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廣義上講,農村文化是農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共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從狹義上看,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以農民為主體的文化,它是農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觀念以及在漫長的農耕實踐中形成并積淀下來的認知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情感狀態、處世態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層心理結構的反映,它表達的是農民的心靈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程度。
關鍵詞:群眾文化;新農村建設;功能
群眾文化可以弘揚正氣、凝聚人心,凈化社會風氣,倡導良好的社會心態,營造融洽和諧、團結互助的人際關系,形成自覺遵守社會秩序的輿論氛圍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學、誠信的社會環境,促進農村的和諧發展。群眾文化通過各種文藝宣傳方式教育感染人民群眾,懲惡揚善,在潛移默化中凈化著人們的心靈。
一、增強凝聚力
群眾文化如同一塊巨型磁石,吸引著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其中,從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群眾文化把成千上萬素不相識的人組織在一起,通過群體文化活動,創造互相溝通、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關愛的團結氛圍與和諧環境,形成巨大的合力。建設和諧農村,中央要求“要尊重農民的意愿”,這是對農民在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農村群眾文化所具有的群眾性、大眾化特點,對農民之間的個性差異能起到很好的磨合作用,能較好地把農民群眾組織起來,使農民在活動中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相互較量和欣賞,跳出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建立起基于“文化情結”的團隊精神和群體氣質,形成集體崇尚的追求目標。
二、提高農民素質
和諧農村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化落后、愚昧無知,根本不可能構建起和諧農村。因此,構建和諧農村應該滿足廣大農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提高農村社會成員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村更為和諧。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可以提高農民群眾思想素質、文化水平,進一步擺脫愚昧落后狀態。農村群眾文化有宣傳教化的功能,可以通過辦圖書館、文化站及各種農業科技知識培訓提高農民們文化水平,推廣農業科學技術,還可以通過各種健康向上的文藝文化活動,傳播現代文化信息和思想觀念,從而改變農民的精神面貌,引導他們從根本上擺脫小農經濟造成的宗法觀念、 自私保守觀念的制約,真正成為新時代、新農村的新型農民。
三、規范社會道德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道德建設。道德建設是維護農村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群眾文化使它的參與者從單獨的個體走到群體中,形成和諧的群體,共同創造美好家園,共同保護美好家園,共同享受美好家園。個體和諧的道德水準與道德狀態,形成了群體的和諧道德水準與道德心態,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因其群眾性、教育性、娛樂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樂的傳統成為深受廣大農民喜愛的道德教育的活動。通過廣泛開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可以在農村倡導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并自覺地規范群眾的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風尚。
四、舒緩心理壓力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從整體看,還落后于城市,城鄉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弱勢群體大部分居住在農村,在落后的社會因素影響下容易產生心理危機、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和諧農村的構建。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緒的渠道,架起溝通心靈的橋梁;可以黏合各種心理裂痕,給農村弱勢群體帶去黨和政府的人文關懷和文化撫慰,從而舒緩壓力、娛樂心身、化解矛盾、增進融會,促使大多數社會成員保持社會生活的安定和睦。
五、凈化社會風氣
群眾文化不僅凈化了農村社會風氣,還成為促進鄉風形成的主導力量。鄉村文化是農村社會經過長期的積淀形成的,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推陳出新。其內容不僅是優秀傳統的積累,而且是現代時尚的體現。鄉風是農村弘揚優秀傳統和倡導時代新風的有效載體,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和歷史價值,還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它往往引領農村社會某一時期思想和精神領域所崇尚的主流,這一主流主導著在同一文化背景下農民的群體性格,對農民價值觀念、是非標準、審美意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梢哉f,有什么樣的鄉村文化,就會有什么樣的農村鄉風。
六、促進社會化進程
群眾文化通常被單純地認為是一種“意識形態”,其推動經濟發展功能與經濟效益往往被人們所忽略。這是人們狹隘的物質主義和片面的經濟發展觀念造成的,癥結在于缺少經濟社會文化一體化的全局觀念。群眾文化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又是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多維格局。在這一多維動態過程中,有一個循序漸進、節節提高、層層深化的發展軌跡。全體人民群眾在參加群眾文化的動態活動中,每個人也受到動態化的“冶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和發展,在這一“冶煉”過程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產生了生產力。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社會化程度,發展農業生產力。
總之,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為經濟的轉型提供了明確的導向功能,同時也為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提供精神支持。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人們更多地把文化著力點投向與現實最為貼近的經濟,農村群眾文化的經濟功能也就突顯出來了。
作者簡介:高洋,黑龍江省林甸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