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成勇吾
靈活用工作為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一個新型的領域,相信隨著不斷被認可和普及,將會成為人力資源行業的下一個爆發點。
漢武帝時,趙充國建議屯田于邊防,戍衛與墾耕并顧。到了三國時期,為了解決糧草補給問題,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推行屯田制,讓軍隊亦戰亦耕、兵農合一,在解決屯田軍民本身的生計的同時,也為曹魏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為曹操統一北方創造了物質條件,堪稱農耕時代靈活用工的運用典范。

2019年7月2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9年上半年的就業數據,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37萬人,已經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的67%。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低于5.5%的預期控制目標。
2019年中央把穩就業放在“六穩”的首位,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并置于宏觀政策層面,為穩定形勢提供了有力支撐。
而在整個就業環境中,愈加豐富、體系化的就業形式也進一步加強了“穩就業”。伴隨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動能轉換,企業用工需求也隨之發生一定轉變,傳統的標準用工模式逐漸被革新,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靈活用工、崗位外包等多種用工關系為一體的多元用工模式,來滿足企業階段性用工需求,以此節省企業運營及人力成本,分散用工風險,聚焦核心競爭力。
在嘗試到了“靈活用工”模式帶來的紅利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了該用工模式,推動了整個“靈活用工”市場的發展。
從市場環境及企業發展內因的角度,企業人力資源層面面臨著變革契機。
2019年,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將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浮的大考。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為89729萬人,比2017年下降了470萬人,自2012年起,已連續7年出現下降,7年間已經減少了2600余萬人。
凈勞動力的持續減少,導致人力成本以每年超過16%的速度攀升,其結果便是社會用工難。如何降本增效成了企業最關注的問題。
另外,隨著社保和個稅新政落地實施,對企業成本控制又提出了新的挑戰。
新規落地之后,首先是征收單位改變,由社保經辦機構征收變為統一由稅務部門全權征收,后者的征收能力要更強,也引發欠費企業被追繳的焦慮;其次,新規要求必須按照實際所得為員工繳納社保,比起之前按照最低基數繳納社保,企業用工成本攀升幅度可能達20%。
企業的招聘成本、用人成本、培訓成本都連帶著提高,面臨“成本”大關。
而在員工方面,年輕員工在職穩定性越來越低,企業面臨著員工高頻率流失的問題,加上招聘、補位、管理等工作效率的多重因素影響,企業的人力資源痛點愈加凸顯。
企業為了降低繁重的成本支出及生存壓力,降本增效逐漸成了許多企業的重點訴求。嚴苛的市場環境下,企業急需扭轉高支出下的發展瓶頸,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工作重心已不僅只在招聘工作,人力資源部門的首要任務已經開始從人員招聘轉移到成本的控制,不少企業紛紛開始使用靈活用工來進行自身的人力形態變革,通過靈活用工來尋求合規的解決方案,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也迎來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
以國內餐飲行業為例,作為一種傳統勞動力高度密集行業,在經營上始終面臨“三高一低”(人力成本高、房租成本高、原料成本高及凈利率低)的困境,對勞動力靈活化配置已成為餐飲行業通用解決方案。比如大眾熟知的麥當勞,門店中70%以上的員工都是“小時工”,全職員工最多只占30%,一旦達到這個比例,門店就不再招聘全職員工。多數情況下,麥當勞的兼職員工比例在85%以上。靈活用工具備優化資源配置、精細管理用工需求的優勢,企業在這一用工模式面前,通過轉型緩解成本壓力、提升效率,提高核心競爭力,并帶來新的活力和動力。
在西方發達國家,靈活用工模式已經十分成熟。2017年,日本的靈活用工滲透率已高達42%;美國緊隨其后,達到32%;而中國的靈活用工占比為9%,除去勞務派遣,靈活用工僅占人力資源行業的1%,與日本和美國相比差距較大。究其原因,產業結構上,美國、日本現代服務業GDP超過工業GDP的時間遠早于中國,給靈活用工市場發展帶來先發優勢;人口結構上,日本較早步入老齡化社會,也推動了靈活用工市場的增長;而美日等國政策變化帶來的制度變遷牽引企業公共方式轉變;國民個性上,文化及價值取向的轉變帶動個人就業理念的轉變。
與之相比,從市場增長率來看,中國的靈活用工漲勢迅猛,但從滲透率而言,中國靈活用工程度對比美國、日本,還處于發展初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勞動群體就業觀念也在逐漸發生改變。勞動主體年輕化,以90后、95后為代表的新生代勞動者經歷了互聯網的洗禮,社交、消費、生活、工作等習慣和場景變得越來越模糊、不確定,更崇尚自由,希望從固定的工作崗位中釋放出來,朝九晚五的固定雇傭、終身“鐵飯碗”的形式已不是年輕群體的最優選。傳統的就業觀念和傳統的用工模式無法滿足他們的訴求,對于他們而言,靈活用工的工作模式代表了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方式等更具有靈活性,這種更加靈活自由的用工模式才能給他們提供更加靈活多樣的選擇和發展空間。
當然,靈活用工也不單單只是90后、95后等年輕群體的天下。全球知名咨詢管理公司麥肯錫的研究報告顯示,在歐美等國家,有超過3/4的零工一族年齡都在25歲以上,有很多人適齡退休時還會選擇靈活就業,賺取更多的生活開支。這種情況在國內也越來越普遍,兼職貓和HRoot共同發布的《2017“靈活用工”生態白皮書》顯示,50歲以上的求職者在各大網絡平臺中平均約有1%的占比,具備一定專業技能的離退休人員通過就業平臺實現再就業,找到職業發展的新路徑,也推動著靈活用工發展。
此外,以共享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為我國創造了大量的靈活就業崗位,大力刺激了我國的靈活就業市場,不少勞動者選擇放棄原本的全職崗位、或從待業關系中走出,進入靈活就業大軍中。
勞動觀念、市場用工形態、新經濟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催生了大量的靈活就業者,“靈活用工”行業收入規模也逐年走高,按照復合增長走勢將呈“J”型指數型增長。《2017“靈活用工”生態白皮書》預測,到2025年,中國整個靈活用工行業收入規模將達到12.4萬億元。阿里研究院發布的《數字經濟2.0報告》也預測,未來20年8小時工作制將被打破,在中國有高達4億以上的勞動力,將通過互聯網實現自我雇傭和自我就業,占據中國總勞動力的一半以上。大量的勞動者選擇靈活就業,將成為中國就業市場的一種必然趨勢。


隨著企業大量使用靈活用工和靈活用工市場的發展成熟,人力資源服務企業迎來發展崛起的重要機遇。在產品高度同質化的現在,能否提供優質的服務將會是人力資源企業吸引客戶、發展壯大的重要條件。
金柚網研究院發布的《2019中國靈活用工及靈活就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至2025年,中國靈活用工市場的CAGR(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高于23%;預測到2025年,國內靈活用工市場規模將超過1600億元。我國的人力資源行業正處于快速成長期,靈活用工的市場潛力尤為巨大。
如今,雖然我國靈活用工市場還處于初期階段,但作為人力資源領域的新藍海,越來越多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開始涉足這一領域,并得到了良好的收益。
比如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FESCO)就針對目前中小企業的人力服務需求,通過提供勞務派遣、人員外包、非全日制用工等多種靈活用工模式,幫助中小企業解決“招工難、用工難”的問題,并幫助企業降低人工成本。據統計,2018年FESCO新增服務員工數量50余萬人,凈增20余萬人。僅在2019年上半年,FESCO新增服務員工數就達到了23萬人。
中國的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目前已經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期,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隨著共享經濟的方興未艾,隨著組織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化,隨著中國產業升級帶來的勞動力轉移,靈活用工作為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一個新型的領域,會不斷被認可和普及,成為人力資源行業的下一個爆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