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欣
摘 要:山東民歌是山東省所有地方民間歌曲的統稱,作為我國傳統民間音樂系統的重要構成部門,隨著山東歷史長河發展而發展,形成了類別多樣、內涵豐富的藝術特色。本文從山東民歌類別與分類論起,在分析山東民歌風格特色的基礎上,從地域性、藝術審美性和歷史傳承性等維度出發,對山東民歌文化價值展開探討。
關鍵詞:山東民歌 藝術 文化價值
山東是中國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為中華文明、民族精神形成做出了積極貢獻。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當地既有享譽世界的孔孟文化,又有散發著泥土氣息的民俗藝術文化。其中,山東民歌是當地民俗藝術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源于齊魯兒女的生活與勞動之中,是一種即興的口頭表達藝術形式。它與人民緊密聯系,不僅承載著豐富的地域民族文化,而且承載著多彩的地域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價值。山東民歌的文化價值與專業音樂藝術從業者創作的音樂作品有著顯著的區別,具有顯著的大眾和草根性特質。
一、山東民歌主主要類別及分布
根據《中國民歌歌曲集成·山東卷》的分類方法,山東民歌主要有號子、小調、秧歌、花鼓、風俗歌和套曲等類型。
號子,即“勞動號子”,根據魯迅在《門外文談》中所倡導的“文化起源與人類勞動實踐的聯系”等論點,這種民歌形式可被視作為最早的民歌題材。以山東地區的勞動號子——“黃河硪號”和“海洋號子”為例,他們在集體勞動中具有協調和指揮等實用性功能。“黃河硪號”主要流傳于濟南、菏澤和聊城等流淌著黃河水的地方,而海洋號子則流傳于青島、威海、煙臺等山東沿海地區。
小調有“山東小曲”“山東俗曲”等稱謂,是在人們休閑娛樂時所唱的一種民間歌曲。這些曲目主要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社會風情和情感,覆蓋山東整個區域,是分布最廣的一種類型。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風俗不同,不同區域的山東小調有著不同的藝術特色。以小調《放風箏》為例,德州、濰坊和菏澤流傳著不同的版本。
秧歌是一種流傳于山東民間的歌舞形式,山東各地均有分布,最著名的當屬膠東秧歌。花鼓同樣是一種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但與秧歌不同,秧歌舞者與伴奏分工明確,但花鼓是表演者自行伴奏,且表演隊伍不如秧歌那般龐大。
風俗歌是一種由傳統習慣支配,在特定風俗活動中傳唱,反映山東風俗活動主旨和美好生活愿景的歌曲。隨著一些風俗習慣漸漸走出人們視野,很多曲目隨之消失,目前還能見到蹤跡的有“燒紙調”(逝者祭祀所唱)、“端公腔”(源于道教文化,用驅災辟邪)、“念佛調”“勸善調”“哭娘調”等。
套曲指的是篇幅較大的曲目,這些作品結構較為完整,與號子和小調等即興創作的民歌不同,套曲多是刻意創作而成的。以流傳于淄博一帶的“聊齋俚曲”(“蒲松齡俚曲”)為例,文獻記載這些作品是蒲松齡將自己文學作品改為唱本配以當時流傳的俗曲小調形成的,作品具有內容生活化、語言大眾化(用方言演唱)、強調通俗化等特征,廣受人們的喜愛。
二、山東民歌風格特征
(一)山東民歌音階調式特征
音階和調式對歌曲風格體征和音樂藝術想象塑造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宮、商、角、徵、羽”構成的五聲調式廣泛應用于中國古代和民間音樂中,因此,其被稱為“民族調式”。山東民歌的音階調式卻沒有完全應用“五聲調式”,除了五聲音階之外,還有加“變宮”或“清角”的六聲音階,有學者應用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從《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東卷》等收錄山民民歌的文獻資料中抽取100首山東民歌,發現約有50%的作品為六聲音階。此外,部分作品還有七聲音階,如《沂蒙山小調》。綜上可見,山東民歌音階調式豐富多樣,多樣靈活的音階應用,進一步增強了山東民歌的地域特色。以流傳于山東安丘一帶的《茉莉花》為例.作品為“六聲徵調式”。與江蘇版本的《茉莉花》(五聲徵調式)相比,江蘇版本聽來給人以婉約清麗之感,而山東版本的茉莉花則體現出質樸醇厚的氣息。
(二)山東民歌語言表達特征
地方方言對山東民歌語言表達具有較為強烈的體現。如:山東方言中有大量兒化音,人們幣為了表現興奮情緒時也會通過兒化音來表現,如“得勁兒”“小妮兒”“高鼻梁兒”等。這種語言表達方式被帶人民歌演唱中,如山東膠州民歌《趕集》,歌詞中的“遇見了情哥哥(兒)在賣鋤鐮”,“怕的是那些趕集(兒)的人(兒)背后到閑言”等做了兒化音處理,這些處理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少女私慕情郎的綿綿情意。
山東民歌中還會廣泛應用“哎”“呦”“吶”“嗨”等語氣助詞。流傳于濰坊一帶的《放風箏》中歌詞中添加了“咿”“哎”“嗨”等詞匯,如:“姐姐咿哎穿的是蔥哎心哎綠咿哎哪咿呀呼嗨”等,通過語氣助詞斷開歌詞的處理方式,既活躍了節奏,又舒展了唱腔,使歌曲更加婉轉動聽。此外,山東民歌中還會通過重復某個詞(音節)從而賦予作品婉轉悠揚的特色,如:《包楞調》中“月亮地兒那個出來了,白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
三、山東民歌的文化價值
山東民歌體裁豐富,音階調式變幻多樣,通過頗具地域特征的語言表達方式,呈現出質樸自然的藝術魅力。深度解讀山東民歌作品,能夠窺見其深厚的文化價值,主要從深厚民族地域色彩、質樸的藝術審美特性和深厚歷史價值等方面體現。
(一)深厚的民族地域色彩
“特定地理、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下來并進而發展生產的先決條件,也是產生和形成不同地區文化傳統、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礎”。相關論點告訴我們:山東民歌產生離不開孕育其生長的背景,且生長背景與環境對歌曲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意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齊魯地域廣袤,不同區域的民歌展現出不同的地域色彩。如魯中平原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發祥地,散布在這里的民歌散發著濃郁的農耕文化色彩,諸如《繡荷包》《沂蒙山小調》等民歌充分展現出當地百姓自給自足的農業文化思想:膠東沿海區域的民歌則別具漁家風情,海洋號子給人一種粗獷奔放之感:魯西民歌則給人一種質樸豪邁之感。
除了自然風貌之外,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等精神風貌也會對藝術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山東人正直豪爽,與人為善,或是受這些優良性格的影響,或是為了保持和弘揚這些良好的精神品質,山東許多民歌作品具有鮮明的“懲惡揚善”“疾惡如仇”等人文色彩。如:《森寒曲》,作品改編自《聊齋志異》里的《商三官》和《席方平》,“犁上摘來耙上使,脊受棍子腚受鞭,肉被烹煮皮縫罐”等唱詞,展露出山東百姓對強取豪奪等惡劣行為的深惡痛疾。山東又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在這些文化思想影響下,許多作品還展現出深厚的儒家倫理精神。如《燒紙調》和《苦娘調》等民歌反映了生者對逝者的無限哀思,在一個側面反映了“孝”“禮”等儒家文化思想。
(二)質樸的藝術審美性
所謂質樸性,是指山東民歌由群眾時代口頭相傳,渾然天成,毫無雕飾,呈現出淳樸自然的審美特性。如:在魯中民歌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泥土般的芬芳,在魯西民歌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飄逸質樸的山峰、質樸的民風:在散布在沿海地區的民歌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磅礴浩瀚之氣。這些作品或高亢或悠揚,或快或慢,皆由情而發,以情帶聲,樸實自然。
(三)深厚的歷史價值
山東民歌是當地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作品反映了山東人民的生活百態,記錄了齊魯兒女的親情、愛情、友情、生活、情趣、勞動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這些民歌旋律優美,內容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題材和內容不同,所應用的場所有所不同,小調主要用于宣泄情緒,如:表達內心愛慕之情的《繡荷包》,寄托對美好山水熱愛之情的《沂蒙山小調》等;集體勞動時鼓舞士氣的“黃河硪號”和“海洋號子”;用以娛樂的秧歌、花鼓、套曲,等等。作品中折射出山東兒女獨特的審美觀念,融人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見證了山東整個發展歷程,并成為當地承載當地歷史文化的縮影之一。
四、結語
山東民歌題材多樣,各種題材一應俱全,內容多元,既有反映生活勞作的作品,又有反映歷史文化的作品,還有改編自文人軼事的作品:曲式調性富有變化,除了我國民歌常見的五聲調式之外,還有六聲調式和七聲調式:語言表達頗具地方特色。如同其他地域的民歌一樣,山東民歌具有典型的大眾和草根性等特質。其雖然不如專業音樂作品那般形式繁雜,但不乏文化魅力,從不同地域不同的風格特質、情感趨向和文化屬性可以窺見山東民歌獨樹一幟的地域色彩;從藝術審美角度分析,山東民歌展現出質樸淳然的特色;另外.山東民歌隨著當地歷史發展而發展,記錄了當地的歷史傳承,歷史價值鮮明。與專業音樂相比,它就如同穿著素衣的行客一般,至善至美,在豐富了大眾文化之余,也為中國藝術文化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山東省文化局,中國音樂家協會山東分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東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0.
[2]王薇,山東民歌歌詞的概念整合解析[Jl.蚌埠學院學報,2018(03):9-12.
[3]韓昕彤,山東民歌的風格與應用[J].漢字文化,2018(11):96-97.
[4]蔡小艷,關于方言對山東民歌旋律的影響分析[J].藝術評鑒.2017(21):31-32.
[5]韓昕彤,山東民歌的旋律特征[J].黃河之聲,2018(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