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鑫
摘要:傳統的鄉村民居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它依托著我國古代農業文明的誕生而誕生,并伴隨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演變,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不同的民居蘊含著不同的民族文化,其中所包含的美學設計,是一種偉大的創意。如今,鄉村的發展問題面臨著困境,想要留得住鄉愁和人們的記憶,就必須改善鄉村傳統特色民居環境,使人們更愿意回歸鄉村田園。無論從保護古跡、傳承文化的角度出發,抑或是從挽留鄉愁、借鑒形式的角度而言,作為改善鄉村民居環境的設計者,我們都應該對我國傳統特色鄉村民居的保護與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鄉村民居;庭院設計;民俗文化;地域特色
一、鄉村民居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越來越重視美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一個環境設計專業人士,應當為創建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言獻策,貢獻出自己應有的一分力量。事實上,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包括發展農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還包括整治農村環境和村莊綠化美化等方面。美麗鄉村建設要求把傳承農耕文明作為靈魂,在保持傳統村落風貌的基礎上,創造出獨特的村落布局形式和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并且重視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的傳承,彰顯其精神文明。但是,隨著現代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口轉移到城市中去,導致大量的鄉村民居出現荒廢的現象。為了延續傳統的農業文明與文化以及緩解城市人口的過快增長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就非常有必要對農村環境進行整治、規劃與設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經過我對我家鄉村落的實地考察后發現,傳統村落大都依照河流、池塘和交通干線兩側而分布,建筑材料也都源于自然并且有著極強的環保性,體現出人們能夠適應自然并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特定的區域空間能夠體現當地的特色風格,建筑形式和材料都是氣候、地形和水土的相互結合的反應。新式房屋大都采用鋼筋水泥結構,里面居住的都是中年人和小孩兒;老舊的民居大都采用土木結構,里面一般居住的都是些土生土長的農村留守老人。即使不少的村民對自家房屋進行了翻新和改造,但大多數都是以房間數量和房屋面積作為衡量標準,太過重視民居的實用價值,從本質上來講缺乏審美觀念和享受生活的態度。這些建筑脫離了農民生活和勞作的習慣方式,不具備美感,也與自然村落環境不協調。良好的建筑風貌在新農村建設中,對于展現村容村貌,體現村域特色和村落文化有著重要意義,不僅能給人們帶來良好的生活環境,也能提升村莊的整體形象。中國鄉村民居的發展不應盲目追求現代化鋼筋、水泥、混凝土堆砌樓房,而應該傳承鄉村原有的形式,保持鄉村原有的風貌,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居住形式。
建筑被稱為凝固著的藝術。在傳承傳統民居建筑方面,應該以保護和修繕為主,保存鄉村的歷史文脈,使鄉村整體民居與庭院形成和諧統一的人居環境。所以,傳統民居環境在改造時既要做到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又要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充分考慮鄉民鄉親的大眾利益。在不違背國家大政方針和當地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對傳統鄉村民居進行再設計和再改造。在地面材料選擇方面,為了增加地面下滲和水體循環,盡量避免使用過多的水泥固化硬化材料,應當采用草坪,鵝卵石等天然材料才防止積水過多。這樣也有利于遏制地面揚塵,對鄉村大氣環境的保護也發揮著積極作用。在植物配景方面,應該實行因地制宜,為了增加植物移栽成活率,應當選擇能夠適應當地氣候的廉價植物,同時也要注意保護與培養當地的特色植物,保持當地鄉村特有的自然風貌。在鄉村的公共設施方面,為了提高鄉村民眾的身體健康素質以及保障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應當積極合理的規劃娛樂廣場設計。并且,這些場所具有一定的景觀、商業、休閑等活動功能,具有人群的聚集性和活動的滯留性,是人們最易識別和記憶的部分,也是鄉村特色的魅力所在,在設計改造時,尤其要注重將鄉村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這些公共設施中來,這樣不僅能夠提升鄉村民眾的幸福感,更能夠吸引外地游客來探尋鄉村記憶。比如在鄉村的入口空間處,它具有村民迎來送往的公共活動場所及入口標識的功能,所以更要注重賦予其特殊寓意,使該鄉村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景觀,使鄉村形成個性鮮明的區域標識性景觀。
二、庭院設計
庭院在村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經過我考察發現,村民對庭院的利用方式比較單一,大多都是種菜或者飼養牲畜。由此可見,大多數村民對自家庭院的利用主要停留在生產方面而不是生活方面。在這一改造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充分充分地考慮到村民的生產所需,更要滿足其休閑功能,賦予新的形式。鄉村庭院作為與村民日常生活聯系日趨緊密的空間場所,應該從時間上和空間上把握庭院景觀設計,同時考慮庭院多種功能的需要,設計出美的形式。庭院空間可以結合菜園、花園、果園建設,剔除城市化庭院格局,營造鄉村田園庭院。優質的庭院景觀可以營造舒適宜人的居家氣息,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休閑游憩的室外空間。除此之外,在契合鄉村整體規劃的前提下,應當融入鄉土文化、歷史傳承等景觀要素。
三、民俗文化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同時又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古代統治者奉行重農抑商政策,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經歷數千年而生生不息,這些都為當代中國提供了優秀的農業文明和農業文化,這也可充分體現出我國擁有適合鄉村旅游的豐富農業資源。中國農業文化源遠流長,鄉村文化豐富多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耕作方式,生態自然的鄉村美食,鄉土氣息濃郁的民俗風情,這些鄉村場景散發著獨特魅力,令都市人在新奇的同時又為之神往。隨著鄉村旅游模式的日益成熟和多樣化,人們從單純的觀光欣賞到追求深度的體驗。正是在體驗鄉村生活和鄉村文化的一系列過程中,人們對鄉村再次形成的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鄉村生活方式傳承和延續了傳統文化的血脈精髓,這種延續也成為鄉村旅游興盛開展的先決條件。在對鄉村旅游業改造過程中,應注意結合鄉村人民日常活動進行設計,使得游客可以在旅游中參與到本土村民的生活方式中去。民俗文化挖掘與呈現是鄉村改造中的重點,在對民俗文化的改造過程中,要不斷地對鄉村特色進行宣傳,對鄉村鄉愁進行延展,不僅彰顯出特色的民俗風情,而且還能夠為游客帶來鄉村特有的田園體驗。
四、地域特色
傳統民居的改造,如何做到有特色,探究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是關鍵。鄉村地域文化是村民數千年來在生活和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同時也具有其自身的傳承性。一個地區的鄉土文化,往往起著維系鄉村生活和鄉村發展的重要作用,是村民的精神紐帶。那么,如何使鄉村民居具有區域特色和時代特色,其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就應當把鄉民的傳統物質文化的精華做到極致。鄉村民居文化通過人的活動方式而相互影響,并形成特色的社會關系。要想真正做到了藝術來源于生活并生活服務,傳承鄉土文化的特色魅力是必不可少的。為只有創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民居,才能讓游客深入了解農耕文化和鄉土文化的本質。
五、結語
美麗鄉村和傳統民居的建設,有利于獨特性和藝術性的鄉土環境氛圍營造,有利于發掘當地最具民俗特色的鄉土景觀元素,有利于鄉村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為鄉村旅游的發展,營造和諧美麗的傳統鄉村環境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作為設計工作者,就是要從傳統民居中深入挖掘其現代價值,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賦予其時代內涵,只有這樣,傳統民居才會擁有新的生機與活力,令人們為之向往!
參考文獻:
[1]黃兆成.鄉村傳統民居環境設計改造與保護略談[J].創意設計源,2016(0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