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是社會生活和人類思想情感的再現和表現,是人類用感性形象的手段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它具有一種比現實世界更集中、更普遍的審美品格。各民族的審美品格體現在民間戲劇活動中,就形成戲劇文本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同時,通過不同民族民間戲劇文本的形態,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各民族的文化根性。
關鍵詞:地方戲劇;審美特點;風格
民間戲劇作為民間文藝中的一種,在流傳和表演過程中不斷發展完善自己,并逐步加深著本民族的審美積淀。在此,我借助《民族生態審美學》幾個觀念,對地戲、侗戲、布依戲、儺堂戲和花燈戲文本審美風格做出以下概括。
一、地戲的“競生之美”
所謂競生之美,是在審美的主客體關系中,主體占據著矛盾結構的主導、中心的地位,主體的潛能得到自由實現,而客體則于從屬的地位,客體的潛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壓制,成為主體本質力量移注、投身的對象,是主體本質力量的一種確證。
自漢、唐以來,各地之間交流日益頻繁,貴州同樣加強了與各民族的聯系,其中移民的進入成為加強聯系的重要形式之一。例如:在“薛仁貴征東”這部戲的內容,寫山西絳州府龍門縣薛仁貴貪圖享樂、揮金如土,最后家道中落,與金花成婚后三次投軍,但多次被張士貴等人迫害;事件終于真相大白,他戰功累累,征東勝利,戲劇將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競爭淋漓展現。競生之美”也是另一形式的“壯美”,“壯美的突出特征是‘力的顯現……義士無畏,敢于打破人際的暫時平衡面凸現,當為壯美”,地戲中則無處不有英雄激情和使命認同。
二、侗戲的“依生之美”
“依生之美”體現的是崇高的浪漫、質樸的秀美和藝術的自然。隨社會發展,侗民在生態環境的渲染和培養下,形成與自然相生相伴的審美風尚,構成不可復制的戲劇藝術殿堂,即侗戲的“依生之美”。侗戲與自然、其他民族間都有依生關系,但重點是前者,主要表現為自然對侗戲文本形態、內容、來源等的主導和滲透。侗族傳統短劇,如《補貫》《丁郞龍女》《善郎與娥梅》及《送禮》等,一般3天即可演完;長劇,如《珠郎娘美》《金漢列美》等,則需一周左右。戲劇對白可據時間長短進行適當調整,但整個劇目演出必須有頭有尾,如此長時間的上演和觀看,若沒有自然提供豐富的物質保障和精神寄托,演員和觀眾在特定的戲臺上和諧共處是難以進行的。
三、布依戲的“共生之美”
所謂共生之美,既不是客體占據著矛盾的主導地位、主體依從依生于客體,形成客體化的主體;也不是主體占據矛盾的主導地位,主體征服客體,形成主體化的客體。而是主客體相適相宜,協同共生,形成一種和諧的、高級形態的美,布依戲中主要體現在民族間戲劇文化交融和影響形成的共生和諧之美。如根據布依寨真實故事改編的傳統劇目《羅細杏》,不僅以跌宕起伏的情節設置(細杏與卜蘇之間的機智斗勇等)、人民真實的生活場景(逼婚不成,大哭大鬧等)和生動有趣的民族語言(“儂二那憨包也想吃天鵝肉”、“沒有這樣撇脫”等),呈現布依男女忠貞、曲折的愛情故事;也為讀者展示了布依寨優美的自然風光、純正的民族心理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四、儺堂戲“求生之美”
儺堂戲的“求生之美”,即指人民求得生存,亦指百姓追求生活這兩方面。儺堂戲的演出,一般與“沖儺還愿”的迷信習俗結合在一起,很少作為一種單獨的戲劇形式進行演出。儺堂戲文本風格呈現出“求生”的一面,驅逐邪惡怪戾、祈求安生穩定。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社會發展,社會風俗和審美觀念發生歷史性變化,人民生活、生存已不成問題,然而“求生”的文本風格在儺堂戲劇目中仍然清晰可見,只是不同于古時的“求得生存”,現在更多地體現為“追求生活”。
五、花燈戲的“樂生之美”
花燈戲在自己民族的孕育和培養之下,不但影響了當地的民族審美,還形成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即花燈文本所呈現的民族心理——樂觀的人生態度。花燈戲始于民間歌舞,所唱的曲調是流行于民間的民歌,黔東、黔西、黔南、黔北地區存在著的大量的打鬧歌、山歌、民歌等被花燈戲吸收,其歡快自由、樂觀積極的曲風和精神被融入進戲劇,便形成了獨特的花燈戲文本風格。此外,花燈最初源于正月、元宵節,新年新氣象,即便是窮苦百姓,也會在這一天對未來充滿期待。無論是反映生活還是針砭時政的花燈戲劇,都融合了當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態度,表現了他們對不合理的事物堅決反抗和對美好事物的不斷追求。
地方戲劇是一門綜合性的集體藝術。它既包容了視覺范疇的靜態的空間藝術,也包容了聽覺范疇的動態的時間藝術;尤其是必須把觀眾包容進來,讓他們在具體生動的藝術感染中,共同參與創造。本文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民間戲劇為例,望能夠拋磚引玉,為我國戲劇史和民族史的研究添磚加瓦,同時也希望能為推進民間戲劇的深入研究、更好地保護我國珍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汪克敏.地方戲劇專業人才中國特色表演體系培養模式探索與研究[J].中國戲劇,2019(12):69-71.
[2]程靖淇.市場經濟下戲劇產業化發展研究[J].戲劇之家,2019(22):233.
作者簡介:胡洪禮,貴州省赫章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