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炬燦 胡仁豪 李國光
摘 要: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理論以實踐為主導,是通過人類自身的生產實踐實現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達到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目的,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認識關系、法權關系、價值關系和方法論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
一、引言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其中精準扶貧思想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特別是精準扶貧思想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內涵,從中國目前面臨的貧困問題和生態問題的國情出發,建立確定的目的體系。歷史的文明是"意志合力",即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自為積累而成,表現出不確定性和盲目性;但生態文明作為當今的一種重要文明形態,是人類主觀自覺地根據自身擺脫貧困的需要參與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而不能讓自然自發演變而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態文明反映的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和系統遭到破壞、是人類面臨的普遍貧困的生存危機的一種自覺的認識。從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五維"角度(實踐論、認識論、法權論、價值論、方法論)分析。通過對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五維"探析,我們可以清晰可見其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的特質,它是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貧困理論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思想。
二、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論分析
"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一開始"就是"實踐的關系,也就是說,是通過行動建立起來的關系"。馬克思立足于實踐來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馬克思辨證自然觀的基本內核,超越了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辨證自然觀,也超越了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自然觀等一切舊自然觀,并對現實的、社會的人的現實生活、貧困狀況予以深切關注。馬克思的實踐觀與形而上學層面抽象的實踐觀有著本質的區別,其實質是從抽象本體論向植根于現實社會的感性、社會性的實踐本體論轉變,因而馬克思強調實踐哲學絕不是孤立在世界以外的思想,而是"工人的雙手建筑鐵路的精神"是與現實社會緊緊聯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是"本來是內在之光的東西,變成轉向外部的吞噬一切的火"。因此,馬克思的實踐觀,不僅僅是對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抽象的人"和"無歷史的自然觀"的深刻批判,而且是對"現實的人"的社會生活的深切關照。精準扶貧思想作為馬克思實踐哲學的集中體現,毫無疑問也是對人民現實生活貧困狀況的深切關注,作為這樣一種實踐哲學,不單指一種行為的實踐,而是一種體現人與自然關系,即主體能動性的實踐行為,這種實踐行為是在理性約束之下發揮其主體性的實踐,其目的是為了消除人民群眾的貧困狀態。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來看,"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問題只能在實踐中去認識和解決。精準扶貧思想體現著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性的高度契合,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來認識貧困問題,在實踐中實事求是地找問題,從而必然提出"精準扶貧、脫貧"的目標。總書記曾談到:"我是崇尚行動的。實踐高于認識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動"。領導人始終將扶貧脫貧當作國家最關心的事情,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要求"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正是帶著問題意識,堅持唯物辨證的實踐觀在實踐中更好地解決貧困問題,隨著脫貧任務越到后期,硬骨頭越難啃,越要壓實責任,精準施策,有針對性地突出脫貧攻堅的精準措施。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任務的最艱難時期,其最大的現實就是農村還有六千多萬的貧困人口。據此實際,領導人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維度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維度的有效體現和具體深化,有力回答了"怎么扶"的問題,告誡全黨同志,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實踐維度,結合實際,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幫助困難群眾擺脫貧困狀態。
三、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論分析
認識論,在哲學領域里就是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即回答思維是否能反映存在,如何反映存在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人的思維是否具有認識客觀對象的能力,若能認識,又是怎樣實現這種認識的。認識論就其本質來說,就是認識主體對認識客體的能動的反映,并且這種能動反映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的,人類對自然可以有多種形式的認識。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論述道:"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在這里,馬克思所論述的物質活動的主要表現其實就是指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的生產活動,即生產實踐。馬克思在這里還更深一步提出:"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這就明確表明思想和觀念不僅來源于實踐,而且是可以認識自己在從事生產實踐時對對象的看法的。第三,強調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人們認識自然和現實的貧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人們為什么要獲取對人與自然關系之間的知識?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十一條里明確強調:"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理解,認識和解釋世界雖然很重要,但其目的不是為了認識而去認識,反之,我們是為了改造這個貧困的現實世界而去認識,我們的行為需要理論的指導,為了更好有效地改造自然,消除人民的貧困狀態,我們必須要去認識自然和人民生活的貧困之因。而在當今時代,只有精準扶貧思想落實到消除現實貧困生活的實踐才是認識的真正目的和歸宿
四、結語
馬克思從認識論角度出發,認為一切把歷史神化、精神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實踐,不理解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知道是現實感性的實踐活動本身,構成了人類全部生活(包含精神生活),因此,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既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胡振英,曹應梅.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精準扶貧觀闡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9,40(8):1-4.
[2] 古培霖.論精準扶貧理論的哲學蘊含[J].知識經濟,2019,(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