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多塞特回聲報》10月13日文章,原題:10月13日文章,原題:從北京到上海,當“舊”遇到“新”一位老先生發出響亮的鼾聲,空調微微嗡鳴,筷子在盛滿糯米、冬瓜、滑嫩牛肉和蘑菇的塑料餐盒上啪嗒啪嗒地響著,車廂前方,滾動的橙色LED字幕通報著列車的速度:351公里/時。
在世界上最快的高鐵——京滬高鐵——令人愜意的背景音中,我靜靜地喝著酒。既沒有輪子與鐵軌接觸發出的刺耳響聲,也沒有鐵軌突然傾斜引發的驚訝聲,亦無車廂過度擁擠引發的抱怨聲。這是一部4小時28分鐘的交響樂,由完美無瑕的中國工程技術譜寫,充滿夢幻般的平靜。
這種安靜僅遭遇一次“脫軌”威脅,那就是在接受護照和行李檢查時。高鐵列車上,易燃物品是不受歡迎的“乘客”,因此我化妝包里的氣霧劑、發膠和驅蟲劑都被嚴肅的安保人員沒收。
在這段沿中國東部1318公里行程的兩端,北京和上海兩座城市是現代中國有趣矛盾的縮影:歷史上長期的帝國王朝統治,與當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向未來、以技術為驅動的雄心壯志。
(北京)裝飾華麗的庭院大門面向東南,以應對來自西北的凜冽寒風。在北京最昂貴的土地上,遍布著狹窄的灰色磚墻小巷。2.5公里長的長城慕田峪段距離北京90分鐘車程。橙色的纜車能坐6個人,要花4分鐘才能搖搖晃晃地上升到640米高的宏偉的瞭望塔。
當高鐵列車準時抵達上海虹橋站,可以明顯感到這里的氛圍與在北京相比發生了變化。大批衣著時髦的學生和年輕人彰顯了一種國際化的、悠閑的氛圍。在體驗了令人眩暈的夜上海喧鬧后,人們又可在豫園覓得一絲寧靜。▲
(作者達蒙·史密斯,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