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豪 廖炬燦 李國光
摘 要:本文分析了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法權論,指出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反貧困理論最新和最鮮明的發展。我們要根據中國目前貧困現狀的特點,站在貧困群眾的立場上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也體現著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論是積極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一、引言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到精準扶貧實踐,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改變中國目前現實的貧困狀態,解決廣大困難群眾的生存問題,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在滿足自然需求的基礎上,邁向更高的物質及精神追求,其中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也進一步論證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理論。第五,堅持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只能是實踐,馬克思曾論述過:"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從這句話可以理解到馬克思始終堅持認識的真理性必須通過實踐來驗證,肯定了實踐標準的客觀性和唯一性。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作為一種成功的實踐,把對自然和人的貧困狀況的認識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認為實踐觀是認識論的基本的觀點,體現著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根據中國目前貧困現狀的特點,站在貧困群眾的立場上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也體現著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論是積極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二、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法權論分析
在對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法權論分析之前,有必要先闡述近代學者和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的法權關系理論。近代學者對人與自然法權關系的確定的典型代表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和黑格爾的法權思想,他們都從人的自由本性出發闡述了人應有法律權利和義務。
康德的法權思想闡述的理論基礎是他的道德哲學思想,是其倫理思想在政治法律上的運用,在關于人與自然法權關系的論述時,他認為"理智的(先天)法則不是理智從自然界得來的,而是理智給自然界規定的。""人"為自然界立法,強調理性的人對自然的主體性、能動性,也就承認了人對自然的掌控權,確定了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康德肯定法定的權利和義務都是人與人的,人與自然、動物沒有如此的直接義務,但其還強調人應對自然、動物履行間接的義務,這些思想都反映了康德對人與自然法權關系的肯定。
黑格爾的法權思想繼承并超越了康德的法權思想,他同樣立足于人的自由是法權建立的基礎,"法的理念是自由”。黑格爾揚棄了康德把自由理解為本體的和超驗的概念,而是把自由納入了運動的歷史過程中去理解,并認為康德所理解的道德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上的。但在這里,黑格爾所理解的自由是人的本質的復歸,否定將自由理解為單純的主觀任意、為所欲為,因為每個人都主觀任意、為所欲為的后果帶來的是所有人的不自由。他認為,"單純思想中的自由只以純粹思想為它的真理。而純粹思想是沒有生活的充實內容的,因而它只是自由的概念,而不是活生生的自由本身。"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黑格爾是高度推崇"理性的法的規范和保障",法是現實自由的尺度,有了法的保障,自由才可能從觀念轉化為現實,換句話說,守法才有自由。另外,黑格爾還強調人對自然的所有權只能限定在自我使用和需要范圍內,超出了個人使用和需要的占有是不合理的,而法最主要保護的就是保護人對物的所有權。
馬克思的法權思想繼承了康德、黑格爾等為代表的近代法權論維護人的自由和平等的人本主義思想,但馬克思理解的法權沒有停留在抽象法、一般意義的法的層次。他從唯物史觀立場出發,重點論述了私有制、國家與法律之間的關系,并超越了近代學者的法權論理論。馬克思肯定人與自然的法權關系并認為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人人都有權利依靠自身的勞動去占有維持自己生存;也肯定自由是人的本性。
三、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反貧困理論最新和最鮮明的發展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是認識,但更是一種具有深刻意義的實踐活動,從精準扶貧思想本身去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其頂層認識到實踐運用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認識是從中國國情整體和全局出發,"四個切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特別是"五個一批"工程,即"一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二是易地搬遷脫貧一批,三是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四是發展教育脫貧一批,五是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理論和設計就是一種全局性的認識體現,從認識到實踐,然后從實踐到認識,承認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運動過程,就是承認認識的辯證法,也將"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有機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精準扶貧到精準脫貧的關系鏈,從而更好地有效加速2020年全面脫貧的偉大目標的實現。
在當今新時代背景下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國"保障人民的權益,"精準扶貧思想"消除困難群眾的貧困狀態,緊密聯系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與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的法權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首先,全面深化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重視勞動者的基本權益,提出"精準扶貧"思想實現貧困的勞動者對自然物的合理的法權關系,也是貧困的勞動者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前提。習近平提出對扶貧任務的"精準施策",從過去的"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就是要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的勞動群眾積極和自主地利用好現有的環境資源等一切生產資料,在大家共同占有的生產資料中,每個人都創造出一份屬于自己的勞動價值,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其次,深化了依法依策解決貧困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認識。
四、結語
習近平指出:"脫貧致富從直觀上說,是貧困地區創造物質文明的實踐活動。但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 林帥.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指導下的新疆精準扶貧研究[J].理論觀察,2020,(3):28-30.
[2] 黃承偉.中國精準扶貧思想及其實踐成就[J].中國農村金融,2020,(2):12-14.
[3] 周丹,杜永波.精準扶貧思想蘊含的哲學原理及其意義[J].綏化學院學報,2020,40(3):22-25.
[4] 羅曉紅.淺析精準扶貧思想的理論價值[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9,(3):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