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許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經濟和社會的急劇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
關鍵詞: 非遺;數字化保護;傳統技藝
為了更好匯聚和管理各地的非遺相關資料,各級非遺文化研究機構及保護單位都在大力建設各自的非遺數字化保護系統. 那么,數字化技術究竟如何影響或介入非遺保護的,是通過改進非遺的保護措施來實現? 還是通過內化成非遺生命的組成部分來實現?筆者通過十余年的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工作經驗,總結出三個階段的特點:
一、非遺數字化保護1.0階段
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之后全國各地開展普查、收集整理資料、數字化記錄、保存等工作。其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其一,把非遺的文獻、圖片、碑刻、影像等實物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數字化轉化、存儲,建立非遺文獻檔案庫。其二,把非遺實踐的場所、工具、產品等,進行數字化文字、圖像、音像記錄,進行分類整理和存儲。其三,用數字化技術對非遺實踐的動態過程,進行動態、立體、高清晰地記錄,分類整理和數字化存儲。這使得媒體資產管理系統適用于非遺視音頻數字化資料的上傳收集、編輯整理、編目著錄、共享分發、檢索瀏覽、下載利用等一體化解決方案。
二、非遺數字化保護2.0階段
但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項目非常的繁雜,不同類別的非遺項目其需要記錄和表現的形式有巨大的差異,這使得傳統的媒資素材編目規范完全不適用于非遺視音頻數字化資料的著錄和編目。這使得記錄下來的非遺視音頻資料無法得到充分的利用。2017年11月,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和全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數字資源采集方案編制規范”這一系列文件為全國范圍內的非遺數字化采集、編目、存儲提供了可執行的參照標準,目前,國內不少省市和地區已經陸續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系統,實現了對非遺資料的系統結構性存儲和管理。其中包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信息平臺、中國記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基礎資源數據庫、國家非遺數字化管理系統、非遺數字化保護試點資源庫等。以上數據庫從單項、平面、現象的數字化到向綜合、立體、本質的數字化的轉化,從基于語義、基于語句數字化到基于語詞的數字化發展演變,為研究非遺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相互關系提供了分析數據。
三、非遺數字化保護3.0階段
全國及各省市的非遺保護數字化建設已經初具基礎,基本形成了區域內多級信息化服務網絡,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依然存在嚴重的“數據孤島、應用孤島、硬件孤島、管理孤島” 現象。隨著互聯網+、虛擬現實、大數據、云計算的概念不斷推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計算機相關技術發展非常迅速,非遺的文化傳播路徑也會隨之而變,不在單純的強調傳播開去,而是強調在傳播的過程中,更接近每一個獨立的受眾個體,而非遺文化云是實現目標的切入點,建設一個全方位覆蓋、多終端訪問、多通道發布的非遺文化云平臺,整合各區域內所有非遺展示展演活動、場館資源、地方特色資源、非遺手工技藝培訓資源,通過云連接、云操作和云存儲等手段,將各層級非遺文化資源打包上“云”為廣大群眾提供精準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打造"文化淘寶"服務新模式。該云平臺應采取開放標準化和開源定制化的路線,打造通用平臺可對外提供接口容納新興技術。分布式文件系統可解決傳輸管理的問題。安全管理功能可解決認證及分級權限管理。構建基于云計算三大服務模式,分別是基于IaaS的云計算基礎資源層、基于PaaS的平臺服務層、基于SaaS的應用服務層,PB級大容量數據存儲,高接口帶寬,適合視頻、音頻、部分圖片等大數據量非結構化數據的并發訪問需要,高速緩存機制,支持多協議,全局命名空間,共享統一的存儲池。整個系統實現高可用冗余設計,不出現單點故障,適應非遺資源共享數據存取通暢等需求。
因此,鑒于以上非遺數字化保護歷程的經驗,激活非遺資源的數字生命力尤為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云技術的耦合與深化成為數字化保護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大數據技術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數據即資產,只有掌握了大數據才能走在非遺保護的前列,在不久的將來,社會各界及保護研究機構會不斷豐富非遺相關內容,讓更多元更優質的內容進駐到非遺云服務平臺當中,努力在非遺資訊、非遺知識以及非遺傳承上發揮更大的價值。讓非遺傳承能夠基于數據平臺呈現出更嶄新的面貌。
作者簡介:楊宇,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