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摘要】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1964年)一書中提出“媒介即訊息”。而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數據的廣泛應用呈現出“數據即訊息”的新氣象,且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使得數據的意義比以往更為凸顯。其中性別數據與很多社會因素相互交織產生關系,對婦女的暴力、性侵犯、性別歧視、生產與育兒等社會問題進行指標化的考量,對了解性別之間的差異,促進性別平等的進程起到重要作用。數據新聞作為一種以量化研究方法來操作的深度報道,在女性議題的闡釋中有一定程度的現實操作性,擴大了女性議題的數據新聞的影響面與滲透度,更是女性主義深入實踐的獨特形式。
【關鍵詞】女性議題;數據新聞;女性;媒體;數據
在2018年普利策新聞獎中,關于女性性侵的數據新聞,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中分量最重的“公眾利益服務獎”,報道開啟了對好萊塢、政壇、媒體和科技界頂層權勢男性對待女性態度的思考,反性侵、性別平等,成為近幾年普利策獎的主題。數據新聞作為一種以量化研究方法來操作的深度報道,在女性議題的闡釋中,數據指標可以精確地分辨出差異,直觀展示出性別的類型畫像,在特定時期重點推出某些文章,以形成輿論合力,為維護女性尊嚴、解決女性面臨的緊急問題發出及時呼吁。
一、女性議題數據新聞的內容與形態
在女性議題的數據新聞中,既有相關的動態監測,貼近實踐,也有相關的專題深度研究,注重理論提升與理論引導;既有犀利、理性的傳媒觀察,密切聯系實際,也有全面細致的資料匯編,體現其服務性與實踐性。本文以調查性的數據新聞類型為例,這類報道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較長的時間,但更有批判性、內容更有深度,對社會更具有恒久的意義。
(一)數據中識別與挖掘的女性議題
女性議題也是一個社會的議題,不同國家、文化、信仰、環境等都能夠引發女性議題,“性別”不可能從各種政治、文化的交會中分離出來,而只能在這些交會中被生產并得以維系。如朱迪斯·巴特勒所認為的,性別壓迫存在于具體的文化語境中,不同的歷史語境對社會性別的建構并不連貫和一致,它與話語在種族、階級、性和地域等范疇所建構的身份形態互相作用。[1]女性議題的數據來源多樣化,但數據并不能全面、深刻地觸及數據背后的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更不能從社會性別視角批判與揭露社會問題,所以女性議題的數據新聞以挖掘數據背后意義的方式來關注女性群體。
首先,從國際組織和第三方機構提供的官方信息中識別與挖掘信息,發現本國的數據異常情況并探索原因。比如ProPublica和NPR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女性死于妊娠或分娩并發癥相關數據中,發現國家和聯邦政府無法跟蹤或不愿意追蹤孕產婦死亡,這也被稱為“國際尷尬”。為了填補這一空白,ProPublica和NPR制作了2016年美國孕產婦死亡情況的數據新聞專題《離世的母親》(Lost Mothers),到目前為止,已經確定了134人由于懷孕和分娩相關的因素導致死亡,估計美國的總數為700至900名。這些婦女一起形成了一個產婦死亡率的圖片,將她們的種族、經濟、地理和醫學上的多樣性進行匯總。數據主要從媒體以及社交網站中獲取,顯示美國女性死于與懷孕或分娩有關的信息不公開、隱藏真相的現象:當一位新媽媽或準媽媽去世時,她的訃告很少提到當時的情況,她的身份被醫療機構、監管機構和各州孕產婦死亡率審查委員等出于某種目的而掩蓋真相,將這些個人悲劇指向一個更大的社會和公共衛生問題。
其次,從數據來源中找到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快捷、高效地發現事物間的內在關聯,揭示其因果關系。獲得2016年國際婦女媒體基金會(IWMF)頒發的“新聞勇氣獎”的印度自由記者Stella Paul重點關注環境與女性議題。Paul舉例,她曾從一份國際組織的報告中了解到,在過去20年間,因受干旱氣候影響,收成慘淡,有十多萬印度農民因無力償還政府貸款而自殺。同時,她發現另一份報告,指出在同時期受干旱影響的城市里,女性性工作者數量增多。這讓Paul開始思考:兩份報告反映的現象有何種聯系?由此她聯想到,當通常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男性垮掉時,家庭中的女性會如何應對生存危機?這些問題引發了她進一步調查氣候變化對女性的影響并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報道。
再次,官方渠道數據缺失,媒體自己搜集數據。加拿大《環球郵報》性侵報案“無根據”現象的數據新聞作品《無據可依》(Unfounded)調查團隊調查伊始,得知加拿大統計局從2002年起便不再收錄“無根據”案件數據,轉而采取向警察局提交信息知情申請的辦法,以獲得相關數據。通過信息知情申請、分析官方統計數據和大量實地采訪,從2015年6月到2016年4月,調查團隊分兩個階段,向全國1119個轄區內的178個警察局發出近250封申請。最終,調查團隊收到了873個轄區的回應,所得數據覆蓋全國92%的人口。對警方數據的呈現只是媒體報道的小部分,如何對數據進行更深入的分析與解讀更有挑戰性,通過長達20個月的調查,發現國內將近五分之一的性侵報案以“Unfounded”(無根據)為由被警方撤案,不同地區對案件認定出現明顯差異,總體較高的“無根據”率與各地這一比率之間的巨大差異足以證明,加拿大警方對性侵案件的處理存在系統性問題。該作品獲得2016年度全球數據新聞獎年度調查獎。
(二)“個人故事”中挖掘深層真相
數據新聞中的“個人故事”通常是用實例調查與采訪的形式對個別案例進行深入剖析,挖掘深層真相。用故事化的文學表現手法撰寫新聞,采用對話、描寫、場景設置等,生動展現新聞事件中的情節和細節,借助新聞事件中的戲劇性因素來突出主題。[2]將新聞事實與“個人故事”相結合,通過數據分析和呈現,幫助讀者洞悉復雜事件背后的含義。針對女性的暴力、性侵犯、性別歧視、生產與育兒等話題,代表性的數據新聞作品的一般性操作方式是:結合部分數據,以個體經驗作為主體,講述相關故事,報道中的故事和人物讓讀者感同身受。
性別偏見、女性暴力等女性問題是關乎所有女性和整個社會的問題,在女性議題的數據新聞中,對數據的巧妙利用、可視化的呈現方式、個性化的互動方式使故事的對話性大大提升,使讀者更全面、直觀地發現問題、了解問題。
如加拿大《環球郵報》系列報道《無據可依》中,運用交互網頁式的跟進報道聚焦個體的故事。在調查的54個具體案例中,有36名受害者公開了自己的真實身份,透過《環球郵報》向公眾講述自己的創傷經歷以及向警察報案的遭遇。Ava是54名受訪性侵受害者之一,創傷專家針對當年警方監控視頻分析,在對Ava的詢問中,警察不但沒有向Ava傳遞出一種互信與安全感,反而只按照自己的議程主導整場詢問,不斷試圖在Ava的表述中找出漏洞以強化自己對案件的先入為主的想法。其中,25人的報案因“無根據”而被撤銷,12人感覺在警察詢問過程中受到責備或羞辱,11人未得到任何關于警察調查結果的反饋,僅有8人的案件得到有效處理。《環球郵報》結合專家意見指出,警察職業素養的缺陷、未能專業調查與處理性侵案件,成為導致高“無根據”率的重要原因。
再如ProPublica和NPR的數據新聞作品《離世的母親》,將2016年美國由于妊娠或分娩相關并發癥死去700至900名女性的故事制作成可視化專題,其中的134個人物信息及其故事可以通過點擊頭像查看(如圖一)。作品在展示數據的同時,又用互動的方式講述悲劇發生的來龍去脈,使報道的內容更加豐富,便于讀者理解。如果將134個新聞故事僅僅使用文字或數字的敘事方式呈現則顯得比較單調,取而代之的是將故事與數據有序整合起來,方便讀者知曉“離世母親”的整體情況,也能對每個個體有深入的了解。和過去的新聞報道相比,數據驅動的解釋性報道方式除了要闡述“發生了什么”之外,更注重讓讀者了解所發生的事件“對個人有何影響”。[3]
實際上,在如何處理最佳角度呈現數據、受眾之間的相關性、故事化敘述最有價值的新聞上,數據新聞必須不斷進行深度挖掘以彌補天然的品質缺憾。人工智能技術在文本分析、語義分析、神經網絡學習等方面的快速進展,將有助于數據新聞故事化敘事的提升。[4]
(三)線上線下結合,推動女性實際問題的緩解
女性議題的數據新聞針對特定的問題而展開,為維護女性尊嚴、解決女性面臨的緊急問題發出及時呼吁,在實踐層面有力配合了相關部門的實際工作。公眾可以在線參與分享、互動,甚至可以獲取具體的線下指導與幫助。例如加拿大幫助女性和她們的孩子從暴力和虐待中尋求安全的網站Sheltersafe.ca,網站中通過引入可點擊地圖形式等更直接的方式來幫助讀者更好地查找信息(如圖二),公眾可以點擊地圖查看各個省的避難所,這種可視化形式將女性與最近的避難所連接起來,可以提供安全、希望和支持。如果女性受到暴力侵犯,她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尋求幫助,也包括她們的朋友、家人、同事和雇主。
此外,一些作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爭議,推動相關制度的合理化進程。如加拿大《環球郵報》系列報道《無據可依》于2017年2月發布之后,很快收到所涉及公共部門的回應,聯邦政府承諾將撥出一億預算用以打擊針對性別的侵害與暴力,公共安全、司法及女性地位這三個內閣部門的長官均表示會在監管、培訓和政策方面做出改善,至少三分之一的警局承諾,會對上千個性侵案控告重啟聽證等。
如英國《衛報》《數據博客》欄目針對澳大利亞國慶日勛章獲得者性別不平衡現象,發表的數據新聞《不平等的榮譽:澳大利亞國慶日勛章獲得者的三分之二是男性》,報道以橫條圖形式呈現2018年各領域中勛章獲得者的性別分布,同時將獎項設置起始時間1975年至2017年的相關數據予以圖示,該報道引起社會對獎項設置的評判標準問題的討論,引起相關專家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推動獎項的設置、評判標準朝著更加合理化的方向發展。
(四)不同國家的女性問題的側重點不同
“男女平等”在全球范圍內似乎仍是難以企及的一個目標,《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每年對全球144個經濟體的性別差距狀況進行調研,針對女性在教育程度、健康與生存、經濟機會與政治賦權四大指標進行測評并排名。2018年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68%的性別差距已消除,略低于前兩年。其中,四項指標的測評指數都出現下滑,后兩項即女性經濟與參政機會尤其明顯。報告估算,按照目前的進展速度,世界需要再花100年實現完全的男女平等。而職場上的性別平等,則要再等217年。
有些國家的排名靠后,是因為受到某項指標的影響,比如中國在“新生人口性別比例”方面,長期處于嚴重失衡狀態,是影響全球排名的最大薄弱項。中國“新生人口性別比例”問題就成為媒體關注的議題,比如《經濟學人》在2010年的報道《女嬰之殤》(Female infanticide)探究了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性別失衡現象,中國《第一財經日報》于2011年6月2日的報道《“失蹤”的女孩:中國出生性別失衡調查》分析了中國出生性別失衡的現狀并通過相關專家學者剖析問題。
二、女性議題的數據新聞的問題與思考
(一)數據獲取的盲區和局限性
目前數據新聞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缺乏可收集的數據信息源,或者數據庫信息過于單一,缺乏全面、結構性的數據源數據庫。從我國的情況來看, 作為常用來源的商業數據庫中的數據,通常只集中在某一個方面,其所能描述的用戶特征也只是片面和單一角度的認識。[5]“開放數據”(Open Data)已經成為一股世界性潮流,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互聯網上開放了本國的公共數據,以供全世界人民使用。然而不同國家,數據開放的程度不同,數據的獲取往往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阻礙,尤其關切到女性議題敏感問題的數據,數據獲取更是困難,即便是公開的數據,也常常因為數據收集存在缺陷而質量不佳。比如前文提到的作品《離世的母親》,為了獲取由懷孕和分娩相關的并發癥導致死亡的女性名單,這些名單主要是從社交媒體中抓取的相關信息,然后再通過查看訃告及公共信息來驗證。其他女性的名單則是通過病人信息記錄和ProPublica與NPR調查機構獲取。同時,名單有了以后,向其家庭成員尋求更多的信息也是非常困難的,他們由于受到情緒的影響,大多不愿意再提及事件的經過。
此外,有些女性的數據是很難找到的,雖然可以從媒體中查看到許多離世的女性過去的故事,但對于無家可歸的婦女和沒有證件的移民的信息就會被漏掉,黑人孕婦和新媽媽們比白人更經常死亡,他們的問題受重視程度低,也很難確定產后女性的死亡是否與分娩有關。
(二)作品廣度和深度的欠缺
有關女性問題的報道一直是很多國家廣泛關注的議題,很多數據新聞作品只是對挖掘來的數據進行簡單的處理,同時根據數據進行表面性的現象呈現或描述,并沒有深入處理和分析數據,更沒有展開深入的報道,沒有對社會因素進行發掘,導致沒有取得良好的社會思考效應。比如有關女性議題很多時候是無法單一用數據測量的,還需要結合新聞當事人的采訪交流、相關部門的調查取證等,來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但一些作品僅僅依賴網上線索與材料,缺少在社會中發現信源。
(三)女性隱私未能加以保護
在性侵、歧視、暴力等女性議題中會涉及受害者的個人隱私,有些作品沒有對受害者的隱私加以保護,比如未經同意公開受害者的姓名、照片、病例等個人信息,雖然這些女性獲得了一定的關愛與同情,但是,她們的隱私也被曝光,生活受到影響。記者應當有專業的素養,在涉及當事人的隱私和事件經歷時,要充分考慮當事人在經歷暴力事件后身心受創的處境,以保護當事人隱私為大前提來獲取信息。
綜上所述,數據新聞本身成為深度報道的一種形態,是一種公眾積極參與、視角多維、層次多元的形式,一些作品也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甚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女性議題的數據新聞對社會中含有性暴力、性騷擾、性別歧視等現象進行監測、分析、批判,使得女性議題的新聞報道有了一定程度的現實操作性,也擴大了女性議題數據新聞的影響面與滲透度,更是女性主義深入實踐的獨特形式。
參考文獻:
[1]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21.
[2]童兵.新聞傳播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10.
[3]王之月,俞哲旻,彭蘭.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新聞:以《紐約時報》專題“租房還是買房”為例[J].新聞界,2015(7):15.
[4]林溪聲.數據新聞生產的常態化趨勢及其限度[J].新聞愛好者,2018(2):35-38.
[5]喻國明,劉界儒,李陽.數據新聞現存的問題與解決之道:兼論人工智能的應用價值[J].新聞愛好者,2017(6):4-7.
(作者為商丘師范學院傳媒學院廣告系主任)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