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說說大家都明白,但是多數企業都無法落地的動銷基本邏輯。
提個問題:把1000箱貨,從甲地搬到乙地,距離100米,要求越快越好,怎么辦?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首先,增加人手:來1000個人,每個人抱一箱;其次,增加搬運量:來個車,一車拉500箱,兩車就拉完了;再次,提高搬運速度:讓人和車跑快點兒;最后,建立傳送帶:從甲地傳送到乙地。
搬貨和賣貨一樣的道理。甲地是廠家和品牌商,乙地是消費者。誰是把貨“搬到/賣到”消費者手里的人?不是廠家,也不是經銷商,是終端商。
把“搬貨”的四個方法翻譯成“賣貨”。增加人手:增加終端店,也就是提高鋪貨率;增加單次搬運量:提高單店銷量,無非就是增加品項,做好生動化;提高搬運速度:高頻率拜訪終端,及時服務,處理好客情,提高“活躍客戶數”;建立傳送帶:經銷商、經銷商的業務員、終端商、導購等每個環節都是傳送帶的一個部件。任何一個部件不賺錢,馬上就不傳送了。所以建立搬貨傳送帶,翻譯成賣貨的邏輯就是維護價格秩序,保證層層有錢賺。
簡單提煉一下:鋪貨率 + 生動化 + 價格秩序 +活躍客戶數 = 銷量。大道至簡,對快消行業而言,動銷方法千千萬,跑不出這個基本邏輯。既然這么簡單,還糾結什么?干唄!道理總是懂的人多,做的人少。
這個邏輯看似簡單,但執行起來千難萬難。需要配套龐大的人員考核、稽核、管理體系。現實生活中,多數企業沒這個決心,也下不了這個功夫。還好,有個別例外,讓我們看到希望。
上個硬菜:觀摩一個2019年銷售額接近千億的某知名食品企業銷售團隊考核方案。
1.上下同欲
上至大區經理、下至區域主管,考核指標是一樣的。所有崗位的收入=底薪+KPI權重考核。KPI=銷量任務完成占30%+新品銷量任務完成率占20%+鋪市率目標完成占30%+促銷執行占20% 。
2.KPI權重考核要點
銷量任務完成率,權重30%。銷量完成率考核=崗位考核工資×30%×任務完成率。比如,省區經理崗位考核工資5萬元/月,當月銷量完成率125%,則此項收入為:50000×30%×125%=18750(公司規定,超額完成還有額外獎勵系數)。
新品銷量任務完成率,權重20%(說明略)。
鋪市率目標完成率,權重30%。本品鋪市率-鎖定競品鋪市率=鋪市數值差。當本品鋪市率低于競品時,鋪市率數值“逆差”每縮小一個點加10分。當本品鋪市率大于競品時,鋪市率數值“順差”每增加一個點加20分。普通店鋪市率達標標準:要求店內完成四個品項鋪市。重點店標準:要求六品項鋪市,第一陳列位……總之,規定一套鋪市率打分標準,根據目標得分算此項指標的完成率和此項KPI獎金。
促銷執行完成率,權重20%。促銷活動執行達成率=實際執行場次/目標場次×100%,然后規定諸多促銷執行的陳列、出樣、海報等細節,每一項細節沒執行到扣N分。有的大區比較狠,內部規定這一項只有Yes 或者No ,只要發現一個公司規定的促銷在門店沒有落地執行,此項歸零,一分錢不給。
KPI=銷量任務完成占30%+新品銷量任務完成率占20%+鋪市率目標完成占30%+促銷執行占20% ,然后規定各項打分標準。
3.配套的稽核系統
稽查隊伍:該公司全國銷售人員接近兩千人,總部稽查人員兩百多人。每個月對市場進行排期稽查。
稽查頻率:重點市場每個月稽查一次到兩次,非重點市場每兩個月稽查一次。
考核核算:對本月沒有稽查到的市場,鋪市率和促銷執行打分,按照大區稽查平均得分兌現獎金。對于本月稽查到的市場,按照稽查得分計算獎金。
4.稽核數據的公信力
全國銷售人員的一半工資(鋪市率目標完成占30%+促銷執行占20% ),是稽核說了算。這稽核部權利太大了,而且很容易出現人為因素:稽核人員跟這個業務人員關系好,我就抽查你好的網點;跟那個業務人員關系不好,我就抽查你差的網點……
所以這個企業真正厲害的是,費盡心機不斷打造“稽核數據的公信力”,要義如下:
抽簽,定稽核線路:某個區域市場,終端路線有38條。稽核人員下來稽核的時候,拿一副撲克牌(其中38張牌),當地區域人員從中抽三張,每張牌的數字和花色對應一條終端路線,然后稽核人員稽核這三條路線。
逢三抽一,定稽核網點:如果挨家抽查,查到一條好的街道,得分就上來了。查到一條差的街道,得分就下去了。所以查一個店,跳三個店,逢三抽一,提高樣本點的公平性。
市場人員當場簽字,定結果:稽核抽查完之后,結果匯總交給當區主管審核。如果你覺得我們抽查的數字不準確,可以提出異議,馬上復查,避免冤假錯案。如果當區主管覺得數字準確,簽字即刻生效。
稽核人員輪值:稽核人員是從銷售、生產等崗位臨時抽調的,進行標準化培訓之后執行稽核任務,6?12個月調離。稽核人員不得在稽核組任職超過一年,避免日久腐敗。
稽核人員紀律:不允許稽核人員和市場人員在同一家飯店吃飯,偶遇都不行,自行回避,否則市場人員稽核人員全都受處罰。
5.實際執行結果
我有幾個可口可樂和康師傅的同事在這個企業任職,過年聚餐時聽說他們這么考核,說實話,我當時覺得這考核制度執行起來難度太大了。
后來給這個公司做咨詢,實際走訪銷售人員。我看到的結果是:首先這企業真的按十比一,甚至八比一的比例,配稽核人員。其二,好幾年都這么考核,銷售人員真的接受了“一半工資是稽核結果說了算”這個現實。其三,這個企業的各級干部,都不頭疼銷量。大品牌,使使勁銷量都能完成。所有人擔心的是怎么提升鋪市率、生動化。如果一線快消品牌,真的把鋪市率、生動化、促銷執行做到極致,動銷也就水到渠成。
我的觀點是:動銷是考核出來的,不是促銷出來的。而且,中國的企業已經進入動銷考核的時代。先執行者,先享受紅利。
促銷方法的紅利非常短暫,因為大家都在互相模仿。動銷靠的是市場的基本動作,包括但是不限于“鋪貨率+生動化+活躍客戶數+價格秩序”這些基礎指標。
細分到每個行業,各有行業特色。
1.啤酒行業動銷考核案例
啤酒行業,除了鋪貨率+生動化這些基礎指標外,更重要的指標是“專賣店簽署和維護”——啤酒需要簽訂專場,而且需要高頻拜訪,在自己的專場里面做好產品陳列,并且排他競爭,杜絕競品出現。所以,啤酒的經銷商和銷售人員,除了銷量任務之外,還有專場維護任務。
啤酒“專場維護”如何考核呢?
其一是“協議簽署率”達標——要檢查各地成功簽署專賣協議的門店數。
其二是“專賣執行達標率”達標——嚴格稽查,考核員工“實際專賣率”是不行的(大多數專賣店都偷著賣競品,真的這么嚴格考核,員工都辭職了)。
要分坎級打分,然后各坎級門店有得分標準,算出來專賣執行的總得分,給各級人員做專賣執行考核。示例:分A、B、C、D四個標準。(如表1)

2.白酒、化肥行業,動銷考核案例
白酒行業,除了鋪貨率+生動化這些基礎指標,更重要的動銷方法是“品鑒會”:終端店的訂貨品鑒會、消費領袖的圓桌品鑒會、餐飲店的訂婚宴謝師宴贈酒品鑒會乃至社區和廣場的帳篷品鑒會……行內的人都懂,中高檔白酒做不好品鑒,是賣不起來的。所以白酒的經銷商和銷售人員,除了銷量任務,還要背“品鑒會”場次任務。
化肥行業,除了鋪貨率+生動化……這些基礎指標(化肥行業是很難做產品陳列的,一袋一百斤),更重要的動銷方法是“終端示范田”“種田大會訂貨會”“終端訂貨會”……化肥行業示范田做得不好、產品效果對比演示做得不好、會議銷售沒跟上,鋪貨率再高,也不會動銷。所以化肥大企業,經銷商和銷售人員,每個季度必須完成會議銷售任務。
白酒和化肥的會議營銷(各種品鑒會、訂貨會)怎么考核呢?
給各級業務規定會議營銷的場次和驗收達標標準。比如某化肥上市公司規定的訂貨會達標標準,每完成一場達標的會議,主任獎勵300元,驗收標準如下:
人數標準:參會人數不少于20人(小孩、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不算);生動化標準:條幅N條,化肥陳列N袋;照片證據:提交會議現場照片(示范田會議要提交示范牌照片,上傳種植戶、渠道商、業務員與示范牌合影);視頻證據:提交不少于三分鐘的會議視頻(后來發現業務員造假,去鄉鎮學校門口召集接孩子的家長排隊拍三分鐘視頻,然后每人獎勵一條毛巾……企業決定要求每場會遞交十分鐘視頻證據,必須在視頻里面體現終端店招,CRM系統內直接拍攝上傳,無法調用相冊保存的視頻);出貨量證據:各分公司規定合格會議的訂貨標準,由當地經銷商簽字證明,終端進貨CRM系統數字校對;報表證據:參會人員簽到表,要求30%以上參會人員留下微信號或電話號碼。
所有企業都說自己現在動銷難。以前說“不促不銷”。現在說“促了,也不銷”,為啥?因為全行業都在搞促銷啊,你促銷力度不夠大,就沒啥用。去超市看看,牛奶行業,特侖蘇、金典玩命掐價格戰。食用油行業,不管什么品牌,現在都沒有哪個廠家敢裸賣了,都是大油掛小油,現在已經瘋狂到買5升送1.8升了。
其實即使是其他一線大牌,動銷也不輕松。競爭還會更激烈,所有行業的競爭殘酷程度,最終向啤酒牛奶行業看齊,幾個大品牌寡占行業半壁河山,小品牌死一大片。
動銷的邏輯,如此文,其實很簡單。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動銷路徑和關鍵指標,這些都離不開一線人員的市場基礎動作。你想動銷,就要確定你的動銷路徑和市場關鍵指標。下血本去打磨建造自己的考核和檢核體系。沒有別的捷徑可走。圖省事兒,走捷徑,其實是死路。信則靈,心誠則靈,這句話有點像江湖術士。但實際上是在講心理學。你真的相信“過程做得好,結果自然好,終端基礎工作會帶來銷量”。你就會調動所有資源,決心全力以赴去贏得這場游戲。
市場經濟→商品過剩→不動銷,這是必然規律。那么容易就動銷,就讓你發財賺錢,是不科學的。難度,恰恰就是你的機會。
(本文內容已經拍攝系列視頻課程,請加魏慶老師微信公號weiqingpeixun ,微信公眾號搜索:魏慶培訓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