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文性”本來是針對文學而言的,文字詞語之概念,不是一個固定的點,不具有一成不變的意義,而是文本空間的交匯,是若干文字的對話,即作家的、受述者的或(相關)人物的,現在或先前的文化語境中諸多文本的對話。但音樂是由多個要素和環節構成的,同樣具有“互文性”。本文試從樂譜、理論和歷史三個方面淺談其對鋼琴演奏的啟示。
關鍵詞:鋼琴演奏;樂譜;音樂
法國文藝理論家朱莉亞·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對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這樣解釋的:“文字詞語之概念,不是一個固定的點,不具有一成不變的意義,而是文本空間的交匯,是若干文字的對話,即作家的、受述者的或(相關)人物的,現在或先前的文化語境中諸多文本的對話。”而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同樣具有互文性。試從樂譜、理論和歷史三個方面來探究其對鋼琴演奏的啟示。
一、樂譜
樂譜在一首樂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曲家將內心的情感付諸樂譜,規定并制約著一首樂曲的生成、形態、表現。對于鋼琴演奏者來說,樂譜便是與作曲家進行溝通交流的最主要的橋梁,演奏者想要達到作曲家想要表達的內容,就必須找到樂譜與音響之間的互文性,必須對樂譜進行仔細的解讀,認真對待樂譜上的每個符號。
(一)音樂術語
音樂術語是用語言符號對音樂音響的風格、力度、速度、情感等特征作語義的描述和規定,包含風格術語、力度術語、速度術語、表情術語等。力度術語要求著演奏者身體的內在張力特征和心靈狀態的張力特征,在鋼琴演奏中,小身材也能彈出大音量。因為不僅在于身體,也要更多地去關注心靈層面上的張力,更多地去開發心靈深處的東西,更好地表達內心的音樂,驅動著身體用相應的張力操縱鋼琴發出相應的音響張力。表情術語是作曲家通過直觀的文字性的方式給予我們的演奏指示,體現了作曲家的原始情緒,樂曲的內涵和風格。
(二)指法
有些作曲家會在鋼琴譜子上標記指法,而這些細微的標記也有其獨特的價值。有時是為了表達情緒的需要,有時是為了根據人體手指的構造來充分發揮某個手指的特性,有時是為了方便演奏者的演奏。因而若是不按照樂譜上的標記來演奏的話,有時反而會增大樂曲難度。
趙曉生在《鋼琴演奏之道》一書中說道: “樂譜是作曲家留給人類的一封 ‘公開信,樂譜上記載著作曲家希望傳遞給他人的全部信息。”因此,樂譜與音響的互文性不容小覷。
二、理論
音樂理論包括基礎樂理、和聲學、復調、曲式作品分析學、配器法等文本。這類文本以凝固的文字方式理性地對音樂做出基本規律的概括、總結和分析。所謂的真正的樂感,都不能說完全憑“感”而來,它需要有一定的技術理論支撐。光是空口無憑,不明白所以然,是不行的。例如樂曲中的和聲是怎樣進行來使音響效果更加豐富從而影響踏板的使用;分析曲式結構則可以把握好樂曲中的對比和統一從而更好地處理和表現樂曲等等。
但這些理論如果缺乏了音樂在里面,那是毫無意義的。如果過于強調跑動、手指上的技巧,那么演奏出來的樂曲也就毫無生命力了。
三、歷史
音樂歷史除了那些不能通過音響直接傳達出來但卻與音響意義息息相關的即作曲家的生活、創作背景、價值觀人生觀之外,對于鋼琴演奏來說,就是各演奏家對于樂曲的演奏了。作曲家在創作樂曲時,浸透了他自身的現實生活體驗和內在的情感情緒,而這些都會通過創作手記、自傳等的文本形式留下來。如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時正處于法國大革命時期,他作品中的某些曲調便與法國大革命相關的音樂產生了互文性的關系,同時這首交響曲也成為了貝多芬的音樂中反映時代精神的一首代表作;舒曼的《童年情景》不僅僅是在表達回憶童年,同時也是他寫給克拉拉的一封“情書”。因此當我們演奏一首樂曲之前,需要先閱讀作曲家的生平傳記、書信等,了解作品產生的背景,了解作曲家內心的真實世界,在精神層面與作曲家交流對話去獲得對曲子的正確理解和演繹的依據,否則,我們所演奏出來的音響便無法與觀眾產生共鳴,也就只能停留在“躁靜”罷了,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音樂。除了這一點,在演奏中,我們對一首樂曲的理解,還會受到先前演奏家的音響文本的影響,對其進行延伸、改造。在演奏一首鋼琴曲之前,要聆聽、觀摩一些優秀鋼琴演奏家的演奏,來豐富自己的審美經驗,塑造好曲子的音樂形象。且要從多個版本、多個角度來不斷對比、分析從而得出屬于自己的感受并演奏出來,呈現給聽眾。同時,身邊同學也可以成為一個影響因素,吸收他們的技巧、樂感、進行拼湊。因此,“互文性”時時刻刻存在于音樂中。
四、結語
在鋼琴演奏中,我們要忠于原作,忠于作者,尊重音樂的“互文性”。不可憑己意,隨意發揮。要從樂譜、理論、歷史等方面進行解讀與探究,體會作者本意,表達作者初衷。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進行所謂的“二度創作”,演奏出“美”的音樂,令人動容的音樂。
參考文獻:
[1]黃漢華.音樂互文性問題之探討[J].音樂研究,2007(3):79-88.
[2]黃漢華.樂譜文本在音樂符號行為鏈條中的中介作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29-137.
作者簡介:林雯雯,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