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長
摘要:戲曲藝術作為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之一,其藝術特性有著悠久的文化發展歷程和獨特的藝術審美內涵,那么瓊劇音樂也可以談得上是瓊劇表演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來源于海南民歌、民間說唱說唱、歌舞、器樂等多種音樂成分組合而成,是瓊劇表現人物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烘托舞臺氣氛的重要藝術手段之一。更為重要的是其唱腔藝術特色更是是區別于中國戲曲不同劇種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戲曲;戲曲唱腔特征;瓊劇唱腔起源;唱腔的藝術風格
一、戲曲音樂的唱腔藝術特征
戲曲藝術作為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之一,其藝術特性有著悠久的文化發展歷程和獨特的藝術審美內涵。在近千年的發展沿革中,戲曲藝術的唱腔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最早階段的鄉間村坊小曲小調到成型的曲牌體、板腔體,再到綜合體,脈絡清晰、層次分明。根據劇本文辭結構與音樂唱腔曲調結構的不同,戲曲聲腔主要分為曲牌體、板腔體兩種基本樣式,其中曲牌體的形成是較為早的,據史書記載,戲曲唱腔中的‘曲牌體最早出現于宋元時期的南戲北曲以及明代盛行的昆曲。曲牌體逐漸形成后,板腔體就在曲牌體的基礎上演變而成。所以相對來說板腔體形成時間較晚,板腔體簡單來說指由同一母曲演變派生出的,板腔體其在節奏中、幅度上、調式與旋律里它的表現功能是存有一定差異性。曲牌體和板腔體的出現充分地使得我國戲曲藝術在唱腔變奏中的多樣性,突出戲曲唱腔藝術的 重要性,并增強了戲曲表現力特別的作用。
戲曲唱腔藝術作為戲曲的基本類型,其板腔體與曲牌體在唱腔藝術上并無高低之分,但就表現力而言,板腔體更具優勢;并且,在戲曲聲腔的演變中,從曲牌體向板腔體演變是主要規律。板腔體在戲曲發展中的出現、形成與說唱藝術有很大關聯,為此板腔體與曲牌體的有效融合下,通過戲曲表演形式展現出了其藝術的藝術手段,為戲曲藝術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氛圍。
二、瓊劇唱腔的起源
據藝人相傳,早期的土劇(瓊?。┦歉觋柷?。戈陽腔,是宋元南戲在江西戈陽一帶與當地方言和民間歌謠相結合的產物。戈陽腔形成后,很快就向長江南北的廣大地域發展,明人徐渭《南詞敘錄》云:“今唱家稱戈陽腔則出于江西、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瓊劇先輩相傳,自明嘉靖年代起,就有閩南戲頻繁傳入海南。此時的閩南班的聲腔都受代陽腔傳播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瓊劇音樂在挖掘、整理傳統聲腔、曲牌的基礎上,根據新的劇本內容的需要,進行新的音樂唱腔設計,發展創新了一批較有特色的板腔。如[古腔]、[陳訴腔]、[江浪腔]、[爭辯腔]等,許多原有的板腔也經過了演員的再創造,形成有特色的行當唱腔。
瓊劇唱腔用海南話演唱,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瓊劇舞臺語言與海南話的語言大同小異,以瓊劇唱腔音樂的旋律構成,與海南語言音調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唱腔旋律骨干音的形成及其旋律走向,基本上都依據唱詞各字詞之間的聲調調值關系而產生、發展。這就是行話所說的“問字生腔”。歷代藝人們運用“問字生腔”、移位、移調、換音、變音、變調式等發展手法,創造了非常豐富的瓊劇唱腔腔調。瓊劇演員在演唱中通常會增加一些語氣助詞,如“嚕、嚇、吡、咿、啰、啊”等,并已成為唱腔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語氣助詞在唱腔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使歌唱更富地方色彩。瓊劇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有少量的曲牌。瓊劇唱腔按習慣可分為中板類、苦哭嘆板類、曲牌類、專用腔類、雜調類。
三、瓊劇唱腔的藝術風格
瓊劇為多聲腔,聲腔音樂結構為板式變化體為主,兼有少量的曲牌體(如程途、報花名、淚滴秋波等),還有由板式變化體和曲牌體派生糅合而成的腔體(腔體種類更為豐富,有爭辯腔、太和腔、教子腔、高腔、陳述腔等),按生腔習慣瓊劇唱腔大致可分為板類、曲牌類、腔類和民歌雜調類(含民歌、民謠、吟詩調、佛曲、道教音樂等)共四類。瓊劇的板類包括中板、疊板、數字板、苦板、嘆板等,但在瓊劇劇目中,使用最多且發展較為成熟的是中板。下面我們談談瓊劇中板在不同音區、不同風格,情感表現較為豐富的中板線條,了解中板線條,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中板唱腔的情感和強弱關系,以便更好地演唱和演奏。“中板”是瓊劇的基本板腔,適用于各個行當,它來源于問字生腔,接近口語,通俗易懂,適合于自由表達思想感情。舊時戲班稱之為“紗帽架”,也稱七字板,命名是因為瓊劇藝人在南洋(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與粵劇藝人交流介紹“紗帽架”的板式時說“跟你們粵劇的中板一樣”,隨后逐漸被稱為“中板”了。中板的節拍是一板一眼42拍子,句法多為7字上下句。早期有幫腔,有著高低不同音區進行的旋律線條,細分有14條,粗略分為5條,計有正線中板、內線中板、外線中板、反線中板、髙尖中板,其唱法靈活、用途較廣,格調不同,變化無窮,為各種行當,各種人物所共用。
不同的板腔、不同的曲牌它們之間都持有各自的藝術風格以瓊劇中板為例,瓊劇中板中它細分為正、內、反、外、高四線。其中正線為瓊劇中板的母腔,問字生腔產生骨架音,其他線唱腔由它變化產生,是五聲音階的A商調式,一板一眼,它曲調平緩柔和。演奏和演唱要結合行當和劇中情緒要求,多為華麗展現;內線中板是將正線中板旋律主音(G調)的“5”音全部改成“4”音(D調是將“2”音改成“1”音),其他的音照常不變,再把腔型稍微調整而成。上句落音為G調的“1、3、4”音(D調為“5、7、1”音),下句落音為“2”(D調為5音),由于4音和7音的出現,構成特殊的小三度,產生凄涼悲楚的聲調,用于表現哀怨、憂傷的情緒,多用于女腔,特別是青衣行當里像“秦香蓮”這樣的角色。在演唱方面要咬字柔軟,拉腔多用鼻腔展示柔美、委婉和哀怨。演奏多為含蓄、輕柔,忌音量力度過大過重,破壞內線唱腔柔美含蓄的特點;外線中板是正線中板移高一個大二度產生的線條,一般用D調記譜,以免產生過多的升降符號,不利于演奏和演唱的理解和準確度。外線中板唱法最為靈活,變化最為豐富,它的曲調起伏較大,剛柔并濟,能表達豐富的情感,若速度加快,音程跳動變化較大,更能表現昂揚奔放、陽光大氣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多為小生腔。演奏和演唱要富有激情和力度,拉腔要飽滿明亮,展示豪邁的情感;反線中板一般用D調記譜,上句落音為“5、6”,下句落音為“2”,唱段煞句終止落音也為“2”音。反線是中板音域最低的線條,速度一般也較為緩慢,其節奏穩定,曲調委婉流暢,表達憂郁、哀怨、含蓄、低沉的情感,多用于傾訴、解釋、悲傷情景。演奏和演唱要求力度較輕,情緒低沉,不宜張揚;髙尖中板一般用D調記譜。它是中板里音域最高,也是瓊劇唱腔里音區最高的唱腔,最高音達到D調的5音(G調的2音)。它的曲調高亢、昂揚,音色明亮,所以常在人物矛盾或劇情高潮時使用,展現人物翻江倒海的內心活動和戲劇矛盾沖突的關鍵情感。演唱和演奏要有力度,氣息飽滿,具有氣場。除此之外瓊劇的曲牌音樂同之也是擁有豐富的藝術風格的表現形式,為此瓊劇板與腔的融入強化了瓊劇唱腔的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度。
四、結語
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的戲劇表演藝術形式,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廣泛的人民群眾基礎。我國目前統計的劇種達到三百余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戲曲理論著述、歷史文獻相當豐富,給人類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然而戲曲藝術又是一門復雜而又深奧的藝術門類,在戲曲百花園中不同劇種、不同角色、不同的派別的唱腔也有所不同。瓊劇藝術也如此,它主要通過表演為主要形式,利用唱、念、做、打四種形式來將瓊劇藝術展現出來,其中“唱”是瓊劇中最重要的表演手段,也是瓊劇唱腔主要的表現形式。瓊劇的唱腔在傳統戲曲的表演中都是以海南本土方言進行演唱,具有較強的海南地域性特征,為了更好地是這一本土文化有效地傳承發展下去,筆者認為還需要多多進行對唱腔的研究一探討,使得瓊劇這一顆璀璨的海南紅珊瑚更加絢麗多彩。
參考文獻:
[1]賴穎.淺析中國戲曲音樂的特點[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2):125-127.
[2]符桂花.瓊劇[M].南海出版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