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眏月

摘要:水墨人物畫創作中的邊角問題實際上是人物畫創作構圖中的一個重要構圖要素,該創作要素涉及比例,開合,呼應,強弱,疏密等藝術創作的形式語言。邊角問題一般很少人去關注,藝術創作者更多的關注點在思想內容和審美情感的表達上,從而忽視邊角的處理。一副成功的藝術創作,我們去分析其邊角的處理,可以看出創作者的藝術素養和智慧。作為青年學生,應該繼承優秀的藝術作品中的營養和傳統。
關鍵詞:創作;形式語言;比例;呼應;開合
一、何謂創作中的邊角問題
在筆者認為所謂邊角的藝術處理是在不斷變化的,如在文人畫的畫面處理中,內容的表的要多于形式的呼喚,更多的追求詩書畫印,不求形似,哲思成分的家中,是文人畫的主要特點。雖然有邊角的藝術處理,但是不可能成為藝術家的一種創作要素或者形式語言的追求。隨時代的發展,藝術品進入展覽館,藝術接受受到這一時代變化的影響,隨即藝術創作就會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從藝術接受的角度看,當觀眾進入展覽館,首相收到藝術作品形式語言的視覺沖擊,在眾多的藝術作品中,觀眾可能最容易受到形式語言強烈的作品的吸引,進而享受其內容的藝術熏陶。而邊角的藝術處理正是在這一審美變化的時代受到藝術創作者的重視。這一創作要素起到形式結構是否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輔助性的重要作用。
二、經典水墨作品的邊角藝術處理的解構
在下面這幅周思聰的《母子》作品中,其邊角的處理是非常經典的,人物形象的寫實和生動傳神與背景的抽象筆墨形成鮮明的對比和節奏感,母親頭部的大塊墨色和頭部背景的明快運筆的淡墨的處理是充滿了智慧的藝術手法。另外,母親頭頂的弧線和背景的硬邊又是一對藝術語言的新明對比。畫面右上角的距離的左上角的距離也是創作者精心構思的藝術效果形成左右變化的形式對比,把觀眾的視線從母親向兒子轉移形成移動的視線。給觀眾以美的享受。畫面左邊邊沿線渾厚而不失靈動,在統一中尋找變化,在墨中找運筆,形成靈動的筆墨效果的同時給了畫面的“合”與右邊的“開”形成對比這種大開大合,是中國哲學的追求。也是畫面藝術語言的構成關系。畫面右邊的運筆和左邊的用墨形成了左右對比的變化,在墨中有筆,筆中有墨的畫面關系中,看似無意的畫面安排和設計,其實是藝術創作者苦心經營所致和藝術修養的體現。
三、當下語境中借鑒傳統邊角藝術處理的意義
對水墨人物畫的創作在邊角藝術處理中,學習借鑒傳統藝術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功課,如從潘天壽先生的花鳥畫和山水畫中學習邊角藝術處理的手法,所謂創新,是對傳統繼承之后的創新,沒有傳統的創新是蒼白的。潘天壽先生的構圖的研究可謂之講究至極,有人說潘天壽先生的落款多一個字或者少一個字都不行,多一筆少一筆似乎也不舒服。在《雁蕩山花圖軸》這幅畫中,邊角的藝術處理可謂之經典至極,畫面最下方是“封閉”,上方是“開”,畫面右邊是“封閉”左邊是“開”,大開大合與小開小合,構成畫面形式的矛盾體,造成巨大的視覺沖擊力,同時畫面的形式結構是由不規則的四邊形形成,最下邊的兩個角的處理給人形成一種溫和的心理感受,與尖銳的形式構成相互融合互補。對藝術欣賞者在視覺和心理上形成不同的審美感受。在《小龍湫下一角圖軸》一幅畫種畫面三個角的處理成留白,畫面中筆墨所到之處形成不規則的四邊形,和畫面中的水相融合,共同構成了畫面的形式結構,不規則的四邊形幾何形的硬度和外邊線形成的弧形構成不同的視覺效果,留白的三塊白和邊的留白也是對比關系,并且構成黃金分割的比例,統一于變化的心理變化造成強烈審美感受。所以傳統的藝術魅力是青年學生努力繼承的動力。
藝術創作的原理是相通的,規律具有普遍性,無論花鳥畫,山水畫,創作中的比較藝術處理具有想通的藝術規律。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唐秀玲.中國畫創作與構圖研究[M].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6.
[3康定斯基.點線面[M].北京:中國人名大學出版社,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