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爾娃·賽依提哈木扎
摘要: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寫照,同時也是這個民族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的結晶。西北地區在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歷史上很多重要的通道都穿過了西北地區。西北地區有非常豐富的民族文化,其中的舞蹈形式多種多樣。
關鍵詞:西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發展;動因剖析
一、引言
我國歷史悠久,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時間較長,在世界舞蹈中占據著領先地位。但是,受到多種文化的沖擊以及長時間發展的影響,人們對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視程度降低,相較于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較為忽視。基于這樣的情況,依托創新提升人們對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視度極為重要。
二、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規律分析
在長時間的發揮與傳承中,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呈現出了明顯的規律性,具體如下。第一,站在政治環境的角度來看,文化發展與繁榮的前提條件是社會局勢穩定。人們只有在和平年代且安居樂業的情況下,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活動的發展中。與此同時,人們的思想開放程度更高,整體大環境與人們的意識、需求均推動了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傳承。第二,站在經濟環境的角度來看,物質基礎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前提條件。人們只有在物質生活水平有保障的情況下,才能夠逐步脫離追求物質生活,從而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同時,國民經濟環境的穩定與繁榮,促使國家、社會在民族文化研究與發展中投入更多的資金,達到推動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更好傳承的目標。
三、新時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發展現狀
(一)專業性的民族民間舞蹈老師較少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要有專業性的舞蹈人才投身于舞蹈教學中。目前專業性的舞蹈演員較多,但是卻不能夠去教學生如何更好地跳舞,這就導致了專業與教學的分離,所以很難促進民族民間舞蹈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民族舞蹈文化傳承主體缺失
對于我國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來說,最大的問題和發展的關鍵也是傳承,經濟的發展為民族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機會,使得少數民族舞蹈走向更大的舞臺,讓其他民族群眾得以領略不同民族舞蹈的風采。這種交流隨之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一部分少數民族舞蹈缺少傳承者。很多年輕人因為接觸到了新的娛樂方式,被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所吸引,導致不愿意傳承這些舞蹈藝術。此外還有一部分優秀的少數民族舞蹈藝人離世,導致傳承出現了斷層。這不僅會影響到少數民族舞蹈的傳承,也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在這種情況下,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內涵逐漸地被弱化舞蹈,只是成了一種表現方式,而其中的民族文化內涵在逐漸地消失。在社會節奏不斷加快的現在,越來越多的舞蹈表演者充滿了浮躁的情緒,功利的社會心理,無法把握舞蹈背后的精神實質,也沒有把握到其中的靈魂。
(三)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方式傳統,沒有創新
由于民族民間舞蹈沒有明確的辦學方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固守現狀,不懂得抓重點,總是實行“一刀切”的模式,用一個統一的標準辦學。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民族民間文化眾多,而且比較分散,不容易調研,所以需要更多人致力于相關實踐,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并且學習民族民間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多數高校教師對于民族民間文化只是照搬,不懂得在原有的民族民間文化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是民族民間文化難以發展的重要原因,文化需要創新,不斷創造出新東西,才是民族民間文化發展的歸屬。
四、西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發展及傳承策略
(一)培養優秀的人才隊伍
在當今的舞蹈普及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民族舞蹈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的阻礙,產生發展于國外的舞種不知不覺俘獲了大量受眾群體,越來越多的人偏愛這些舶來的舞蹈,這種現象在年輕人群體中尤為明顯,與此形成對比的便是我們傳統的民族舞蹈在受眾群體傳播中被忽視甚至被拋棄。相對于舶來舞蹈,傳統中國民族舞蹈的關注群體相對較少地去傳承。所以,要想更好地傳承民族舞蹈,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培養專門的傳承人選。而且傳承人的篩選要盡量源于年輕人群體,這樣才能保證民族舞蹈后繼有人,青黃相接。
(二)加強對民族舞蹈教學的投入
如何強化民族舞蹈教學,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高校本身,在師資力量的供給上應該要有所加強。對于民族舞蹈教學中所需的基礎物資和設施也應該配套齊全,各大高校要形成合力,在民族舞蹈的教學中要增進合作意識,相互合作促進。二是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民族舞蹈教學的財政投入,設立專項基金,設立獎項,為民族舞蹈教學廣開方便之門,對民族舞蹈教學有突出成果的團隊或個人進行獎勵。
(三)在民族民間舞蹈中融合其他文化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審美能力的逐步提高,對民族民間舞的審美要求和期望也越來越高。通過其他文化的融入,將時代元素充分融合到民族民間舞中,從而促進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首先,與現代舞的融合發展。以往人們對民族舞的認知都是靜美,與現代舞相比,便是明顯的一靜一動。但是近些年來,舞蹈工作者將現代舞的元素揉入民族民間舞的創編中,打破了原來固定的思維模式,加入時代的烙印。其次,與芭蕾舞的融合發展。在國外文化的沖擊下,東西方文化雖然有時處在對立的角度,卻被國內舞蹈工作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對于中國古典舞的“劃圓藝術”,西方芭蕾舞表演是追求“直”的藝術。女子群舞的《茉莉花》便是充分結合了東西方舞蹈文化的精髓,汲取了西方芭蕾舞中與東方對立的矛盾美,將民族民間舞蹈表演和芭蕾舞結合而產生的優秀舞蹈作品。
(四)多管齊下,助力少數民族舞蹈的傳承
我國的56個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大多形成了獨一無二且體系完善的舞蹈藝術形式,這些舞蹈表達形式是對各民族文化的體現,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需要我們大力傳承。在傳承民族舞蹈的過程中,要堅持多管齊下,這個過程中應當充分的發揮教育的作用,引導更多的高校開設民族舞蹈專業,為他們選派或者是培訓更多的民族舞蹈教師,這樣才能夠大范圍的推廣民族舞蹈。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打造更廣闊的舞臺,為民族舞蹈提供發展的空間,還應該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舞蹈的魅力,使民族舞蹈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其次為他們創造更多登臺演出機會,讓更多的人看到她們的表演。
(五)增進學生對民族舞蹈的了解,培養學習興趣
在具體的民族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傳授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和肢體語言技能外,也要盡可能融入民族之中去挖掘民族舞蹈中潛藏的傳統文化和背景知識,讓學生充分了解民族舞蹈誕生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教師應從文化的角度入手,讓學生在充分了解民族舞蹈文化背景的基礎上進行舞蹈教學,這樣學生的學習會更具感情色彩,表演更具張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于民族舞蹈從不了解到了解也能逐漸地培養學習興趣。
五、結束語
少數民族舞蹈蘊含了豐富的藝術內涵,也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發展特色。少數民族舞蹈是文化的載體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擁有較為罕見的生命力。也正因為這樣民族舞才經受起了時代的考驗,才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張茜.舞蹈文化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分析[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12):88-89.
[2]郭然.新時代少數民族舞蹈的文化傳承體系研究[J].藝術評鑒,2019(21):63-64.
[3]朱其媛.淺論我國少數民族舞蹈藝術教育[J].戲劇之家,2018(19):194.
[4]楊瑤婷.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發展及其動因剖析[J].戲劇之家,2018(1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