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孜古麗·阿西木
摘要:無論是民族舞蹈的傳承還是民族舞蹈的教學,都是一件需要循序漸進的事情,也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應擔負起責任,在這過程中高校和教師的責任尤為突出,相關政府部門的扶持也至關重要。加強合作,增進交流,積極主動地推廣民族舞蹈,理應成為一個常態。本文基于民族舞蹈的文化傳承與教學策略研究展開論述。
關鍵詞:民族舞蹈;文化傳承;教學策略研究
一、引言
民族舞是中國傳統舞蹈的一種重要形式,主要是聚集在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以日常生活和勞作為背景所形成的一種舞蹈藝術,主要是通過肢體動作表達內在的思想情感,加之舞者服飾以及背景樂的不同,使得民族舞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與特色。
二、民族舞的藝術特征
民族舞具有民族性、群眾性、娛樂性。民族舞蹈是一種自下而上的一種藝術,它來源于人民對于生活的理解與創造,最初的產生也不是作為視覺的審美活動,而是百姓為了祈福平安、取悅神明、盼望豐收的一種祭祀活動,這種對于上天的祈禱,通過簡單的肢體動作最直接地敘述了人類內心的情感,也就形成了民族舞蹈較為淳樸的情感內涵。民族舞蹈表達的內容往往是比較遙遠的,也是比較淳樸的,其中的情感卻直接而美好,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越發讓人們感受到了其中的美好。
(一)“動律”特征分析,通過準確地把握民族舞的“動律”特征,是對民族舞及民族文化進行全面把握的重要保障。同理,在開展民族舞教學當中,為了可以深刻理解與掌握民族舞的藝術特色,提升民族舞學習的效果,就必須要抓住其動律特征。
(二)“神韻”特征分析,“神韻”是民族舞藝術表演魅力達到一個境界之后的具體體現,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與美學特點。從藝術評價視角來講,民族舞的另一個表現特征體現在“神韻”特征上,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藝術表現內容。無論是舞蹈、繪畫還是書法等藝術表現方式,它們的藝術表現特色與效果和神韻特征之間具有緊密聯系,或者說這是一種最佳的舞蹈藝術展現與表達方式,可以使受眾體會和感受到更完美的視覺效果,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受眾的審美感受。
(三)“形式”特征分析具體表現在民族舞主要通過肢體動作的科學設計與編排來實現“以形傳情”的表演特色,增強了舞蹈表演藝術的整體表演效果。所謂的舞蹈動作,實際上就是一些基本的民族舞舞蹈動作的連接、運動路線以及最為基本和常規的舞蹈動作姿態等,同時還包括對象外部的基本特征。
三、教學現狀
(一)教師缺乏教學能力
有專家對全國各高校的舞蹈教師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發現超過30%的教師明確表示自己不知道如何教民族民間舞蹈,42%的教師表示不知道怎樣才能上好一節民族民間舞蹈課,59%的教師表示無法獨立編創教學組合,94%的教師從未親自參加過民族民間舞蹈實地調查,44%的教師自己不太清楚民族民間舞蹈的核心動律。
(二)民族舞蹈教學模式單一,內容單調枯燥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并且,這些民族都呈現一種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這樣的生活特點使得我國的民族都有著自己別樣的文化內容,每一個民族也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延伸出富有本民族文化的舞蹈風格。比如:傣族舞蹈、蒙古族舞蹈、新疆舞蹈、朝鮮舞蹈、苗族舞蹈、壯族舞蹈等。現階段,雖然舞蹈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由于民族舞蹈的師資情況不容樂觀,其教學的基礎設備也沒有得到更新換代,這樣的問題嚴重約束了民族舞蹈今后的發展,沒有辦法滿足學生對于民族舞蹈的求知欲望。學生也只是單純的知道民族舞蹈的皮毛之后,沒有深層次的學習,嚴重影響了民族舞蹈最終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方式陳舊
當前,各高校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基本上屬于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教師將民族民間舞蹈的動作進行分解,然后指導學生對每一個舞蹈動作進行幾十次乃至幾百次的機械重復式訓練,直至學生建立運動型條件反射,形成比較嫻熟的舞蹈動作。這種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讓學生體驗到民族民間舞蹈中蘊含的歡樂元素;此外,這種封閉式教學模式片面重視舞蹈技術、片面培養學生的技術素質,卻忽視了深入發掘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底蘊、忽視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因而學生往往認識不到民族民間舞蹈的寶貴文化價值,喪失了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四、民族舞蹈教學策略與建議
(一)增進學生對民族舞蹈的了解,培養學習興趣
在具體的民族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傳授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和肢體語言技能外,也要盡可能融入民族之中去挖掘民族舞蹈中潛藏的傳統文化和背景知識,讓學生充分了解民族舞蹈誕生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教師應從文化的角度入手,讓學生在充分了解民族舞蹈文化背景的基礎上進行舞蹈教學,這樣學生的學習會更具感情色彩,表演更具張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于民族舞蹈從不了解到了解也能逐漸地培養學習興趣。
(二)運用情境教學法
舞蹈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本質在于其形象性,因此,教師應當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充分運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民族民間舞蹈不同的舞蹈形象。譬如,在向學生介紹蒙古族舞蹈文化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駿馬在蒙古大草原上飛奔的畫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馬的動作與蒙古族舞蹈中表演者肩部動作、雙腳步伐、上身體態之間的異同點;在向學生介紹傣族舞蹈文化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傣族潑水節的盛大場面,以及在傣族地區生活的孔雀、白象,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傣族舞蹈如何模擬孔雀、白象等動物形象,并幫助學生認識到傣族舞蹈文化中具有水一樣的溫柔、流動特點。
(三)加強對民族舞蹈教學的投入
如何強化民族舞蹈教學,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高校本身,在師資力量的供給上應該要有所加強。對于民族舞蹈教學中所需的基礎物資和設施也應該配套齊全,各大高校要形成合力,在民族舞蹈的教學中要增進合作意識,相互合作促進。二是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民族舞蹈教學的財政投入,設立專項基金,設立獎項,為民族舞蹈教學廣開方便之門,對民族舞蹈教學有突出成果的團隊或個人進行獎勵。
(四)培養學生在民族民舞中的創作思維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讓學生成為主體,教師需要在對學生肢體動作的細化,還要在舞蹈的創作上讓學生即興發揮民族民間舞的創作上,因此來實現學生的創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民族民間舞的本質特點是具有一定的創作精神,如果民族民間舞想要更好的發揚光大,就應該引導學生在思維上作為開發,讓學生在對民族民間舞的學習中,將自己的感情思維與舞蹈融入一體,因此,更好地將自己帶到舞蹈的創作世界中,彰顯民族民間舞的本質精神。舞姿是舞蹈的構造起到重要作用,它擁有著中國文化傳統精神重要傳遞,因此,要客觀全面的改變目前對舞蹈的誤解,舞蹈不只是作為表演,而更應該是多樣化,從思想上教育學生合理的利用舞蹈。
五、結束語
總之,民族舞是中國傳統舞蹈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等特征,并且不同民族舞包含著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飾道具等要素。為了更好地把握民族舞的表演特色,提升其表演效果,就需要對民族舞基本特征進行了解的基礎上,抓住其“動律”特征、“神韻”特征和“形式”特征等表現特征,力求有效抓住民族舞的表演精髓。
參考文獻:
[1]胡小軍.新時代民族舞蹈教學創新研究[J].文化產業,2019(22):59-60.
[2]王聰穎.如何傳承民間舞蹈豐富教學內容[N].長治日報,2019-10-23(007).
[3]王小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實踐融合[J].中國民族博覽,2019(10):28-29.
[4]張莉.我國民族舞蹈教學的現狀與措施分析[J].戲劇之家,2019(29):193.
[5]李曉雪.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教學模式的分析與思考[J].才智,2019(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