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感受多少,體現多少,”感受力一詞出自斯坦尼《演員的自我修養》一書,屬于七力四感的其中一分支,其中七力包括:敏銳而細致的觀察力;積極而穩定的注意力;豐富而活躍的想象力;敏銳而真摯的感受力;準確而合理的思考判斷力;靈敏而細膩的適應力以及鮮明的形體與語言的表現力。四感:幽默感;形象感;節奏感和真實信念感。其中感受力一直在塑造角色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感受多少體現多少”這一說法實則是指讓演員真實地去感受角色的內心情感,避免自我揣測和臆想出現假、大、空的現象。
關鍵詞:感受力;演員;角色
一、感受力在表演中的作用
優秀的演員必然能夠對角色賦予自己獨到的見解,并以自己的方式對角色進行演繹,將劇作家筆下的角色最大限度的還原。在戲劇表演中每一個肢體動作都是角色內心世界真實地反饋和再現,演員作為完全陌生的個體想要與角色達到完全的契合與舞臺完美的體現,就要充分挖掘角色的內心世界,真實的感受角色的喜怒哀樂,想角色所想,做角色所做。
(一)有助于演員捕捉角色內心情感
對角色進行一定程度的解讀是演員創作角色的前提,而演員創作角色的過程其實就是感受力累積和應用的過程。演員想要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就需要從自我出發,從生活出發,對角色的內心情感加以解讀和剖析,我們說表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句話對感受力也同樣受用,演員對角色的理解其實就是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對生活敏銳度越高的演員感受力則越強,對角色的理解就越細致深刻,而感受力則是理解人物內心情感的關鍵。感受力偏弱的演員在表演和創作過程中如不能充分理解角色的內心情感,那么呈現出的作品就顯得刻板、淺顯、不立體。因此演員敏銳真摯的感受力是理解人物內心情感的基礎性條件,良好的感受力可以幫助演員理解人物內心情感。
(二)有利于演員塑造鮮明的人物性格
通常人物性格特點可以通過肢體語言、神態表情、舞臺行動及臺詞來體現,但若把人物性格拿捏的細致入微,僅僅通過外在的表現是遠遠不夠的。這需要演員對角色做足分析的基礎上,挖掘自身的感受力,感受在特有的臺詞下人物的內心情感的變化,心理需求和行動目的,從而確定人物說話的語氣語態和符合人物心理的肢體動作,通過演員對于人物特點的感受來理解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演員對于角色的感受程度越高,創作時便會更加得心應手,演員與角色之間很容易達到統一和共鳴,性格更加鮮明立體,行動組織也會更加真實、自然,使得演員創作出的作品更加富有鮮明強烈的藝術魅力。
二、感受力在戲劇表演中的幫助
(一)感受力激發演員創作靈感
角色在劇本上是呆板且沒有生命力的,而演員的工作就是將一個個呆板的角色賦予其生命力,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可以真實地體會到劇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作為劇作者向觀眾傳遞情感的使者,其本身就是獨立的個體,很少會有與角色相同的情感經歷,此時演員想要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就需要理解人物內心精神世界,對角色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充分展現人物內心的情感。有些時刻因為能夠與角色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激發起演員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例如在戲劇《無人生還》中導演把羅杰斯夫婦改成了羅杰斯姐妹,對于飾演妹妹的我而言要完全重新出發去審讀劇本,對于導演設定的勤懇、憨厚、愛抱怨的小女孩形象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初讀劇本時我的腦海里充斥著她說話時的樣子,她組織行動的樣子,因為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存在,所以在創作時總會有源源不斷的靈感幫助我去雕琢我心目中她的樣子。演員的感受力有時就像一把鑰匙,幫你開啟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又像是充滿魔力的水晶盒,總會引起你的好奇心去探索角色最深處的秘密。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如果感受不到角色本身的情感,那么表演將失去生命和活力。總的來說感受力的存在幫助演員更好地與角色產生共鳴,激發演員的創作靈感和內在潛力,為更好地刻畫人物形象提供必要條件。
(二)增強觀演關系,提高演出熱情
在戲劇舞臺上觀演關系是戲劇發生的必要前提,我們說“若想打動觀眾,首先打動自己。”觀眾作為戲劇的旁觀者,也是戲劇的被動接受者。如若演員對于舞臺的感受力不夠,融入不了規定情境,體會不到角色的喜怒哀樂,一味地采取程式化、臉譜化的演出模式,那么觀眾對于角色的感受力也會大大降低,反之觀眾則會跟著劇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運,觀眾的情感也會隨著角色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為了增強這一觀演關系,讓觀眾更加融入情境,對演員感受力的要求也更高。作為演員無論是自我演出的角色還是其他角色的配合,都必須以角色的深刻體驗為出發點,在特定的情景之下依托真實的思想情感,與觀眾和其他角色展開交流,并通過語言、動作等將內在世界外化于行。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達到演出效果。
參考文獻: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的自我修養[M].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2016.
[2]梁伯龍.戲劇表演藝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杜長瑾,云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