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淑
如果說新中國70年是人類發展進程中的經典劇目,那么科技創新就是一條貫穿全劇的“紅線”;如果說新中國70年是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壯麗史詩,那么科技創新就是最令人振奮的詩行;如果說新中國70年是一首雄渾的交響曲,那么科技創新就是大提琴上流淌的激越旋律。
歷經70載,數代人接續奮斗,我們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正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際社會在閱讀中國、傾聽中國,以期發現中國奇跡背后的密碼,而科技創新無疑是闡釋中國奇跡的一個重要維度。
新中國誕生之時,百廢待興,科技基礎極其薄弱,很多領域甚至是一片空白。在艱難的條件下,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科研機構在極短時間內成立,隨后不久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制定了國家首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一大批科技創新成就由此誕生:中國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試制成功、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第一枚自主研制的運載火箭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學家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首次發現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青蒿素。這些都是光耀人類科技發展史的杰出成就。
1978年,改革開放大幕開啟,中國在量子科學、鐵基超導、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高技術領域捷報頻傳:神舟飛船與天宮空間實驗室交會翱翔;北斗服務邁向全球;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創下7062米深度紀錄;國產大飛機、高速鐵路、第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創新成就有力支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建設和盛事,“中國制造”大步走向世界。科技在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專業服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方面發揮了先導作用,在應對和處置傳染病疫情、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國防安全等重大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科技創新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實現高質量發展。在農業領域,現代生物技術、雜交技術、物聯網技術、智能機械自動化技術日益滲透,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比重持續增加,特別是高精尖智能制造和以信息與通訊、金融等為代表的高科技服務業保持高速增長態勢。近年來,產業融合趨勢不斷加強,催生了以人工智能、生命科技、信息科技為代表的研發經濟,進而引領新的科技革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磅礴的動力。
惟創新者強。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中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勇于攀登、不懈奮斗。他們是揮汗如雨的園丁,培土、澆水、施肥,辛勤培育出絢麗的科技之花。群芳競妍、姹紫嫣紅,這一路的繁花碩果既是他們對新中國走向富強昌盛的禮贊,也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世界科技版圖的最動人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