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高校設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優秀的設計師能夠為人類社會創造美好的生活體驗,培養產品設計師為生活創造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在社會多元發展下多所設計院校逐漸開始從“以學科為基礎”轉向“以問題為基礎”進行教學探索。在現代開發新產品工作模式中,市場、設計、工程三領域人員協同工作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一體化產品開發設計流程,用戶體驗、服務設計、社會創新等新領域對產品設計專業不斷滲透,國內設計院校順應行業發展,逐漸在“產品設計”類傳統課程基礎上,拓展出若干與市場需求更為契合的如“產品系統設計”“產品服務設計”“產品開發與管理”等“產品開發設計”類課程,此類課程意在幫助學生建立全產業鏈的設計思維。
由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喬納森·卡根(Jonathan Cagan)教授,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數字媒體整合學院執行院長、前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IDSA)主席克萊格·佛格爾(Craig M.Vogel)教授著,辛向陽、王晰、潘龍翻譯的《創造突破性產品——揭示驅動全球創新的秘密》(原書第2版,2017年9月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一書分為十一章,由“問題”“解決方法”“進一步的證據”三大部分組成。該書旨在為以廣泛社會需求、宏觀經濟與技術趨勢為背景,以用戶為中心的廣義整合產品開發,提供設計理念和方法的指導。國內產品設計專業近年招生數量持續走高,但師資結構一直是制約產品設計專業培養質量的瓶頸。一段時間以來,受國內高校招聘教師條件的制約,很多教師并未參與過較為完整的產品開發設計全過程,教師在產品開發設計方面經驗較少,難免照本宣科,本書的突破性產品設計方法為“產品開發設計”類課程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教學案例、設計思維和設計方法。
本書第一章至第四章為“問題”部分,此部分對“產品開發設計”類課程“優化選題”階段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此部分中“新產品開發的驅動力”介紹了新產品開發機會的驅動力,以Margaritaville制冰機、BodyMedia FIT系統、星巴克(Starbucks)所提供的咖啡與服務以及通用電氣醫療集團(GE Healthcare)為兒童設計的“探險系列”核磁共振成像儀四個公司的成功產品和服務案例,向讀者介紹能夠引向新的產品機會缺口和市場細分識別產品機會:SET(社會—經濟—技術)因素的方法(如圖1,對社會—經濟—技術(SET)因素的審視可導向產品機會缺口)。書中“移向右上角”和“右上角:價值象限”的章節中,介紹了以造型與技術為坐標的象限圖,卓越的產品是價值驅動型產品,位于象限區間的右上角,這個過程代表了造型與技術的整合,基于對社會、經濟和技術因素趨勢的見解,為產品增加價值,滿足用戶對新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作者介紹了定位圖(Positioning Map),用來定義并定位右上角產品。在“介紹右上角:價值象限”中,作者闡述了基于用戶的價值以及產品機會的進一步優化,并使之成為作者所說的“價值機會”(Value Opportunities,VO)。作者確定了其中價值機會類別——情感、美學、產品形象、人機工程、影響力、核心技術和質量——每種價值機會都對整個產品體驗有所貢獻。其中的挑戰在于恰當地解釋價值機會,并把它們轉變成合理地結合了功能和造型的、迎合了新的社會趨勢的產品。在問題部分的最后階段,“成功品牌戰略的核心:突破性產品和服務”探討了通過公司和產品品牌的推廣,如何將“移向右上角”作為公司文化的核心。產品和服務是公司戰略規劃和品牌規劃的核心,應該由以用戶為中心的多專業整合產品開發所推動。要創造一個清晰的品牌形象,必須將用戶價值與公司價值結合起來,從而將公司與市場上的其他公司區分開來。“問題”部分介紹的企業案例、分析工具圖表,為“產品開發設計”類課程提供了科學的分析方法,有效的操作路徑,幫助學生建立由產品設計及產品相關的語境向為商業語境下產品系統設計問題的過渡。
在普遍的“產品設計”類課程教學中,學生經常出現課題剛一開始,便陷入某些細節不能自拔,或是忽略“領域間的合作”,本書的第五章至第七章為“解決方法”,對學生在解決設計問題時提供了詳實的操作方法。第五章“以用戶為中心的整合新產品開發綜合途徑”著力于探討通過整合新產品開發(iNPD)過程——產品開發的早期階段(模糊前期)所應用的程序——進行產品開發(如圖2,模糊前期的構造過程形同一系列漏斗)。第六章“領城間的合作和多樣化團隊管理”、第七章“理解用戶的需要、要求和愿望”是“產品開發設計”類課程中需要幫助學生建立的高緯度思維空間,作者介紹團隊如何從不同角度積極參與以及促進提高團隊競爭力,書中以案例闡述、圖表分析等方法進行講解。本書從流程和團隊兩個方面給我們指出了方向:一是如何將對用戶的理解轉化為產品設計方案(“研究”與“設計”的鴻溝),二是如何將設計方案轉化為技術上可實現的產品(“設計”與“工程”的鴻溝)。
本書的第三大部分第八章至第十一章為“進一步的證據”,第八章“服務創新:產品——服務生態系統連續統一體中的突破性創新”是一個全新章節,重點介紹的是服務設計,探討了交互、界面設計與廣泛的產品——服務生態系統的設計,都取決于邏輯思維與同理心觀點(Empathetic Perspectives)。盡管服務設計在過去的10年中已經成為一門學科,但是構造服務設計模糊前期的工具、方法和思維方式,與構造物質產品和更廣泛的系統是一樣的。第九章“案例研究:右上角的力量”與第十章“案例研究:右上角的全球力量”重點介紹了成功的新產品開發新案例,涵蓋了產品與服務設計領域以及不同類型的新產品開發團隊。第九章分為兩部分內容:一部分介紹了一些來自美國的產品;另一部分介紹了企業與院校之間的開放創新關系。第九章闡述了為突破性產品創新的真實的合作關系的潛在效益和新的教育項目類型的優勢。第十章重點介紹了全球(尤其是金磚四國與新加坡)的產品,還介紹了全球范圍內涌現出的創新生力軍。第十一章“它們如今在何處”描述了已經不再作為本書案例研究的產品現狀。這些案例是本書第一版獲得成功的寶貴資源。一些案例由于SET因素的改變或者企業戰略抉擇等原因而失去了自己的突破性特征。筆者認為,有必要讓讀者了解成功是何等脆弱,以及為了在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就一定要堅持創新的原因。
《創造突破性產品——揭示驅動全球創新的秘密》一書為“產品開發設計”類課程提供了全產業鏈的視角,使教師與學生掌握綜合考慮產品創新、產品戰略、產品設計過程管理、產品篩選評估和產品市場導入決策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在開發編撰“產品開發設計”類教學大綱過程中,沿用書中“整合”的理念,產品設計系可邀請2到3位相關學科的教師共同研討、起草,最終由產品設計系教師梳理定稿此類課程教學大綱,在編寫教學大綱過程中,相關學科的教師以“問題制”為導向,借鑒《創造突破性產品——揭示驅動全球創新的秘密》書中介紹的方法設定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課題核心范圍。為了保證“產品開發設計”類課程的嚴謹性,產品設計系應同時制定科學的教學評價內容,依此作為測試、修正“產品開發設計”類課程內容的有效依據。
[基金項目: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集成創新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成果(項目編號:2017SJGLX043Y);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以設計創新推動河南文化產品特色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8BYS022);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項目“基于服務設計理念的社區空巢老人智慧養老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9-ZZJH-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