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喜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說: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所以圍繞這一發展綱要,我們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中學生。
《歷史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要積極開發和充分利用各種歷史教學資源,尤其是鄉土歷史資源,充分發揮鄉土歷史的教育功能。我們提倡老師在學生課外,要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在學生身邊感受到“活的歷史”,通過體驗式活動獲取歷史知識的別樣途徑。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有利于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我們的教學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
歷史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是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機拓展和延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近幾年來,我們洸河學校初中歷史教學課外活動的開展從起步到規范,循序漸進,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進入到良性循環進而初見成效的階段。近年來我們學校初中歷史課外實踐活動開展的形式和內容有很多,這里介紹的一些活動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們的做法是以本校老師主導,以本校學生為調查范圍和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論文寫作以及訪談法等多種的形式,了解現如今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狀況,同時指出本校學生課外實踐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為后續教學實踐和教學改革提供數據支持。
在研究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并對課外實踐能力研究的實施方案進行優化提升。通過教學實踐研究,探尋適用于培養初中階段學生課外實踐能力研究的新模式,實現優化和提升。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具體工作:
(一)指導閱讀課外歷史書及歷史紀錄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歷史書籍,如對低年級學生可以推薦比較淺顯,趣味性較強的《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兒》。高年級學生可推薦《世界通史》、《萬歷十五年》等。另外,我們學校還開展了課外延伸服務,利用這一時機,給學生播放《大國崛起》、《東方主戰場》等一系列的歷史紀錄片。這些活動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又和歷史教材相印證,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利用數字歷史教室。洸河學校作為全縣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可以說是政府投入巨大,設施較為完善,其中有一個專門的歷史數字教室。不僅有大量的歷史地圖,更有大量的教學模型。如講到原始社會,讓學生到歷史教室親眼看看半坡氏族的生活場景,親手摸一摸北京人頭像模型。利用大量的實用教具,讓學生從枯燥的課本中解放出來,放飛學生的想象。
(三)編制歷史小報。指導學生參加歷史課外活動,編制主題性歷史小報紙,如以“歷史上的今天”、“我們的家鄉”“我們的學校”為主題來培養學生查閱、收集、概括歷史資料的能力。如通過“我們的學校”主題,學生不但知道了我們的學校因位于洸河邊而得名,還了解了洸河的歷史,據《寧陽縣志》載:“洸河即闡水,魯之名川也,元時設壩置閘,遏汶由洸入濟。”并且曾經具備航運能力,成為一條重要水上通道。“洸河夕照”就是“寧陽八景”之一。我們學校的文化內涵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通過這些歷史小報,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他們對家鄉對學校的熱愛之情。
(三)撰寫寧陽鄉土史小論文。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們通過實地調查、人物采訪、資料查詢等活動,撰寫有關介紹寧陽地方史的小文章,內容可以是村史、家族史、地方革命史等,如介紹以“我的家鄉”、“圍城打援指揮部”、“寧陽縣第一個黨支部”等為主題,如學生提出來寧陽在地名中通常以“十八”為名,有“十八臨邑”、“十八青川”、“十八黃茂”等,可是現實中沒有這么多村呀?根據這一點,我就和學生展開討論,可能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的確不存在這么多村,二是可能依據姓名劃分,如徐馬高臨邑可能就是三個村。這可以說是歷史的“鄉土化”。前些日子,利用放假學生回家的機會,布置他們寫一份他們村的來歷。大部分學生能找到村志或是村口的村碑,尋訪老人等,積極參與。如堽城鎮的一個同學,查了他們村的來歷(村名北落星),歷史真是悠久啊,竟然出自《春秋》:“魯莊公七年,魯西北星隕如雨,與雨偕。”這樣的活動可以鍛煉學生實踐活動的能力,訓練學生歷史寫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關心家鄉、熱愛家鄉的感情。
(四)編制參觀某地文物古跡的導游手冊。要求提供到達地方的交通路線,重點介紹某地的文物古跡、歷史淵源、文化名人等。做到版面布局適當,圖文并茂,詳略得當,史實準確,文字簡練清楚,并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實用性。如“禹王廟旅游”、“鶴山鄉土游”、“堡頭文化探秘”讓學生自己規劃,訓練了動手能力,又有對家鄉的情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個多年從事歷史教學的老教師,既要不斷堅守課堂陣地,又要適應新的教學形勢,抓好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不斷探索,爭取取得更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