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恩群
摘 要:教育實習日記是實習者在實際實習過程中對實習中的日常生活與經驗感受的記敘性質的文字載體。本文以數個典型個案為基礎,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描述教育實習日記的一般主題與敘事結構,在教育實習者的行動情境中理解其生成動力及運用情況,說明這類文本在教師角色建構中的功能與價值。
關鍵詞:教育實習日記 教師角色建構 實習生
不同研究者從教育實習現象進行了一系列實證性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積累,主題涉及以下幾個方面:(1)教育實習對師范生職業能力發展的作用和影響;(2)國外教育實習模式的研究,或從比較教育學角度,說明我國與國外教育實習模式的異同;(3)關于教育實習內容的本體研究,其中教育實習包括內容、指導教師、實習技術等方面。上述研究從內容和功能角度對教育實習活動展開探討。盡管如此,但對教育實習活動的探索仍過于寬泛,存在對教育實習進一步探索的空間。
一、背景
在教育實習活動構成的若干部分中,教育日記是關鍵要素之一。關于教育實習日記的專項研究,到目前為止所見不多,從筆者掌握的文獻看,僅發現一篇基于教育實習日記文本進行的南疆地區雙語教育研究。有鑒于此,筆者運用質性研究方法從以下幾方面對教育實習日記進行考察,第一,探討教育日記文本的生成、主題及敘述結構;第二,指導教師和實習者對教育實習日記的利用:第三,從教育實習者角度說明教育實習日記的功能與意義。
二、教育實習日記:概念內涵、生成動力
(一)教育實習日記的概念內涵
所謂教育實習日記,是高校師范生在實際實習過程中對實習中的日常生活與經驗的記敘性質的文字載體。一般來說,教育實習日記是學生基于自身實習經歷所做思考的文本表現,在記錄教育實習者可觀經歷的同時,反映他們對教育實習生活的主觀態度。教育實習日記并非孤立自足的文本,它是在實習者活生生的實習生活中逐步生成并積累的,因此擁有相對穩定的要素和特征。通過考察,不難發現,教育實習日記主要主題涉及教育實習活動的環境(如人際關系,社會環境)、實習內容(如教學方法)、參與主體(實習者、指導教師)等。從敘述特點看,教育實習日記記錄了教育實習經歷的同時,將自身反思融入文本之中,甚至加入了一些極具個性的情感體驗與評價。這些特征構成了教育實習日記的內涵。
(二)教育實習日記的生成動力
在高校師范生實習過程中,每天將自身實習過程中經歷的各方面事件和體驗通過日記方式進行書寫表達。筆者通過參與觀察和訪談的方式對15位教育實習者書寫教育實習日記的行為本身進行探索,除了指導教師的要求外,教育實習者書寫教育實習日記大概出于以下幾方面動機:
第一,學校硬性要求實習生通過書寫教學日記,實習者總結、積累并反思教學經驗。這屬于生成教育實習日記的外在動力也是主要動力。以一份教學日記為例:
在今天的教學實習中,我體會到之前學到的課本知識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的限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我們需要更多地從學生立場出發,用他們比較熟悉的詞匯和事物進行知識講解,這樣會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通過這個案例不難看出,在實習過程中,教育實習者意識到教學工作中師生間維系起融洽關系的重要性。
第二,實習者主動總結并提高適應工作環境和生活能力自發撰寫教育實習日記。這屬于生成教育實習日記的內在動力。筆者在對教育實習日記文本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這方面主題十分普遍,在筆者訪談過程中調查對象如此談道:
實習生活對于我來說,是充滿新鮮感,又是十分陌生的。作為教師,我不僅需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還要對工作關系適應,具備團隊合作精神,我習慣將實習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寫在日記中,反思并給自己注入動力。
通過這個案例不難看出,文本中實習者的態度表現了適應這種環境的堅信態度,其中摻雜了對自己的肯定的信心,在實習之前,師生學習知識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在實習過程中,對教育學知識的認知發生了變化,對教育活動有了切身的感受和體驗,重新思考教育學知識的指導價值。
第三,客觀環境要求實習者記錄主要的互動者如指導教師和學生,并總結這方面經驗。這屬于教育實習日記生成的外在動力。在實習日記中,對指導教師指導過程的記錄是十分普遍的,以一篇實習者的教育實習日記為例進行說明:
今天指導教師在座談會上提到的幾點十分有指導意義。第一,做一名好老師,人格和德育工作是第一位的;第二,溝通管理能力,是老師必要的技能;第三,先進的教學設備與教學理念也十分重要;第四,由老師教向學生學的主動性轉換;第五,注重積累教學經驗案例,尤其是對突發事件的處理和解決。
三、教育實習日記的利用及相關問題
(一)具有“史料”價值的科研素材
到目前為止,在一些教育現狀問題的探索中,已經有研究者注意對教育實習日記的利用。筆者注意到,在一項對南疆地區雙語教育現狀的研究中,作者利用200名實習者實習日記的文本分析,探討南疆雙語教育存在的質量問題和建議。教育實習生所寫的實習日記較為細致真實地反映了不同實習者所在實習地區的教育現狀。可以說,他們的材料是基于參與觀察獲得的,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二)具有審美價值的自傳回憶
1.身份認同感的形成
一般來說,教育實習過程是實習者實現學生角色向老師角色轉換的過渡階段。這個特殊的閾限對于大多人而言充滿了挑戰和機遇,更顯彌足珍貴。教育實習日記見證了這個特殊的階段。幾乎每一個實習者都會把個人當時的情感體驗書寫到教學日記之中,成為日后回憶這段經歷的憑證。這里以幾段教育實習日記文本為例:
春去秋來,你見證了幾回?花開花落,你感受了幾次?以前吧,覺著時間可慢了,現在感覺時間快得抓不住了,一天一周一個月唰地就過去了,看著校園里一張張稚嫩的面孔感受到了歲月的無情。好像我已不再是學生。
這段日記表現了實習之初在對校園環境的適應中,實習者重新確立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他們已經與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之間產生了“社會距離”感,逐步獲得了對教師的身份認同。
2.工作的不適與調整
在這類體驗中有一些記錄了實習生活中的不適應。一位實習生的日記中寫道:
實習第二天,今天還是六點半就早早起床了,哎真的不想起啊不想起,不過還好,周末可以休息兩天,吃過早飯和同學一起騎車去了十二中,去了發現有些人早就到了,真實慚愧啊。
在實習過程之初,工作要求對于學生來說是不適應的,但是在同類群體的參照下,他們逐漸產生制約感,適應工作的要求。教育實習的過程恰恰培養了實習生的教育信念,為將來更好地投入工作奠定了基礎。
(三)職業倫理形塑中“善”的呈現
在現代社會分工逐漸細密化的背景下,不同職業人群的“依賴”性愈發強烈,這些職業群體間的協作,才能保證社會的有機團結和良性運作。實習者對職業倫理的發現源自對教師職業本身的熱愛,以及在從事這份職業過程中獲得的榮譽感和滿足感。他們在實習中的體會和收獲影響入職后的教學工作甚至整個教育生涯。以兩個實習生的日記為例,日記文本中體現了做教師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YWY同學今天中午讓我替她拿一樣東西,但不許我看,她回到教室取書包,我看著那張紙,違背了諾言,打開看了一眼!是一幅沒有著色的鉛筆畫,上面寫著“送給H老師”,心中頓時有了一股甜甜的喜悅。
當一起實習的同學笑嘻嘻地過來和我說,“BD,聽說你班的小孩很喜歡你”時,當指導老師很滿意地看到我和孩子們在一起時,我確實有一種被需要、被信任的幸福感。
以上兩段實習日記的內容,表現了實習生在教育實習過程中體會到的新奇和喜悅,正是這些幸福感為他們職業倫理的建構提供了精神支柱。讓他們想到用自己的愛幫助學生,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是學生的幸福,也是老師的一種享受。
上述分析表明,作為一種標志性象征的文本,教育實習日記擁有多重功能。首先,教育實習日記作為史料,可以作為研究者了解教育現狀,探索更好教育實習模式的基本素材;其次,教育實習日記是實習者自身特定人生階段的情感體驗,對于持有者來說是珍貴記憶的文本表現,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最后,教育實習日記體現了榮譽性特征十分顯著的教師職業的倫理,在教育實習過程中,實習者逐漸發現了教師倫理的善。可以說,教育實習日記是一種混融了真、善、美三種價值的文本。
四、總結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教育實習日記內容及其利用情況的考察,發現教育實習日記全方位地記錄教育實習過程,在教育實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實習者達到職前培訓的效果。在教育實習日記中,書寫者培養了職業意識,其中包括做教師的幸福與艱辛感,獲得了職業定位;在師生關系方面,教育日記表現了實習者對學生的關愛、幫助、困惑及從中獲得的滿足:在職業能力方面,教育實習日記中記錄了學生初登講臺、課堂管理、教學技巧等方面的經驗總結、反思與不足。
總而言之,教育實習日記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文本形式,它在實習者的書寫和運用中具有生命力。當代社會教育理念日新月異,教育實習日記可以說是捕捉這些變化的一個入口。關于教育實習日記的研究,以上只是一次淺嘗輒止的探索,其中價值還需要進一步去認識、去發現、去理解。
參考文獻:
[1]朱曉民,教育學實習對高師生教育學知識發展的影響研究[J].科技資訊,2011(5).
[2]張虎玲,教師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
[3]龐淼,教育實習指導教師角色定位和作用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4]王玉鑫,南疆雙語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3(7).
[5]徐晉,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現狀與教育引導對策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