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進了各個行業(yè)的發(fā)展,如從國外傳入的通俗歌曲唱法在中國也得到快速傳播,這種通俗歌曲唱法在特性上與口語十分相近,所涉及的音域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音域范圍也屬于自然音域。這種比較接近群眾的歌曲很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并傳播,其唱法也更容易獲得群眾的喜歡。所以為了提升民族唱法的受眾程度,有必要對通俗唱法中的潤腔技巧進行分析,吸取其中優(yōu)勢,提升民族唱法的吸引力,促進民族歌曲的發(fā)展。
關鍵詞:通俗唱法;潤腔技巧;民族唱法
一、通俗唱法潤腔藝術發(fā)展過程
“低吟式潤腔”萌芽在三、四十年代,由于當時的經濟程度,出現了較多酒吧、舞廳等娛樂場所,而在這些娛樂場所中普遍設置了擴音器、話筒等設備,歌手夢可以不再像美聲、民族唱法那樣依靠自身的洪亮的聲線來演唱歌曲,他們借助話筒的傳播能力,不需要太大的音量,只需要通過話筒低吟淺唱就可以使觀眾將歌曲聽得清楚,甚至在歌曲中的嘆息聲都可以聽見。而之后發(fā)展的爵士風也是依靠這種唱腔發(fā)展的,這種“低吟式潤腔”占據了當時通俗音樂的市場,直至六十年代搖滾音樂的出現。盡管“低吟式潤腔”受到沖擊,但并沒有因此消失,并且由于這種唱腔方式的獨特之處,仍對后世的歌曲演唱起到了推動性作用。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話筒的性能不斷更新,歌手們也在對話筒的運用中摸索出了相應的潤腔技巧,但是向微顫式潤腔和氣聲潤腔對話筒的依賴性比較大,失去了話筒,這種唱腔便無法展現。民謠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潤腔技巧的發(fā)展,本嗓式潤腔深切融入歌手感情,更好的傳遞歌曲情緒。民謠歌曲中還運用了美聲歌曲中反對的鼻音式潤腔,在演唱中給人平緩之感,極具魅力。同時,后期發(fā)展的饒舌潤腔利用強節(jié)奏的念白說唱,使風格獨樹一幟。
二、民族唱法潤腔藝術的不足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各種傳播渠道的不斷增加,當前民族潤腔技巧豐富多樣,且歌曲表現力極高,但是由于時代的沖擊、人們的審美和需求不斷地擴大,當前的民族唱腔已不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了。所以為了不被時代淘汰,民族唱腔有必要對潤腔技巧進行更新和優(yōu)化,以滿足人們的需求,提升歌曲吸引力,以求在當代歌曲藝術中保持其原有地位。
民族聲樂唱法講究發(fā)聲要具有科學性、系統(tǒng)性,要充分保持共性,展現出的聲音要圓潤、清亮、婉轉,對舞臺要求華麗,要求服裝得體規(guī)矩,因此這種較為嚴格的要求使得觀眾對于這種音樂產生審美疲勞,也會常常感到拘束感,難免會產生對于民族聲樂的抵觸感。再由于民族唱法要求較高,專業(yè)性較強,與普通的唱法難度較大,因此與日常生活距離較遠,不被大眾所熟悉接受,民族唱法受到沖擊。
三、通俗唱法的潤腔技巧對民族唱法潤腔藝術的借鑒作用
通俗唱法相對于其他唱法更加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容易得到社會和群眾的認可,通俗唱法有較強的適應性,發(fā)聲方式比較自然,更容易被普通人運用,而民族唱法需要進過專業(yè)化的訓練才能擁有一定的基礎,訓練起來難度也比較大。而通俗唱法最大的不足就是由于發(fā)展時間較短,因此缺乏深厚的文化內涵,其他方面都值得民族唱法向通俗唱法進行借鑒。
(一)情緒表達方面
通俗唱法中是十分重視情感的表達的,同時也更容易打動人們內心、被人們接受,而民族唱法對聲音的要求比較嚴格,因此很多人在演唱過程中無法將感情融入歌聲之中去,過于強調聲音導致歌聲無法深入人心,因此要在要求聲音的基礎之上,融入通俗歌曲的情感表達方式,賦予民族歌曲情感,使群眾能夠被其中所蘊含的情感打動。如龔琳娜演唱的《小河淌水》中,運用民族唱法的同時也融入了深厚的情感,使觀眾能被歌曲感染,沉浸其中。
(二)音樂方式貼近群眾
通俗唱法的傳播渠道較為廣泛,包括各種各樣的活動中,也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且所表現出的內容也能夠使大眾掌握,而且受眾群體范圍比較大,學習起來難度較小,相對不需要過去專業(yè)的設備設施,時間精力的投入上也相對自由。因此民族唱法也要吸取通俗唱法的這些優(yōu)勢,充分地將這些優(yōu)勢運用到民族唱法之中去,創(chuàng)作更多類型的歌曲以貼近生活,被大眾熟知。比如可以舉辦民族歌曲大賽,提高群眾對于民族唱法的熟知度。
(三)創(chuàng)新表演形式
通俗歌曲演唱形式較為簡單,所以對舞臺要求不高,因此可以根據歌曲內容對舞臺進行裝扮,使舞臺效果更貼合歌曲要表達的內容,因此民族唱法也可以充分利用舞臺,不再局限于統(tǒng)一化、標準化的方式,使觀眾在聽歌過程中也能得到視覺上的體驗。如在進行演唱時,可以根據歌曲的內容對舞臺進行布置,給歌曲營造相應的環(huán)境,幫助觀眾感知歌曲情感。
四、總結
民族唱法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通俗歌曲遠遠不及的,但是通俗歌曲唱法朗朗上口,更容易被群眾接受和運用也是民族唱法當前所缺乏的,因此民族唱法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可以對通俗唱法進行深層了解,吸取其中優(yōu)點,對民族唱法進行優(yōu)化,促進自身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賈婧芳.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J].智庫時代,2019(10):274-275.
[2]丁馨韻.淺談通俗唱法的潤腔技巧對民族唱法潤腔藝術的借鑒作用[J].戲劇之家,2019(22):67.
[3]高龍嬌.福建南音唱腔運用于現代民族聲樂演唱之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王志英,河北傳媒學院,音樂學(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