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達維多夫的《第二協奏曲》被視為大提琴曲目中的“技巧擔當”。這部作品幾乎涵蓋了大提琴上常用的技巧,也是一部典型的俄羅斯民族音樂。本文通過分析這部作品第一樂章所涵蓋的演奏技巧,希望有助于演奏者更好的練習,把握作品風格。以便在詮釋這部作品時更加得心應手。
關鍵詞:左手顆粒感;技巧分析;演奏處理
一、背景簡介
十九世紀可以說是俄羅斯音樂的黃金時期,除了耳熟能詳的柴科夫斯基,還有一位致力于民族音樂發展的大提琴家,他就是達維多夫。他是19世紀俄國大提琴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藝術觀點和精湛的演奏技術,在同時代的大提琴家中無人可與之匹敵。
達維多夫創作的獨奏大提琴作品居多,最重要的是4首協奏曲和去世前完成的大提琴演奏法。他的《第二協奏曲》運用多種演奏技術配上歌唱性樂句,使這部作品成為演奏浪漫派風格大提琴作品的最好選擇。
二、技巧分析
這首《第二協奏曲》的伴奏部分是交響化的創作,在獨奏主旋律進入前帶有擴展的引子。以Allegro起始,看似音階排列的旋律,卻展現了俄羅斯民族熱情的風格和極強的感染力。獨奏開始部分的f energico不僅僅是音量上強、有力的意思,更是強調他的精力充沛和熱情飽滿。所以,就開頭第一句來說,左手要給予更多的、快速緊密的揉弦,而右手則要靠近琴碼,力量從弓根到弓尖都要保持。第二句開始雖然標了表情記號p,但也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輕或者弱的意思,考慮到浪漫時期的俄羅斯樂派風格處理,此處不應太弱,與第一句形成對比即可,況且隨之而來的幾小節上行音階,就再次把音樂推向高潮。
第二個技術難點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樂章,就是持續的三連音。開始的三連音大都呈示二度關系,旋律隱伏其中。這里對左手要求很高,主要體現在音準和把位距離的把控,還有三連音節奏型的控制。而右手運弓不宜太快,遇到位于三根弦上的三連音時,需要弓子換弦幅度小一些,用弓短一些。旋律在高音聲部,換弦的時候角度要把握好,不能讓三連音失去平衡。
接下來小篇幅的幾行旋律是第一樂章中最優美柔情的地方。運用規整的四分音符,類似音階的簡單排列,卻使音樂線條延綿起伏,這里必須靠左手高頻率、幅度大的揉弦來完成。
雙音部分算是華彩技術的出現。高音聲部固定音高,低音聲部是流動音階。為了跟上節拍,保留指是應該注意的一個細節。右手運弓不宜太靠下,用弓短一點,效果更好。接下來是作品最大的亮點——不和諧雙音連接長篇幅華彩炫技。在沒有鋼琴伴奏的情況下,把不和諧的七度雙音持續四組,突出雙音技巧的高難度,也為后面行板速度的華彩做鋪墊。這段長篇幅華彩,運用了自我伴奏雙音技術和琶音和弦,對左右手的要求都很高。演奏雙音,弓子力度如何分布很重要。理論上說同時共振兩根弦,應力度平均。但由于低音琴弦比高音琴弦粗,不易振動,又因為雙音演奏時,人耳對高音頻更易聽辨,所以雙音演奏,我們更要側重低音聲部。只有結實清晰的低音和聲才能襯托高音旋律的線條。
在華彩結束之后,通過三連音過度,調性開始發生變化。由C大調轉為A大調。轉調之后先由鋼琴聲部呈示旋律,大提琴則繼續用三連音和十六分音符交替伴奏,兩句過后旋律由大提琴接住繼續進行,在再現部分之前轉回原調。雖然這一部分的旋律與之前的主題相似,但通過調性的轉換和演奏樂器的交替,使這一部分情感色彩發生變化,比先前出現的曲調更加明亮輝煌。再現部分雖然短小卻很精煉。在音樂即將結束時,運用快速的三連音擴充旋律,用連貫的琶音將曲子推向高潮。
三、演奏處理
整個樂章,對左右手都有很高要求,需要雙手高度配合。很多人在演奏時,首先關注的是左手技巧。畢竟速度加快之后,任何簡單的動作也會變復雜,尤其是琶音形式的換把位。這首作品要求左手做到快速且均勻,前提是準確。演奏者可以通過慢練掌握音準。同時,需要注意卻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是手形。左手像是握杯狀,松弛很重要。通常面對快速的作品,左手容易緊張起來。緊張的狀態是對的,但緊張的手指卻會影響琴弦的發聲和樂曲的流暢。
達維多夫的《第二協奏曲》作為大提琴經典曲目廣為流傳,不僅是因為高難度的炫技,抒情的旋律,更因為我們在演奏中對音樂的理解和處理而不同。從演奏技巧上說,文中所涉及的包括三連音訓練,左手雙音自我伴奏的運用,雙音演奏,左手顆粒性的演奏等。這些都需要演奏者反復練習總結,才能熟練掌握。從演奏風格上說,俄羅斯民族音樂獨具魅力,在演奏中融入自身理解,總結自己的演奏特點,創新對音樂精神層面的認識和理解,才能將音符變成音樂。
參考文獻:
[1]宗柏.大提琴演奏藝術300年[M].華樂出版社,2004.
[2]樊志剛.試論大提琴演奏左手技巧的準確性、靈活性和完整性[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2(4):56-57.
作者簡介:鄭文英,樂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