時俱進將就設計的多元化和整體性,結合當下文化與周圍環境來設計的豐富而又有內容。現在校園中的學子們都個性十足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一般單一化的設計作品已經不適合現代發展潮流,可以加入互動性裝置進行交互體驗,是校園環境中存有一絲放松。我相信沉浸在互動中的人們會感受到其帶來的樂趣是有多精彩。再者要結合技術把科技帶到校園中,讓教師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忘科技的重要性,感受科技帶的美感,加大公眾的參與度乖萌可愛的外表設計及冷酷簡易風格都可以融入到校園環境中來,讓它成為一個極具經典的校園符號。
四、結語
在設計過程中應結合多種外界因素來進行豐富自己,形成一種獨特的校園文化通過日后發展形成一種文化品牌作為學校特色可以結合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等多方位進行考量。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要把校園文化精神考慮進去這樣有助于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經過不斷的歷史沉淀讓公共藝術作品更具歷史性思考性能夠引起共鳴。作為校園中的一分子它有責任美化校園啟迪學生進行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從一個作品中汲取到營養獲得更多的文化熏陶。
參考文獻:
[1]胡敏.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公共藝術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6.
[2]江哲豐.高校校園環境中公共藝術建設的原則與方法[J].學術論壇,2003(3):44-45.
[3]施慧.來自校園的公共藝術報告[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4]翁劍青.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高冷.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情感體驗[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09.
作者簡介:劉樹龍,吉林建筑大學;李飛燕,吉林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