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佐卿 許雁翎
摘要:日本蒔繪作為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技法,源于日本傳統民族文化,后期融入唐風元素以及佛教禪味,經過日本工藝匠人的傳承和改良,徹底完成了本土化的演變,成為日本“和風”裝飾技法的代表性符號。本文主要針對蒔繪工藝的發展脈絡,以及其與漆工藝結合的情況加以探討,探索其作為獨特的傳統設計元素在現代設計中應用的潛力與多重可能性。
關鍵詞:蒔繪;和風;唐風;漆工藝
一、日本工藝風格形成的影響因素
我國設計經歷數十年發展,亦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商業模式,然而我們在竭力挖掘商業價值的同時,誕生了大批優秀的新藝術元素,也制造了大批盲目跟風、粗制濫造的工藝產品,真正將本民族文化與現代新視覺元素妥善融合并形成獨立民族風格的現象和案例乏善可陳。本文從分析日本蒔繪工藝特色的視角出發,結合日本傳統文化對設計的影響剖析,探究將民族元素融入設計的匠心與方法。
縱觀日本工藝歷史,日本藝術具有極強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并非不假思索的“拿來主義”,也非一成不變,而是一種有原則的兼收并蓄。既保留自己的民族傳統自然屬性、精湛工藝,試圖表達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禪意,又對外來藝術風格進行借鑒,并巧妙地對其進行轉化,保留其中優秀的品質,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理念,并向世界進行文化的輸出。這其中的因素包含以下幾點,首先與政策上對傳統工藝技術的保護和推崇相關;其次是對藝術創造的一種原則性的堅持,即納入新鮮血液的同時,堅決保留原有的民族工藝個性,進行充分的探索與融合,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個性和賣點,去蕪存菁。
二、唐風對日本藝術風格的影響
我們知道平安時代是日本工藝美術逐漸擺脫唐風影響,誕生自己獨立的“和風”時代,在宮廷唯美主義思想影響下作品更注重日常生活,清新優雅,工藝精湛,逐步確立了日本工藝風格。室町時代起收禪宗影響和中國宋元文化影響呈現出寂靜與典雅的風格。日本工藝美術具備極大的包容性,即粗獷與細膩,樸素與豪華等相矛盾的因素共生,亦是日本藝術具備獨特魅力的基礎,質樸的原始氣息與浪漫的唯美風格相得益彰,并具備一定的禪意和教化屬性而飽受贊譽。
三、蒔繪的演變歷程及應用與傳承
“蒔繪”工藝的發展始于平安時代后期,由此開始蒔繪經歷了自我成長以及受唐風影響,并逐漸擺脫唐風痕跡的本土化過程,并最終確立的純日本風格。尤其11-12世紀,首先在漆工藝中,與唐風華麗相反,反映宮廷貴族審美情趣,并歸為紋樣的蒔繪產生。其淡雅優美,表現自由,如繪畫般的效果,成為興盛的裝飾技法。
其中出現“研出蒔繪”,產生于奈良時代,即最早的蒔繪技法,先用漆描繪圖案,后撒金粉和色粉,干燥后再涂一層漆,完全干燥后用木炭打磨。深受貴族青睞,代表作有金剛峰寺收藏的澤千鳥蒔繪唐柜。
后出現“沃懸地”“平蒔繪”“高蒔繪”“肉合蒔繪”蒔繪與螺鈿并用等裝飾技法。是突破唐風漆器限制的創新,出奇的藝術效果與美妙的肌理廣獲贊譽。
平蒔繪出現于平安時代晚期,使用紙上描繪紋樣反貼于漆面,用漆勾勒圖案未干時撒上金屬粉,干后打磨,代表作三島神社的梅蒔繪手盒。到鐮倉時代,漆工藝由更現實、本質的精神取代了浪漫情緒,受到寫實傾向的大和繪影響,金粉廣泛使用,并出現濃淡層次的變化。隨著時代發展,匠人們推陳出新,并廣泛使用金粉,在工藝表達上更加復雜與多樣。到室町時代,更把中國影響與和風折中,形成了獨特的樣式。
關于中國漆藝對日本的影響,筆者理解為父與子的關系,后期日本漆藝逐漸由唐風一邊倒的傾向向和風過渡。其中中國漆工藝亦有向日本漆工藝學習的案例,利用漆胎表面的肌理以及多層漆的髹涂人為制造出層次與形態,宜可做夾纻金銀箔的處理,必須等一道漆干后再涂另一道。這種工藝中國學自日本,而中國漆工藝引以為傲的雕漆技法,也是在彰髹基礎上得以實現,從而打破了二維平面裝飾的限制,轉向三維空間的雕塑化發展。“戧金”與蒔繪不無相似之處,在漆器紋樣縫隙中填入金粉或各種色漆,這是除雕漆外最有影響力的一種漆藝技法。這種技法在日本稱為“沉金”,即戧刻紋路后填金漆或色漆,干后打磨紋樣。
蒔繪技法在桃山文化時期納入城郭、宅邸的蒔繪裝飾中,用簡單的金平蒔繪產生輕松自然的效果,其應用更加廣泛。代表作有尾形光琳的《八橋蒔繪硯箱》,姿態簡潔洗練,美觀精巧。到元祿年間, 出現玩弄精巧,繁縟華麗的風氣。至江戶時代,蒔繪衰退,造型雷同,色彩生硬,漆質粗雜。但蒔繪裝飾所帶來的獨特肌理與典雅精致的美感,卻沉淀為日本傳統乃至現代工藝美術和藝術設計的經典元素,被以不同的視覺形式傳承下來。
參考文獻:
[1]宮崎清,劉潤福.鑒古視今,重繪愿景——論日本設計之“當為”[J].裝飾,2015(12):12-19.
基金項目:校級科學研究項目;名稱:罍街公園書院方案設計合同;編號:HZH2019001。
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名稱: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示范項目《展示設計》;編號:2018MOOC180。
作者簡介:崔佐卿,合肥職業技術學院;許雁翎,合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