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華

摘 要:關于作業的批改在不同領域都是檢驗受教育者接受新知識成功與否的關鍵。而數學課堂教學后,學生的作業反饋卻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叭f事開頭難”,若學生課后作業的這一關把握恰當,那就說明我們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數學作業批改
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少年來就一直是老師上課傳授,下課就埋頭批改作業,學生呢就是上課認真聽課,課后做好作業并按時交上作業就行,其實數學教學的改革也應包括作業批改的改革,因為批改作業既能檢驗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又能使我們對學生駕御新舊知識的能力有一個全面的掌握,本人就這些年在小,中兩段的教育教學個人認為我對當下的“數學作業批改方法”有話要說:
一、話說現狀
(一)現在很多中,小學生的作業讓師生雙方互獲的信息很失真,本來學生獨立做作業,老師批改作業就是最能反應教學是否相長的,可是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作業做的很好,但一考試成績卻很差,甚至是原題目再現也無法求解,一去調查就是在抄襲作業,因為學生是走讀,白天要學習新課,所以作業多半是下午放學后才做,往往在這些時間又缺乏家長和老師的監督,從而作業的相互真實性就更難保證了,本身數學教育教學中我們也在引導學生“學做真人”,我們“以人為本”的教學,就是要指導學生在生活或學習中 “寫真我,做真人”, 去千錘百煉我們的學生,使他們的個性化人格得到健康發展,使他們個體中潛在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生命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這既是教學個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做人的起碼要求,可是我們老師“手無寸鐵”無法杜絕學生作業的“失真”。
(二)教師花費在批改作業上的時間過多,中,小學的數學作業只是或多或少,但幾乎天天有,于是學生得天天做,教師天天改,譬如我教兩個班,每班50人,每次要批改100本作業,若每本作業平均用2分鐘,就要花去3個多小時,尤其是批改幾何作業,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再加上小測驗,單元測驗,班主任工作,備課,忙得不亦樂呼,上級領導還得定期查作業的次數,顯然老師探索教學改革的時間就難以保證,再談教學改革那也是望洋興嘆了!
(三)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本身素質教育的特點就是要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可是素質教育喊著對學生減負的口號卻對老師的別樣考核又減不了學生的負!于是學生課余作業的“繁重“老師課下對作業的‘‘全批全改”就演變成了學生頭上的“? 緊箍咒”,逼使他們天天忙于按時完成作業,卻不管對與錯,從而學生的主動思考以及自我檢查的積極性就受到了壓制。
(四)當下的很多老師既當班主任又要承擔兩個班一百多個學生的術科教學,還要應對上級教育部門五花八門的各項檢查,通常把工作從學校延伸到了八小時外,由于自己時間緊批改作業時也常是用√或×等簡單的符號,不能一一闡述在作業本上,學生也就只知道哪個題錯了,可錯在哪里卻百思不解。
所以我個人認為應該大力提倡愛護“我”、尊重“我”、張揚“我”,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和參與批改作業的空間,讓學生沖破思想的牢籠,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靈的基礎上敢于突破陳舊的思維模式,敢于“越位”,勇于面對現有的作業規范進行反叛,我認為作業的“全批全改” 既束縛了教改的手腳又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探索空間,改革數學作業批改方法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二、話說批改作業的幾點新嘗試
當然精心設計,布置作業,學生認真獨立的完成作業,老師再有充足的時間批改作業確實能使師生雙方及時接受正確的信息,也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所以我嘗試過如下的批改方法:
(一)隨堂批改作業,新課后,簡單的又帶有思維性的作業當堂完成,并用集體“會診”的形式,當堂集中統一批改,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又能對他們有刺激。
比如在教學加法簡便算法時:計算1+2+3+4+5+6……100(把1到100所有的自然數相加)的結果時,讓大家開動腦筋仔細觀察,歸納得出了簡便規律,集體討論后發現:
1+100=101? 2+99=101? 3+98=101? 4+97=101
5+96=101? ? 6+95=101? 7+94=101? 8+93=101
9+92=101… …50+51=101
在1到100的所有自然數求和中共有50個101,于是就用50×101=5050,
(二)小組批改作業,把不同水平的學生安排成前后兩桌,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每次上課前5分鐘提供參考答案,小組內互相批改,并把批改情況向我或信息小組匯報典型范例及錯題情況。
(三)抽查和面批,對小組批改后的作業要進行抽查,了解作業和批改的情況,對作業中存在的 明顯問題要復批和面批。
(四)由課代表和群眾組成的信息小組完成:
(1)匯集班上作業中出現的典型錯題進行“會診”分析錯誤原因,提出正確答案供學生參閱
(2)收集作業中方法新穎巧秒,思路簡捷,一題多解等典型范例,及時向全班進行交流,譬如下面的兩題就是學生曬出來的:
1.計算:
生甲:
(據根式乘法的性質)
生乙:
(先簡化,再計算:用兩個性質,據:積的算術平方根性質)
讓學生討論選何種方法,哪個更簡便?(生乙)
2.計算
生甲: (據:除法性質)
生乙:
生丙:
討論上述三方法:生甲簡便,生乙帶有技巧性。
(3)每一單元結束后,指導信息小組總結正反兩種典型,在全班交流,達到消除錯誤,開闊眼界,鞏固知識,掌握方法的目的
這幾點嘗試,可以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也能使我們老師變演員為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