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金·奧尼爾的戲劇充斥著主觀性的悲劇色彩,他以死亡、毀滅為主題,探索自己人生的意義, 表達現(xiàn)代人類對于精神和心靈上的困惑。奧尼爾的悲劇主義其實是受到他的家庭以及人生經(jīng)歷的影響。本文對奧尼爾創(chuàng)作戲劇的三個階段進行了剖析,希望讓讀者更加深刻的了解奧尼爾的悲劇,并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關(guān)鍵詞:尤金·奧尼爾;戲劇;悲劇主題
1936年,奧尼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評價道:“本獎金授予他,以表彰他富有生命的,誠摯的,感情強烈的,烙有原始悲劇概念印記的戲劇作品。”
尤金·奧尼爾繼承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這就是世人對他的肯定。
一、奧尼爾戲劇創(chuàng)作思想來源
尤金·奧尼爾的戲劇都如古希臘的悲劇一般,主人公不滿于現(xiàn)實,想要追求理想,與命運作抗爭,但他們的理想大多遙不可及,他們失敗、毀滅,面對著難以忍受的苦難,卻從不言放棄。于是他們在抗爭中超脫了自我,實現(xiàn)了人生的價值。有作家如是說:“一個人只有在達不到目的時才會有值得為之生、為之死的理想,從而也才能找到自我。在絕望的境地里繼續(xù)抱有希望的人,比別人更接近星光燦爛、彩虹高掛的天堂。”尤金·奧尼爾生活的社會遠不同于古希臘社會,因此他的悲劇盡管繼承了古希臘的悲劇,仍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他在繼承古希臘悲劇的同時也將現(xiàn)代化的精神融入了進去。當時美國逐漸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的時代,工業(yè)主義、壟斷主義、商業(yè)主義抬頭,整個社會非常的浮躁、喧囂,人們只注重物質(zhì)的充實卻忽略的精神的補給,大多數(shù)人精神文明匱乏。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各路知識分子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對于眼前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人們的信仰受到了挑戰(zhàn)和動搖,痛苦不堪。尤金·奧尼爾就曾說過:“悲劇對于我們的生活方式是移植來的嗎?不,我們本身就是悲劇,對一切已經(jīng)寫出來和沒有寫出來的當中最令人震驚的悲劇。”他看到了人類痛苦的原因,就是人們對物質(zhì)的不知足,他想幫助人類擺脫痛苦,獲得人生價值。
尤金·奧尼爾使美國戲劇史上的里程碑人物,《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等作品多次獲獎,后在1936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美國的戲劇評論家認為尤金·奧尼爾讓美國出現(xiàn)了真正的戲劇。尤金·奧尼爾曾說:“戲劇應回到古希臘雄偉壯麗的精神”,由此可見,奧尼爾的悲劇的創(chuàng)作源泉就是古希臘悲劇。也就是說,古希臘的悲劇激發(fā)了奧尼爾的創(chuàng)作靈感。奧尼爾一生的作品都充斥著古希臘悲劇的痕跡,包括戲劇的題材、表達的方式等方面,可以說奧尼爾較為全面的吸收了古希臘的悲劇主義。
二、奧尼爾三部悲劇代表作
1920年奧尼爾創(chuàng)作的《天邊外》獲得了普利策獎,他本人也得到了美國一流劇作家的聲譽。這部劇傳達了一個理念:凡是人都必須去探求人生的終極意義。這部戲劇的開頭和結(jié)尾都發(fā)生在通往天邊的曲折小路上,具有詩人氣質(zhì)的主人公羅伯特夢想著美好的海上生活,但他禁不住露絲的哀求,放棄夢想留在了為自己所厭惡的農(nóng)場里。由于羅伯特不精通農(nóng)務(wù),一家人生活的十分艱苦,女兒去世,自己也身患重病倒在水溝里,羅伯特用盡力氣看了人生中最后一次的日出,他去世了,也獲得了自由。他說:“我最后得到幸福了——自由了——那不是終點,而是自由的開始——我的航行的起點。”羅伯特一生都沒有實現(xiàn)自己出海的夢想,但夢想依然伴隨了他的一生。奧尼爾說:“海洋那個龐然大物的精神在劇中居主角地位。”
1928年奧尼爾創(chuàng)作的《奇異的插曲》是20世紀20年代的代表作品,這部作品再次獲得普利策獎。這部戲劇有著濃重的戀父/母情節(jié)。奧尼爾運用意識流的手法,通過描寫人物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活動。書中的尼娜和三個男人有著復雜而微妙的關(guān)系,她放縱自己,想要獲得一些精神的慰藉,但又深受內(nèi)疚的折磨。這部劇告訴我們:“生命中所有的歡樂和苦痛,再艱難,再曲折,都不過是生命安息前的一段奇異的插曲。”
1956年,《漫長白天進入黑夜的旅程》在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并于1957年獲得普利策獎。奧尼爾在書中感嘆:“終于可以面對死亡了,終于能夠坦然面對世界的苦難和痛苦了。”他說這部劇充斥著多年以來的血淚,是一部自傳性質(zhì)的悲劇,劇中講述了家庭成員間的微妙關(guān)系,成員間愛恨交織,悲劇氣氛濃厚。作為清教徒的父親冷漠而自私;母親則在生二兒子時受到庸醫(yī)的禍害墮入毒品的深淵,因此她十分憎恨二兒子;兒子們也十分憎恨母親吸毒。親人間充滿了關(guān)愛與憎恨、同情與厭惡、責備與寬恕、自憐與自恨。作者奧尼爾也經(jīng)歷過這樣的悲劇,并且受害終身。奧尼爾表明這部戲劇必須要在他去世后25年后才能用于表演。
三、結(jié)語
總而言之,尤金·奧尼爾不僅很好地繼承了古希臘的悲劇精神,還結(jié)合了時代背景,加以詮釋和突破,形成了現(xiàn)代化的悲劇主義。他用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悲劇告訴世人,即使沒有上帝,即使失去了信仰,但人還是作為一個人好好地活著。即使無法反抗命運的安排,作為人類還是應該勇敢地與命運做斗爭,超越目前的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玉嬌,王斌.追逐與幻滅——尤金·奧尼爾戲劇中的悲劇思想與意象表達[J].戲劇之家,2018(32):21+23.
作者簡介:李辛鈺(1997.03.05),女,籍貫省市山東省德州市,學歷為本科,華北科技學院,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與藝術(sh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