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柳青黃
帶領海天靠醬油制造奇跡的人,正是龐康。
26歲時,他只是一個“打醬油”的窮小子,如今,他已造就了千億市值的企業,被稱為“調味界的馬云”。

最近海天味業火了,創造了A股市場的一大奇觀,其總市值突破3000億元大關,成功將萬科等一眾房地產企業壓在腳下,市場一片驚嘆。
誰能想到,賣房子的會拼不過賣醬油的。但事實就擺在眾人面前。
不僅如此,在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上,海天就有5人上榜,分別是財富累積達89億美元的龐康、財富累積達29億美元的程雪以及財富值超10億美元的黎旭暉、潘來燦和賴建平,僅龐康的個人財富就折合人民幣626億元。
帶領海天靠醬油制造奇跡的人,正是龐康。26歲時,他只是一個“打醬油”的窮小子,如今,他已造就了千億市值的企業,被稱為“調味界的馬云”。
海天的歷史淵源要追溯到300年前。
廣東佛山,自古便是五金之鄉、藝術之鄉,更是中國傳統調味產業的發祥地。由于地處珠三角腹地,北回歸線橫貫東西,氣候溫暖,陽光充沛,兼之水陸交通便利,商賈往來頻繁,早在清代乾隆時期,佛山就已催生出傳統的釀造業“佛山古醬園”,其中以“海天醬園”最為出名。海天味業便得名于“海天醬園”。
長期以來,海天醬園以工藝講究、產品口感醇厚、醬園規模宏大而聞名,演繹了早期佛山制醬業的繁榮發展,也奠定了后來海天味業高起點的發展平臺。
1955年,以海天醬園為核心的25家醬園,組成了“佛山市公私合營海天醬油廠”,后又更名為佛山市珠江醬油廠,即海天味業的前身。這在當時引起了一片轟動。
但當時,醬油業的競爭壓力很大,即使成立了新的醬油廠,也只能在本地和佛山周圍售賣,直到龐康的到來。
龐康,對于商界來說,一直是一個很神秘的人,很少能在主流媒體上看到他的消息。但就是這樣一個沉默的人,將海天一步步推上了醬油銷售量第一的位置。
1956年,龐康出生在廣東佛山,家境很普通,一直平平淡淡地上學讀書。
1982年,佛山市珠江醬油廠放在整個中國,仍只是一家規模很小、影響也不大的國有企業。而這一年龐康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佛山市珠江醬油廠擔任小技術員。因其工作認真,迅速被提拔成管理層,然后一步步走到了副廠長的位置。
龐康從上任的那一刻起,一個既具歷史性又具挑戰性的重大命題就擺在了他的面前。
對于多數企業家而言,不論原始資本是如何積累起來的,最終都致力于在事業盡頭將企業做成一個業內影響力盈實、經久不衰的百年品牌。
而龐康剛接手的,就已是一間有著百年歷史的“古董級”企業。他的使命,不只是保護好歷史沉淀下的獨特釀造文化,更要牽頭將其打造成新時代的行業標桿。但當時的調味行業作為傳統行業的典型,在投資者眼中門檻低、技術落后。
等待龐康的既是一個歷史難題,又是一個發展難題。如何走出一條復興之路成了當時僅有20多歲的龐康必須要攻克的課題。
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古以來,醬油在中國人的飲食中占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當時并沒有一家企業的醬油可以賣到全國各地去,各地都由當地的知名品牌統領市場。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思索,龐康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覺得,傳統產業要發展,關鍵在于規模化,特別是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規模化更是企業競爭實力的直接體現。只有具備產業規模,大批量生產,才能實現生產設備的現代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想法雖然有了,但將其變為現實,龐康仍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龐康是幸運的。對于海天今天取得的成績,龐康表示:“海天是伴隨著新中國發展而不斷壯大的。”他和海天正好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20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新一輪東風,再次從南方率先吹起。在國企改制的大浪潮下,海天也迎來了股份制改革。1994年年底,海天從單一的國有經濟重組為職工個人出資和國家出資的有限責任公司——海天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其中,70%的股份為員工所持有。而低調踏實的龐康也最終成為海天味業的董事長。
20世紀90年代初,雖然龐康在大力發展海天,但是醬油廠的生產效率低,產品有限,不能把產品賣到全國去。改制之后,海天逐漸積蓄了一點家底。龐康力排眾議,斥3000萬元巨資,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生產線,大大提升了生產規模和效率,從而奠定了海天第一次騰飛的基礎。
雖然醬油廠的生產效率更新了,但海天產品仍面臨著更新和改良,傳統的工藝釀制出來的醬油,不但消毒不干凈,還面臨著安全隱患,這些都是醬油廠需要改革的地方。
所以龐康又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團隊,開始研制新的釀造技術,使得海天醬油往更健康方面發展。在大力投資下,海天終于研究出了新的釀造技術,研制出獨特風味的“廣式醬油”。
事實上,股份制公司的創立,標志著海天隨著所有制的變革,向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離、科學管理的現代化企業邁進,由此駛上發展的快車道,并快速成長為中國最大的醬油產銷、出口企業。
2005年,龐康再次擴大生產線,斥資10億元建成了年產量超100萬噸的“航母級”調味品綜合生產基地一期,除生產醬油外,還生產包括蠔油、醬、醋、雞精在內的多種調味品,將確保海天在產銷規模、技術領先性和產品多元化等方面站到行業的前端。
這一舉措,為海天繼續享譽全國與走向世界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海天迎來了又一次質的飛躍。
后來,由于國有股權發生轉讓,公司變更為中外合資公司。2007年,龐康帶領海天進行了第二次所有制改制,收購了全部外資股權,讓海天成為一個由員工持股的全民營公司。
此后,海天迎來了加速發展期,與眾多同行企業逐漸拉開了距離。
2014年和2015年,海天又進行了兩次新擴產能,無論從產能規模還是速度上,都讓同行難以望其項背,龍頭地位進一步穩固。在這一系列的操作下,2013年開始到2016年,海天的營收連年攀升,從84億元一路攀升到124億元,凈利潤也連年漲不停。
龐康抓住機遇,適時變革,帶領海天從最初的“佛山古醬園”發展到調味品龍頭企業,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路,在調味品這個大舞臺上盡情地釋放魅力。
醬油作為中華民族從古流傳至今的調味品,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而海天也經歷了300多年的歲月沉淀,龐康作為海天的領頭人更是肩負著老品牌的復興重任。
龐康是一個有著“老字號”情懷的人。早在1992年,醬油還是散裝售賣時,他就啟動了品牌戰略,推出企業識別系統,在醬油行業中開創了全新的品類認知辦法,給自己廠的醬油打上了自己精心設計過的標簽。這讓海天成為潛在顧客心中的一種品類代表,也讓“廣東味”上升到了“中國味”。
1994年,為了進一步加大品牌策略,在龐康的主導下,珠江醬油廠改制為佛山海天調味品公司,被雪藏的“海天”品牌,從歷史中走了出來。隨后的10年,這個古老品牌在龐康的經營下重煥生機,于2006年入選商務部公布的第一批“中華老字號”。
2008年的時候,龐康又引進了10條德國先進的生產線,建立了80萬平米的陽光曬池群,119道全自動檢測工序,打造從“中國味”到“世界品牌”美味健康的系列產品。2011年,海天醬油的全國市場占有率從5%攀升到15%。
此時,龐康又將目光轉向資本市場。2012年3月,海天味業啟動上市計劃。2014年2月11日,海天上市首日,海天味業的股價大漲近30%,此后股價一度飆升。海天味業成為A股市場上的“貴族醬油”。
相關數據顯示,自2014年海天味業上市以來,股價就呈現不斷上漲的趨勢,雖在2016年略有下降,但2017年漲幅就達到了82.35%,進入2019年后,半年不到,海天味業的股價就達到了53.11%的漲幅。
“在這個過程中,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品牌意識不斷加強,改革開放帶動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為海天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發展條件,政府出臺了各項政策扶持企業發展壯大。”龐康表示,海天很好地把握了每個歷史階段的機遇,快速成長為全國乃至全球的調味龍頭企業,并且給整個行業發展作出了很好的引領與示范。


龐康說,調味品行業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但海天通過不斷突破和改革,創新生產方式,實現了將傳統調味品企業發展成為智能化、信息化、工業化的現代化企業,成為傳統企業升級改造的典范。
海天很早就建立了長遠戰略規劃,并按部就班地推進各項工作。每一個成功的產品都需要一套體系的支撐,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表面上是產品和產品的競爭,實際上是體系與體系的競爭。龐康愿意用一種篤定的精神建立和升級這套體系——無論是占地3000畝的高科技生產基地,還是遍布全國的30多萬個終端銷售網點,都不是一天建成的,那是幾十年的心血。
近幾年來,海天啟動了“海天精品”工程,通過弘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著力打造調味品行業中具有高認同度、強競爭力、品質形象優的產品。
2018年,海天又將目光轉向了贊助綜藝節目,靠著節目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新興消費人群開始逐漸關注到這一傳統品牌。
時至今日,海天的品牌價值已經超過200億元,成為醬油行業以及調味品行業中的知名大品牌。海天從一個傳統的醬油釀造老字號品牌,成功蛻變成現代化的生產企業,與其對品牌價值的重視程度有著分不開的關系。而且從2008年開始,海天將“傳揚美味事業,釀造美滿生活”作為企業發展的使命,希望用更好的海天產品,回饋每一位信任海天的消費者。

龐康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有人煙處,必有海天”。
為了這一百年愿景,龐康帶領海天一直在努力。從最初在20世紀90年代投入3000多萬元引進國外生產線,到2005年投資10億元建100萬噸的生產基地,再到2014年建150萬噸的生產基地,無處不在彰顯著龐康的野心。
龐康是專注的,37年只專注于調味品,他的夢想是做全球最大的調味品生產企業,將所有品類都做到同業第一。
海天從醬油起步,隨后增加了蠔油,后來又增加了調味醬。到2016年,三大品類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分別為63%、15%和15%,合計占總營收的93%。剩下的7%是最近幾年拓展的醋、料酒、雞精、腐乳等產品。
腐乳和醋不是海天擅長的,于是采用收購策略。2014年,海天收購開平廣中皇食品公司,進軍腐乳領域;2017年,海天收購鎮江丹和醋業公司,在醋市場發力。
好的企業因為有好的產品,好產品是建立在創新基礎之上,而創新就需要大筆大筆的研發投入。整個食品飲料行業,研發費用過億元的企業少之又少,而貴州茅臺、海天味業、伊利股份就屬于這類為數不多的企業。高研發投入的公司雖然不一定能夠成功,但是好公司一定是從高研發的公司中成長起來的。
外界可能很難想象,一個醬油企業居然有一支超過700人的科研團隊,其中包括博士后、外聘專家顧問、科技特派員、中高級工程師數十名,團隊平均年齡30多歲。
海天僅2018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就高達4.93億元,這意味著龐康在2018年,平均每天投入超過135萬元。其實,這種高投入并非偶然。2013年,海天味業上市后發布的第一份年報顯示,其全年研發費用超過2.8億元。而從2017年開始,海天研發費用提升明顯,并在業內處于領先地位。2018年,海天研發營收投入比例高達2.89%。
海天不僅用創新不斷回饋著廣大消費者,更在生產技術上采用先進的加工工藝,使產品的口感和帶給用戶的整體體驗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另外在經營理念上也秉持誠信和健康的理念,不斷為消費者提供健康美味的調味產品。
如今,海天已取得超過200項有效專利,為整個行業樹立了標桿。龐康堅信,確保產品品質是提升銷售業績的核心,也是在消費者心中建立海天“美味、健康、誠信、首選”品牌形象的關鍵。
通過37年的持續積累,龐康為海天在產能、渠道和科研方面建立了極高的競爭壁壘。正是憑著這樣的壁壘,海天今天才坐到收割市場整合別人的位置上,成為馬太效應的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