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世民 莫國雄
摘要:視覺人類學的視覺構詞法將視覺元素劃分為各類詞性。視覺名詞能體現內容的真實性且進行明白易懂的傳播,視覺動詞在調動觀者參與感的同時富有豐富的故事性,視覺形容詞的象征性和隱喻性擁有更多想象空間。通過對各類視覺詞性分析,闡述攝影作品開發視覺符號的可行性和優勢。
關鍵詞:視覺構詞法;視覺符號;攝影
視覺人類學內容龐大,在我們研究這個宏偉體系的過程中,可跟隨語言構成方法來理清其分類。通過語言最早開始萌芽產生的洪荒原始內容尋起,發掘出人類語言的先天屬性和發展脈絡。
一、視覺名詞——抽象刻畫
人類創造的視覺詞匯中,最早的就是視覺名詞,巖畫和陶器上的點、線、面和圖騰,最開始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對于經歷的記錄。
內容的真實性。在影像技術發展迅速地現代社會,作為視覺名詞類的靜態事物拍攝,占有大量范圍。從客觀角度分析,攝影強調真實性,照片的內核特質應該是真實。因此在視覺符號設計過程中通過攝影照片可以將情感充分表達,并能夠給受眾更加直接的視覺沖擊。這樣可以將照片和受眾之間的距離縮短,并且能夠提升平面設計作品的影響力。
明白易懂的傳播。在語言學習中,我們最早學習的就是各類名詞。相對于其他詞性,名詞是最簡單易懂的。而視覺名詞類攝影作品,就是攝影師利用各類攝影器材與生活環境的一種對話。社會的整體環境已經進入到“讀圖時代”,這是由于攝影能直接高效真實地將所要表達的內容予以呈現,這是繪畫或者其他的媒體無法達到的視覺效果。從媒體傳播的角度而言,攝影的特性也能使受眾更直接的進行信息交流,從而使觀者能更加明白視覺符號傳達的內容。
二、視覺動詞——過程演繹
緊隨著視覺名詞出現的就應該是視覺動詞。這類動詞的基本功能除了描寫,還在于表述。
豐富的故事性。在視覺動詞中,攝影與繪畫都可以傳遞生活中的美麗、優雅、緊張、神秘、勞作、幸福、恥辱等和生命中的一切。他們的共同點是,攝影、繪畫兩者均體現的是某一個靜止瞬間,在這個瞬間將當時的生活場景再現并進行藝術創作,讓受大眾發揮聯想對此再認識,并能夠感受到在這固定瞬間所蘊含出豐富內涵,由此產生共鳴。
參與感的調動。視覺動詞具有現場紀實的特征,所以能夠有效創造意境,從而達到有效的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利用意象構圖,在創意的過程中應該營造更加到位的現場環境,使畫面體現出更多的生活氣息。將不同地區的風俗人情予以展現,讓受眾可以真實地感受到當地的文化氛圍,又融入其中的感覺,由此可以提升廣告畫面的真實感。
三、視覺形容詞——象征和隱喻
相較于名詞和動詞,形容詞相對晚出。但形容詞的意義卻不容小覷。如果說名詞和動詞是糧食和蔬菜等生活必需的主食的話,那么形容詞的作用無異于鹽。沒有鹽,生活中的一切就幾乎都沒有了滋味。
不言而喻的象征性。圖像傳播過程中最有效的表現方式是采用視覺形容詞這一象征性表現手法。象征是采用抽象的圖形符號將一些具體意義易于表達,以有效地激發大眾的情緒記憶,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社會認同的“符號”。需要指出的是,掌握視覺形容詞的象征性表現有助于較好地實現視覺符號設計。這是由于平面設計界不斷提高對圖形化象征意義的重視程度,主要是由于它們可以將圖形造型所體現的深層內涵予以傳達,不僅可以實現有效的視覺溝通,而且能夠提高設計品牌在大眾心中的印象。
委婉的隱喻性。相對于象征性的“開放”,隱喻性更加“含蓄”。從客觀角度分析可知,隱喻性表現手法是采用某一個視覺元素將其他元素內涵予以表達。換言之,通過認知其他事物的屬性,并且尋找二者之間的關聯。現階段,視覺形容詞的隱喻性特征較為頻繁地出現在平面設計作品創意之中。主要是由于以下兩方面:其一,大眾已經較為充分地認識到暗示性的表達更加具有說服力,但又可以較為客觀地將大眾想象力調動起來,彌補圖像沒有完全敘事的故事畫面;其二,直接的一次性圖像已經無法引起大眾的關注,反而是隱喻的圖像因為具有反思性能夠引起大眾的青睞。
四、小結
視覺人類學下的視覺符號應用離不開攝影技術,攝影與符號設計二者之間也存在密切關聯,通過視覺構詞法可以極大程度上將攝影與廣告設計有效結合,推動視覺符號的跨界交流。在攝影取材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設計思路、結合設計元素,并為其提供充分的創作空間,才能直接、高效、真實、內容豐富且富有情感地呈現出所要表達的內容。
參考文獻:
[1]王海龍.視覺人類學新編[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
[2]鄧啟耀.視覺表達:2002[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約翰·伯格.觀看之道[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辜亞蘭.攝影+設計[M].湖北美術出版社,2004.
[5]黃堅.淺談影像敘事的真實性[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07):68-70.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民族工作、社會服務項目《鳳凰縣禾庫苗文化品牌打造及文創產品開發精準扶貧》,項目編號:CSD18011。
作者簡介:商世民(1963-),男,漢族,湖北省武漢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為設計藝術學、視覺傳播學、知識產權學等;莫國雄(1993-),男,漢族,湖北十堰市,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