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武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jié)課選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5》第二單元,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是數列這一章中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如儲蓄、分期付款的有關計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滲透的類比、分類討論、整體變換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數學中的核心思想方法,也是學生今后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數學素養(yǎng)。
二、學生學情分析
經過必修一和必修四的學習,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初步形成,在知識儲備中已有等比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和求和公式,一定程度上了解數列求和中的錯位相減法,類比等差數列的有關內容,學生能得到數列前n項和和通項公式的關系,這些都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但由于年齡的原因,學生思維盡管活躍,但理解片面,不夠嚴謹,尤其是分類討論思想。
三、教學目標分析
1、進一步熟練掌握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以及利用錯位相減法求數列的前n項和,并應用以上內容解決與之有關的簡單數學問題。
2、通過對公式運用和錯位相減法一般步驟的探索與發(fā)現,向學生滲透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進一步熟練掌握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和錯位相減法求數列的前n項和
難點:利用錯位相減法求數列的前n項和。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回顧
1、等比數列的定義
一般地,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比都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叫做等比數列.
2、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 ? ?(學生1回答)
3、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
(學生2回答----分類討論)
學生活動:學生回顧等比數列的有關內容,特別是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方法------錯位相減法,注意公比q是否等于1,強調分類討論思想。
設計意圖:分類討論思想,錯位相減法,“知三求二”,為后續(xù)內容的學習做準備。
問題1:
學情預設:學生自主練習,并投影學生書寫結果,請其他學生糾錯。
參考答案:
教師活動:,強調用等比數列求和公式時,注意區(qū)分公比q是否等于1,注意分類討論思想。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對于公式的簡單應用,突出方程思想和分類討論思想。
(二)探究新知
問題2:
(參考P44例3)
學情預設(板演):,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答案:
教師活動:請其他學生糾正該學生的錯誤,強調要區(qū)分n的分類,引導學生注意數列的整體思想
設計意圖:由數列的前n項和求數列的通項公式,注意分類討論思想和整體思想。
問題3:
參考答案:
設計意圖:強化n的分類討論,數列從第2項開始是等比數列,但整個數列不一定是等比數列。
請同學們完成書本P57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回歸書本,體現整體思想和分類討論思想。
(三)知識應用
問題4:
學情預設(學生板演):
教師活動:繼續(xù)強調n的分類討論思想,和數列前n項和的整體思想。
設計意圖:應用知識,體現分類討論思想和整體思想
問題5:
學情預設:先讓學生回顧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方法---錯位相減法,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練習,然后將其書寫結果投影,讓學生主動發(fā)現錯位相減法的一般步驟,并觀察怎樣的數列求和時能用錯位相減法解題。
參考答案:
展開
乘公比
錯位相減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發(fā)現錯位相減法的一般步驟(展開--乘公比--錯位相減),2,引導學生發(fā)現錯位相減法對應的是數列的前n項和,其中是等差數列,是等比數列。
設計意圖: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展開積極討論,教師引導,盡量讓學生得出歸納錯位相減法的一般步驟:展開------乘公比-------錯位------相減,觀察數列前n項和的結構特征,歸納用錯位相減法的一般形式是的前n項求和,其中是等差數列,是等比數列。
(四)鏈接高考
(2015浙江文17)
學情預設:
將
得,是以1位首項,1為公比的等差數列。
第二小題同上題,學生很自然想到用錯位相減法解題。
設計意圖:鏈接高考,提升難度系數,學生利用前面的學習,能夠獨立解決該題,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加強學生學習數學的體驗感和幸福感,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五)課堂小結
3、錯位相減法的一般步驟:展開----乘公比-----錯位----相減
學情預設:請學生總結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學習內容。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是檢驗一節(jié)課有效性的主要依據,讓學生小結本節(jié)課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同時教師也可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六)課后練習
六、教學反思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的相互關系,感受錯位相減法的一般步驟和其結構特征,學生通過觀察,歸納得出相應的結論,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對于教學上的難點,關鍵的問題,設置問題解決的臺階,幫助學生拾階而上,采用“問題鏈”的形式分解問題,有助于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使課堂流程自然,和諧,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