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冠東 余冬勝 許悅
摘要:在城市文化宣傳推廣日益彰顯城市形象的當下,插畫已經成為城市品牌形象推廣的主要方法,以江蘇省為例,省內城市均是中國古代文明、吳越文化的發祥地,自古至今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活躍的省份之一。但是由于蘇南蘇北的近代發展的一些差異,導致外界對與江蘇的了解僅限于蘇南地區,對于蘇北地區的了解近乎不足。針對此類問題,本文作者以江蘇文化重塑和設計江蘇十三城蘇南和蘇北部分城市形象插畫,通過文創傳播將城市地標建筑以插畫的形式得以宣傳,來凸顯城市建設和文化精神內涵。同時消除大家對蘇南蘇北發展差異、凝聚江蘇各城市之間文化魅力的綜合提升。
關鍵詞:插畫;建筑;地域;歷史;現代;文化
城市形象插畫藝術是當今時代潮流發展帶動文化形象傳播的一個活躍因素。城市的興起是人類文明人類走向成熟,走向文明的標志,每個人心中也都裝著一座難以割舍并引以為豪的城市,江蘇省作為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省份之一,其經濟綜合競爭力也是全國第一,其下轄的十三個設區市全部都進入全國百強市,也是僅有的一個所有地級市都躋身全國百強市的省份。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經濟強省、教育強省、文化大省、科技大省、歷史名省應該以全國城市的楷模的形象在城市文化精神的傳播上得以宣傳,但就目前而言,江蘇省各城市之間宣傳的側重點則更多是以市概省的方式呈現。具體問題如下:
一、江蘇城市宣傳插畫應用偏低? 宣傳角度具有偏向性
江蘇十三城是中國古代文明、吳越文化的發祥地。說及江蘇的城市文化,在不少外省人士的交談以及網絡的傳播中,大多數以海報、招貼、文化產業、影視傳媒等方式推廣,缺乏新穎且風格單一,運用插畫這類獨且具有視覺個性化的城市宣傳案例還不普遍,尤其是當下以扁平化插畫設計為主流的城市文化宣傳具有獨特視覺欣賞性,這類插畫風格以矢量幾何圖形為主,其造型的簡潔、色彩的創新、點線面的綜合運用使得這一插畫風格在城市文化傳播的設計語言角度上更能彰顯特色,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江蘇從古至今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活躍的省份之一。近些年來,江蘇蘇南和蘇北經濟實力,城市建設規模差距日益縮短,文化特色各有千秋,人文精神豐富多樣。但在宣傳力度和角度上以蘇南文化代表江蘇文化的比重過多導致蘇北文化特色不明顯,營造出了蘇南蘇蘇北相“對峙”的假象,也導致一些不了解江蘇的人士認為江蘇就是以個別城市涵蓋全省整體城市文化形象這類以偏概全思想的認知。文化偏向性的認知,在江蘇城市文化傳播上導致了人們對城市文化在概念上、認知上的單一,導致江蘇整體城市文化的傳播不夠全面,比如以南京為首,以蘇錫常長三角城市群為主,因為緊靠上海都市圈,經濟發展迅猛,城市自信感較強,城市宣傳力度也較大,成為江蘇城市文化宣傳的主導,導致人們對江蘇城市文化僅局限在蘇南城市圈內的吳越文化視角內,殊不知江蘇之魅力更大范圍在蘇中、蘇北的鎮江、泰州、揚州、南通、鹽城、淮安、徐州、連云港、宿遷這幾座文化別具一格富有城市魅力的地方,以揚州為例,瘦西湖的美麗,文昌閣的典雅,萬福大橋的壯觀,無不呈現出地方城市形象,精神文明的特征,同時也形成了該地區文化的符號。因此本文人為在江蘇十三城的宣傳力度上應結合十三城的文化風格特色,按系列區分,再將其化整為一凸顯江蘇城市綜合形象。解決方案如下:
二、宣傳角度多樣化? 化整為一突出文化特色
在江蘇文化傳播的角度上將原先“散裝蘇”之稱的片面化提升到城市文化宣傳角度多樣化,并化整為一來體現整體江蘇十三城的文化特色,體現江蘇的整體文化魅力,同時也體現江蘇精神文化的綜合高度。本文作者在通過對江蘇的文化背景、歷史底蘊、城市發展等充分了解后,以江蘇十三城為例綜合設計了一系列反映江蘇整體文化形象的插畫設計,以此體現江蘇十三城之間相輔相成,魅力相連,文化相接的情形,本文作品以揚州城市文化插畫設計為例。如圖1:
在設計過程中,從插畫的審美角度出發,以簡潔單純且具有強視覺沖擊力的圖形和色彩通過統一的畫面組成和表現手法展現出城市的地標性建筑、歷史代表性建筑、市花等,凸顯城市文化特色元素,比如運用揚州的了國泰大廈、宋夾城、萬福大橋、文昌閣、揚州古城東門建筑文化元素,從畫面體現的扁平化幾何圖形更能表現出城市的現代設計語言與視覺識別統一。
通過對江蘇城市形象插畫的系列設計,有必要讓省內外知道蘇南有南禪寺、淹城、東方之門等特城市地標,蘇北亦有宿遷博物館、梅蘭芳大劇院、文昌閣等文化建筑等。對于江蘇十三城文化傳播的多樣性起到一個豐富且統一的詮釋,讓每個城市在以江蘇文化為中心的角度上凸顯自己引以為傲的方面最終形成一個全面的“江蘇城市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司麗麗.插畫藝術在宣傳美好滁州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17(12):75.
作者簡介:陸冠東,常州大學懷德學院;余冬勝,常州大學懷德學院;許悅,常州大學懷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