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豪 李國光 廖炬燦
摘 要:本文闡述了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介紹了精準扶貧思想正好體現了人與自然審美的價值關系以及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方法論分析等內容。我們認為,通過精準扶貧思想使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實現精準脫貧,這種勞動成果不僅是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人民情感的結晶;不僅實現了人民物質生活的需要,也滿足了人民審美價值的需要。
關鍵詞:哲學價值論;方法論;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
一、引言
在人對自然的認識與實踐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是反映人的需要和對象屬性之間的一種關系,主要表現為人自身的主觀需要與客觀對象的多種屬性的一種復雜關系,是主客觀因素相統一的產物,即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作為價值的主體一方面可以按照人的尺度,另一方面又可以按照物的尺度來認識和改造自然。
二、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
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概念可以從經濟學和哲學兩個角度來把握,從經濟學的數據上看,甘肅省隴南市是全國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自2015年成為全國電商扶貧首個試點城市后,到2016年,網店帶動了15萬貧困人口的增收;河北淶水縣依靠自身顯著的地理位置,進行旅游脫貧,2016年該縣33個貧困村60%以上的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貴州盤州市盤關鎮賈西村,石漠化面積達20%以上,貧困發生率高達33.8%,村民立志摘掉"貧困帽",通過發展當地產業走脫貧道路,如今的賈西村已退出一類貧困村;從整體上看,從"2013年至2016年的四年間,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個百分點。"從哲學的意義上看,"一定的外界物是為了滿足已經生活在一定的社會聯系中的人的需要服務的","‘價值這個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的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價值"概念是一個關系范疇,表明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內在關系,這個關系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們的需要;二是具有某種屬性的外界物;三是人的需要和外界物的屬性發生了現實的關系,即外界物以自己的屬性滿足了人們的需要。另外,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還表現為一種審美的價值關系,它超越了人與自然的功利性,是人與自然之間獨特的價值關系。學者鄧曉芒教授對于"審美價值"曾經談到,"按美的規律塑造"的過程,也就是情感的對象化過程,"對象化的情感"就是美。由此可見,人可以按照美的規律來改造對象,按照美的規律來改造對象時人獨特的能力,其中體現著人與自然特有的審美價值。
三、精準扶貧思想正好體現了人與自然審美的價值關系
精準扶貧思想正好體現了人與自然審美的價值關系,特別是在精準扶貧思想的"生態精神"中突顯出來,尤其是在"五個一批"措施中強調的"生態補償脫貧一批",這里不僅是只通過人的力量采取措施去保護生態環境,而且重要的是其中體現出建設美麗鄉村,是跟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把鄉村美麗的生態環境與社會的發展融合起來。由此可見,精準扶貧思想一方面重視人的主觀能動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把人的情感對象化到自己的勞動對象上,這個過程實質就是創造"美"的過程,也是人與自然的審美的價值關系的反映。我國目前的貧困地區大多都是地理因素導致惡劣的生態環境,人無力根據自身的需求去改造自然,最終造成人與自然相對立。扶貧工作要取得成效,首先要應該從自然環境入手,一方面科學地整合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改善貧困地區的自然環境,發展生態、美麗的鄉村產業;另一方面,要想法子提高困難群眾的勞動積極性和生產能力,自力更生,自主創業,真正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全民的小康,從而更好地促進鄉村精準脫貧和綠色發展。這樣,通過精準扶貧思想使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實現精準脫貧,這種勞動成果不僅是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人民情感的結晶;不僅實現了人民物質生活的需要,也滿足了人民審美價值的需要。
四、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的方法論分析
精準扶貧思想人與自然關系始終是隨著人民自身的生產勞動的發展而發展的,具有鮮明的歷史辨證法的底蘊。辯證法在馬克思那里是對黑格爾的辯證法進行革命的改造了的,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實踐唯物主義的辯證法思想,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就是在肯定中看到否定,承認矛盾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矛盾的對立統一之中,因其否定因素不斷戰勝肯定因素而不斷產生、發展,最后走向自己的反面。
精準扶貧思想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從過去扶貧的"大水漫灌"轉向為"精準滴灌",改變了"輸血式"扶貧方法和貧窮群眾的"等靠要"的思維,最終沒有導致真正的脫貧,反而出現返貧數據上升的趨勢。領導人還指出:"抓扶貧開發,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由此可見,精準扶貧思想充分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運用"兩點論"和"重點論",抓住扶貧工作的主要矛盾和關鍵點,找到貧困的根本,對癥下藥,靶向治療。與此同時,從中央到省、市、縣(區)、鄉(鎮)、村六級層層落實精準扶貧工作的責任制開展精準施策的治理格局。在這樣的重要方法因素指導下,保證了地方"四個切實"、"六個精準"的執行力度,使扶貧、脫貧的工作進度更加精準而有效。
五、結語
精準扶貧思想還體現了整體與局部的辨證法。領導人強調的扶貧是多維度的扶貧,除了在經濟上進行產業扶貧,還有教育、科技、文化、醫療、金融多方面的聯動扶貧,既發揮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又調動社會各方的力量參與扶貧工作,齊心塑造美麗鄉村。同時,精準扶貧思想把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作為"三農"工作任務的重中之重,并著重強調"不讓任何一位少數民族同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掉隊",總之,我們可以看到精準扶貧思想既有國家的大局觀和整體觀,又有要素觀和局部觀。
參考文獻
[1] 許博.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總書記精準扶貧理論的哲學意蘊[J].經濟研究導刊,2019,(29):1-3.
[2] 胡振英,曹應梅.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精準扶貧觀闡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9,40(8):1-4.
[3] 楊華強.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要論述的哲學意涵[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9,40(7):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