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
摘 要:“光X就Y”屬于一種條件復句,實際上是借用條件句的形式表示讓步和轉折的關系。在語義特征上,一類為“常態量”,即前后分句為順向制約關系,一類為“異態量”,即前后分句為逆向制約關系。從認知層面分析,通過信賴程度表示主觀推測層面的兩種不同情況,“常態量”為0.5
關鍵詞:光X就Y 語義特征 主觀推測層面 客觀反映層面
框式結構最早是由邵敬敏先生于2011年在中國語文第3期《框式結構說略》中提出的,“光”“就”作為副詞,在句法、語義、語用等方面受到前人很多關注,且研究成果豐碩;但對于句式“光X就Y”的研究甚少,目前僅有范婷的《框式結構“光A就B”》與張悅的《“單X就Y”“光X就Y”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前者以邢福義先生的小三角理論為基礎,后者《“單X就Y”“光X就Y”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從句法、語義、語用層面進行了對比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對該結構的語義特征進行論述,發現該結構具有順向制約關系和逆向制約關系,在此基礎上借用美國數學家G?波利亞(1985)提出的信賴程度加以表示。
一、“光X就Y”的語義特征
“光”在現代漢語中表示限制性的范圍副詞,對句子中的動作、時間、處所等方面在范疇或者數量上進行限定。《現代漢語虛詞例釋》指出:副詞“光”多用于口語中,主要限定事物和動作的范圍。放在動詞前面,把動作、狀態、現象等限制在某種特定范圍內,而排斥這個范圍以外的任何情況:將副詞“光”放在名詞性成分前,則表示限定事物的范圍[1](220)。《現代漢語八百詞》指出:“光”作為副詞,其后可以跟動詞或形容詞性成分,也可以跟名詞性成分,限定范圍,相當于“只、單”[2]242)。
“就”在現代漢語中表示指出某一種確定的范圍,排斥其他,并且強調數量的多寡。在表示假設、條件、讓步、相承等關系復句里,“就”用來跟前面的分句相承接[2](317)。
我們將“光”和“就”稱為不變項,將“X”和“Y”稱為變項。先看幾個例子:
(1)光是宣傳宣傳就滿足了。(楊沫《青春之歌》)
(2)你光指揮就行了。(張賢亮《綠化樹》)
(3)光憑這口中國話就夠棒的。(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
(4)光是牽走的牲口,就有百十來匹呀。(周立波《暴風驟雨》)
(5)光費的那子彈就有幾筐頭子。(梁斌《紅旗譜》)
(6)明的暗的,光我知道的,就有108萬?。◤埰健妒媛穹罚?/p>
首先,看前三個例子,例(1)中變項“宣傳宣傳”為動詞重疊式,動詞重疊式表示動作的量,動作的量包括動量和時量,動量就是動作反復次數的多少,時量就是動作延續時間的長短。動詞的重疊式除了表示時量短外,還表示動量小[3](66)。李宇明先生在《漢語量范疇研究》中指出,人們在對量進行表述時,會帶有對量的主觀評價,有的認為這個量是“大量”,有的則認為這個量是“小量”,也就是帶有主觀評價的量,稱作“主觀量”[4](111)。這在范婷的文章中也有提及。其次,例(2)前分句變項“指揮”在受到副詞“光”的限制下,表達的語義指只做指揮這一件事,我們可以將該例子補充為“你光做指揮這一件事就行了”。也就是說,這一例子在語義上包含表示數量的量詞這一語義,且量詞的數量僅為“一”,即為小量。再看例(3),變項“憑這口中國話”可以將其補充完整,“憑這一口中國話”,其數量為一,與例(2)相同,同為小量。綜上所述,在前三個例子中,變項X都含有小量這一語義。
其次,看三個例子中的變項Y,“滿足了,行了,夠了”這三個詞語都含有“達到、及”這一義項,表示變項X的量達到了極點,說話人心理狀態已經滿足。李宇明先生還提出了“常態量”和“異態量”,常態量指一定的事物、事件和性狀,人們對其量的大小和因量而帶來的各種表現,對事物、事件、性狀之間因量而產生的各種聯系,一般都有常識性的認識。這種常識性的量稱為“常態量”,與常態量相反的則是“異態量”[4](112-113)。那么到底是“常態量”還是“異態量”呢?我們認為以上三個例子變項Y是“常態量”。盧英順先生在《語義指向漫談》中提到:“就”既可前指又可后指,但由于本身限定范圍的語義性質,故而在“X就Y”結構中,如果語義前指,則X表小量,若語義后指,則Y表小量[5]㈤。在這三個例句中,語義都是后指的,因此,我們認為“常態小量”。
綜上所述,變項X和變項Y在語義上是順向表達的,我們在前面提到“就”用在復句里,和前面的分句相承接,后一句的語義順承前一句小量語義的表達,所以在信賴程度上具有順向制約關系。順向制約關系指說話人在思維表述上具有一致性,放在框式結構“光X就Y”中X和Y兩個分句在思維表述上具有一致性,相互貫通。
其次,看后三個例子,變項X“牽走的牲口、費的那子彈、這些零碎活兒”在副詞“光”的限定下,例(l)表示“牽走的牲口”這一種就多達百十來匹,言外之意表示還有更多財產被帶走,焦點在于“牽走的牲口”這一種。例(2)表示“費的子彈”這一種就已經很多了,不包含炮彈之類的就用了幾筐頭子。例(3)表示“我知道的”這些就已經很多,不包括“我不知道的”金錢的數量會更多。根據這三個例子可以看出,變項X為主觀小量,都含有“一”這一小量,而變項Y則為異態量,已經超出說話人常識性的認知,前一分句和后一分句不具有一致性,所以其在信賴程度上具有逆向制約性。
以上兩種不同的情況可以用表轉折的框式結構“雖然……但是……”相互替換。前分句表達小量,后分句表示的語義達到說話人預期的結果或者超出說話人預期的心理范圍。在這種語義關系下,雖然借用條件句的形式,但在語義關系實際上表示轉折或者讓步,相當于“雖然……但是……”。下面我們將上述例子通過添加關系詞語看語義關系是否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