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帥 梅加艷
摘 要:隨著疫情的大面積爆發,嚴重阻礙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對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利于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到目前來看雖然國內疫情逐漸得以控制,但是仍然有大部分學校沒有開學,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開展班級管理活動就必須要借助網絡,通過網絡線上的形式來提高班會的組織效率。
關鍵詞:新冠疫情;中職班會;班會組織
由于疫情的阻擋導致很多學生不能返校,學校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受到了影響,長時間封閉在家學生的心理狀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部分學生出現了急躁、焦慮的狀況,無法投入到網上聽課當中。因此,想要提高網絡教學的效率,有必要通過網絡組織一場班會,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心態,正確的看待疫情和線上教育活動。
一、線上班會的組織形式
為保證疫情期間班級工作的順利開展,抓好學生的網絡學習常規管理,需要通過網絡的形式來看展班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班會的組織形式一共分為四步,首先是通過網絡約定班會開展的時間,讓學生做好準備,同時希望家長能夠積極的配合班會,監督學生準時參加班會,為學生參加班會提供良好的條件,如網絡、電腦、安靜的場所等,保證班會的順利開展。其次是確定班會的主題,班會的目的就是督促學生積極學習,正確的看待疫情,不過分放松也不過分緊張,想要達到這一目的一次班會是不夠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狀況,制定班會開展的次數和頻率。在班會主題的確定上,首先是以疫情為主題,讓學生學習有關疫情的相關知識,了解疫情的防護措施;其次是以學習為主題,讓學生意識到疫情的暫時性,還是要樹立長遠的目標,靜下心來去學習。然后是組織學生開展班會,針對班會的主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同時組織學生開展抗擊疫情的活動,如制作“武漢加油”的繪畫、手工品等,展示學生的愛國情懷。最后就是教師對班會進行總結,給學生樹立信心,達到班會的目的。
二、線上班會的組織內容
線上班會的組織內容是與班會主題相關的,就目前的形式來看班會的主題主要是上面提到的兩個方面。下面就以這兩個方面為例,確定一下班會的組織內容。首先是疫情主題班會,教師需要準備與疫情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要搜集與疫情相關的資料,既要展示出疫情的可怕性,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災難和巨大影響,同時還要展示我們抗擊疫情的決心和信心,以鐘南山、李蘭娟為首的大批醫療人才、設備、資源奮斗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疫情感染病例從開始的爆發到現在的逐漸減少,這就是抗擊疫情的成果。當然還要讓學生了解新冠肺炎的基礎知識,做到基本的預防工作,不出門、勤洗手,既不要盲目樂觀,也不要盲目恐慌。其次就是關于學習的班會主題,中職相比較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科目而言,時間還是十分短暫的,一晃兩個月過去了,如果以疫情為借口不加學習,學業遲早會荒廢。教師可以搜集一些名人勵志學習的故事,如鑿壁借光、懸梁刺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1665年,牛頓在劍橋大學就讀期間,倫敦發生了大瘟疫,造成萬人死亡,當時的情形比今天的疫情還嚴重,牛頓被迫離開劍橋大學回到了鄉下。在鄉下的兩個月,牛頓在物理學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光學、力學知識有了質的突破,其影響力至今還在,因此學生也要以此為榜樣,奮發圖強。
三、關于生活和心理班會的組織
疫情給教育和教學帶來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忽視疫情的影響,讓學生不停的努力學習這也是不現實的。既是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我們也要強調勞逸結合,更何況疫情期間,各種教學資源和設施有限,就要更要注重勞逸結合。中職學生年齡較小,心態上還不成熟,不能像成年人一樣去看待疫情,因此除了疫情和學習的班會之外,教師也要組織關于生活和心理輔導的班會,盡量降低疫情對學生的不利影響,降低封閉在家的無聊感。關于心理調節主要在四個方面首先,親子之間相處時間大大增加,父母與子女之間發生沖突的可能性上升;其次,家中環境與學校相比較為安逸,同學們很可能因為不夠自律導致沒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再次,由于開學不斷延期,同學們的心態也會受自身狀態的影響,自責與懶惰之間的矛盾也會不斷上升;最后,長期的線上學習,我們也要提醒同學們在特殊時期保護好眼睛。所以,在這段時間,我們開展了以下四個主題的心理微課學習活動。當然也要讓學生關心生活,比如可以開展“廚房美食”主題班會,通過直播的形式讓學生展示廚藝,也可以讓學生適當進行娛樂,如看看電視等。
綜上所述:
疫情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對中職學生的影響可能會更大,為了保證網上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教師需要通過班會的形式來提高學生整體能力。疫情期間的班會組織形式主要還是以網絡班會為主,確定班會的主題、內容,提升學生的班會參與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還要注意勞逸結合,讓學生適當的進行放松,避免長時間的學習和關注疫情,造成的疲憊感和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孫榮梅.疫情下的“我”與“你”——社會責任意識主題班會教學設計[J].中小學德育,2020(03):57-59.
[2]韓文姬.面朝武漢? 向陽而生——生命教育·抗擊疫情心理班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0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