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海燕
摘 要:問題式教學法是一種十分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它的提出具有十分深刻的理論依據。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問題式教學法,教學效率得到明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明顯高漲。本文從問題式教學法的含義、理論依據出發,對問題式教學法在歷史課堂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需要遵循的原則及實踐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 問題式教學模式 教學規律
一、問題式教學模式的含義及理論依據
(一)問題式教學模式的含義
問題是我們進行學科研究的起點。所謂問題式教學模式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各種形式的問題為導向從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完成知識積累和構建。在這個過程中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邏輯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式教學模式是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開展的,并對傳統問題式教學方法進行繼承與發展,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
(二)問題式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1.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
問題是獲取知識的基礎,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建構知識體系。從學生心理特點來講,問題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能夠主動對學習內容進行探索和研究。從人本主義理論來說,問題式教學模式的核心是以學生為本,所有問題都從學生的自身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因此能夠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認識本質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我們必須借助他人的幫助,基于一定的學習資料,通過探索等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知識。在建構主義學習情境下,情境創設是十分關鍵的環節,教師是知識體系的建構者和創設者,學生是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在師生共同探索和互動下建構學生的認識結構和知識體系。
3.最近發展區理論
著名教育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兒童的發展主要分為兩種水平,第一種水平是兒童已有的發展水平,第二種水平是兒童還不能獨立解決某些問題,但在一定幫助下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在這兩種發展水平之間存在的差距就叫做“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理論更加關注孩子的未來,關注孩子發展潛力。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我們提倡采用適當的引導和幫助帶領更多孩子走入最近發展區,在熟悉已有知識的前提下過渡到更高層次的新的知識維度。
(三)問題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1.問題的設置應與教學目標匹配
“問題”的設置是問題探究式教學活動的核心,直接決定教學有效性。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確保問題的設置與教學目標相一致。在每節課堂當中,各種問題的呈現都基于本節課內容,最終問題的解決方法、解決過程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應當是高度契合或完全一致的。這樣才能突出問題式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的優勢和意義。
2.問題必須真實且具有意義
問題情境的設置與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動力都是緊密相連的。在問題式教學過程中,設置的問題必須是真實的或者可以模擬真實情境的,這樣學生才能被問題所吸引。尤其是歷史學科本身略顯乏味單調,更應當注意在開展問題式教學的過程中克服學習內容過于抽象或流于形式的不足,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習在生活中的意義,給學生以啟迪,并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問題能夠引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確保問題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挑戰性,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方面,我們要確保問題與學生原有知識體系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另一方面透過問題的適度復雜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出一定的挑戰,使學生在內容刺激下保持學習動力和積極性。
4.問題能夠引發一系列可操作性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一個良好的問題是能融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的。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問題的可操作性,確保學生在具體探究過程中把問題任務分解成一系列可以操作和驗證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得到問題的答案,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二、高中歷史課堂實施問題式教學模式的現狀分析
(一)對問題式教學模式理解片面
問題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當中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但是就應用現狀來說,情況不容樂觀,很多都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根本在于部分教師對問題式教學模式存在理解偏差。首先,有些教師對問題式教學的理解片面,認為就是普通的課堂提問,因此總是在課堂當中進行一連串提問,沒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空間,導致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于問題的思考總是停留在表面,是一種機械的記憶。其次,一些教師把“問題”理解為“試題”,布置學習任務的時候總是片面追求做題的數量,忽視習題的作用及價值意義,使學生淪為學習的機器,在題海戰術中消磨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最后,一些教師為了加快學習進度,取得高分成績,仍然采用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依靠單方面的講解為學生授課,造成學生歷史學習機械化、枯燥化,學習效率低下。
(二)問題在課堂中的切入不恰當
問題探究活動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歷史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我們應當把握好問題切入的尺度和契機,否則將本末倒置,影響教學進度。一些教師在問題式教學法應用過程中為了使用而使用,不關注課堂實際進展情況和教學進度,出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脫離,這樣生搬硬套脫離運用問題式教學法的初衷,背離教育本質。
(三)忽視對探究過程的反思
很多時候像歷史這類文科性質的問題探討是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對錯之分的,更關注學生在解決問題與沖突過程中思維上的碰撞與成長。當前一些教師把問題探究結果的對錯放在首位,忽視探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問題式教學最終難以落到實處。
三、高中歷史課堂實施問題式教學模式需要遵循的原則
(一)差異性原則
一個班級的學生在歷史基礎、解決問題能力及個性方面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設計問題的過程中要把握差異性的原則,因人而異,因人而問,確保所有學生都有所收獲,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啟發性原則
在問題式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我們要遵循啟發性的教學原則,充分發揚民主教學的理念,營造美好輕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展現個性魅力和個人特色,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完成知識的獲取和學習。
(三)體驗性原則
在傳統歷史教學模式中,學生在知識的接收和獲取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對于在課堂中獲取的所有知識和信息都缺乏獨立思考和經驗判斷。因此,在實施問題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需要遵循體驗性特點,使所有知識都在親身體驗中獲取,也在個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不再是機械的記憶,也不再是被動的接收。
(四)主體性原則
問題式學習打破高中歷史學習以課本為依托的傳統學習理念,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和地位,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大膽主動地探索,充分發揮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培養歷史學習思維,全面提高教學效率。
(五)適度性原則
適度性原則是說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所講的歷史知識的難易程度必須符合高中生的認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在問題式探究活動中,問題設計不宜難度過大,問題解決過程不宜太過于復雜,否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課堂教學難以為繼。
四、高中歷史課堂問題式教學模式的主要實踐策略
(一)鼓勵學生構建知識框架
實施問題式教學模式的前提是學生對所學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提出問題之前,我們鼓勵學生進行全面的預習工作,包括通讀課文、初步了解本章節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與歷史人物,使學生學習每一部分內容的時候都能構建起一個知識框架。在問題探究與分析過程中學生能夠有所依托,在自己建構的框架體系內進行問題思考與探索,并不斷延伸,從宏觀把握學習要點。
(二)創設歷史情境進行教學
高中歷史課本中有很多著名歷史事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僅僅依靠表述和閱讀很難體會背后的歷史意義。我們可以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走進歷史事件當中,對當時情況有更清晰的認知,對歷史史實有更加客觀的理解,從而形成歷史知識學習體系。比如,學習抗日戰爭開始的時候,可以就盧溝橋事變創設歷史問題情境,由學生表演這段歷史,把日軍的無恥行徑和發動戰爭的陰謀用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并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日本一個彈丸小國都可以對我們發動侵略戰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愛好和平的精神。
(三)利用歷史圖片引出問題
每一張歷史圖片都是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它們的背后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歷史知識。我們可以在課程導入環節發揮歷史圖片的作用,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在學習國共第二次合作單元內容時,可以首先在多媒體上播放一組毛澤東與蔣介石重慶談判時候的合照,并向學生發問國共兩黨不是對立的雙方嗎,他們為什么會進行合作?歷史上國共雙方共進行了幾次合作?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本節課學習內容。
五、結語
歷史這門學科帶給人的固有印象是無聊、枯燥、沉悶,為了打破這些刻板印象,我們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問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參考文獻:
[1]沈還武,問題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時代教育,2015(13).
[2]陳潔.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學科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3]黃曉梅.以問題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