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潔
摘 要:刑訴法中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條文中規定的"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對該條文的理解認識并不一致。諸如,對何謂“正在”、“哺乳”及“哺乳期”等的界定,并非想象中那么簡單。正確理解法條的含義,應綜合考量嫌疑人的社會危害性、人身危險性及人道主義精神等因素,準確界定“正在”、“哺乳”和“哺乳期”。但為了統一認識,應盡快出臺統一的司法解釋或者修改條文表述, 改變司法實踐中對該問題認識與適用的混亂狀況,確保司法公平、公正,更好地保護哺乳期婦女和嬰兒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正在;哺乳;哺乳期
一、問題的由來
歷年刑訴法中涉及"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的相關法條如下:
1.1979年《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第二款規定,“對應當逮捕的人犯,如果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采取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辦法。”
2.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第二款規定,“對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采用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辦法。”
3.2012年《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規定,“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
第七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符合逮捕條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監視居住:……(二)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
4.2018年《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第七十四條,[1]如2012年《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第七十二條規定一致,并未作內容的修改。
可見,從1979年《刑事訴訟法》到2018年《刑事訴訟法》中,都有“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的表述。但對“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的理解,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和統一,對于具體認定中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缺乏統一、科學的認識。相關研究文章也甚少,沒有引起專家學者和實務工作者足夠重視,比如,對“嬰兒”年齡的劃定,有的檢察官依據《現代漢語詞典》和《中華大百科全書·心理學》,認為是不滿3歲小孩均為“嬰兒”;[2]而有的檢察官則依據常識認為法律與醫學上均將嬰兒限定為1周歲以下的新生兒。[3]令人疑惑的是,同樣是檢察官,對看似不值一提的“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的“嬰兒”的判斷,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到底何謂刑事法律意義上的“嬰兒”及“哺乳”“哺乳期”,如何準確的理解“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法條,筆者認為,應以法律條文為基礎,結合法律適用目的,準確的理解法條,從而確保哺乳期的婦女和嬰兒的合法權益得到合法保護,實現司法公正。
二、條文字面解釋及定性分析
1.“正在”表示動作在進行中,[4]即指婦女哺乳自己嬰兒的行為在進行之中。但是,其暗含之義為,在對其進行強制措施之前,婦女有哺乳的事實行為,且哺乳行為正在進行。但“正在”也應包括婦女因客觀原因事實上沒有進行哺乳的特殊情況。比如,嬰兒生下來后因身體原因需要隔離觀察,立即進入醫院的監護室,由醫院護士代替進行喂養。亦或是婦女因身體原因,沒有乳汁,只能通過奶粉上述情形也應被認定為哺乳行為正在進行之中。
2.“哺乳”是指動物產下幼仔以后,用自己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幼仔的生物現象。[5]即指用婦女用自己的母乳喂養自己的嬰兒。“哺乳”包括但不限于母乳喂養。正如上文中對“正在”的理解一樣,“哺乳”應包括本義上婦女用自己乳汁喂養嬰兒,也包括客觀上沒有母乳,只能進行其他方式進行喂養。
3.“自己嬰兒”是指婦女通過分娩產下自己的孩子,因此,哺乳他人嬰兒的情形不屬于“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此處“自己嬰兒”,也包括法律擬制上的養子女、繼子女(一周歲以下),應認定為“自己嬰兒”。
三、立法的目的
對“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等非羈押型的強制措施,其規定系基于人道主義精神考量。一方面,對嬰兒而言。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母乳喂養,初期的成長環境也會對其人生具有非常重大的塑造作用。母親喂養、陪伴有利于嬰兒的發育、成長。[6]另一方面,對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而言。哺乳期的婦女生理、心理都處于特殊時期,心理很脆弱、敏感,需要被呵護、關愛。同時,哺乳也有利于女性健康。因此,對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多采取非羈押性的強制措施,讓她們及嬰兒回到社會上或家庭中,得到更好的醫療和照顧,是人道主義精神的要求,也有利于刑事訴訟取得更好的社會效果。
正是基于上述立法目的,對“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進行解釋時,作了合乎立法精神的“擴大解釋”,比如,“哺乳”應包括本義上婦女用自己乳汁喂養嬰兒,也包括客觀上沒有母乳,只能進行其他方式進行喂養。因從立法的本意來講,有無母乳及是否通過母乳喂養,并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不能以是否通過母乳喂養來機械的衡量母親對嬰兒的重要性和關愛,更不能在適用強制措施時以此為標準而區別對待。“哺乳”只是母親對嬰兒的關愛、照顧的一個高度概括性的縮影。
四、“嬰兒”的準確理解
對“嬰兒”的理解和把握,關鍵在于年齡上如何準確界定、劃分。經查閱,我國法律沒有對“嬰兒”的法律概念進行定義,也沒有對“嬰兒”的年齡有過明確界定。但是刑事法律中曾在不同時期對“嬰兒”進行過界定,具體如下:
一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拐賣人口案件中嬰兒、幼兒、兒童年齡界限如何劃分問題的批復》(發文字號:法〔研〕復〔1989〕5號,頒布時間為1989年7月7日,以下簡稱《批復》),該批復規定:“……嬰兒、幼兒、兒童的年齡劃分,應以不滿一歲為嬰兒,一歲以上不滿六歲為幼兒,六歲以上不滿十四歲為兒童。”上述批復被最高人民法院以《關于廢止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的通知》(1996年12月31日)廢止。
二是關于執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拐賣、 綁架婦女、兒童的犯罪分子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答(1992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以下簡稱《決定》),“八、怎樣劃分嬰兒、幼兒、兒童的年齡界限?”,“不滿一歲的為嬰兒,一歲以上不滿六歲的為幼兒”。該司法解釋也已被廢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廢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制發的部分司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性質文件的決定》(2013年1月4日)。
三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6〕28號,2016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99次會議通過,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目前現行有效),其中第九條規定“刑法第二百四十條、第二百四十一條規定的兒童,是指不滿十四歲的人。其中,不滿一周歲的為嬰兒,一周歲以上不滿六周歲的為幼兒。”
綜上,雖然沒有法律或者相關司法解釋直接對“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中的“嬰兒”進行相應的界定,但相關司法解釋曾對嬰兒的年齡做過明確的劃定,并且現行相關司法解釋也延續了這種規定,如現行有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6〕28號)第九條規定及《批復》、《決定》相關內容來看,“嬰兒”是指不滿一周歲的人。
五、對哺乳自己嬰兒婦女的刑事措施適用
首先,《刑事訴訟法》沒有禁止性的規定,即法律沒有規定對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一律不得采取拘傳、刑拘或逮捕的強制措施(同樣適用于孕婦)。但需要說明的是,在采取非羈押性強制措施時,還是要有所區別,兩種強制措施對人身自由的限制程度上有較大差別,兩種強制措施的定位,適用條件也不盡相同。2012年刑事訴訟法進行修訂時,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兩種強制措施的規定進行了修改。取保候審仍然作為對社會危險性較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較輕的強制措施。監視居住措施的定位則作了調整,規定對符合逮捕條件,但因特殊原因(情形(二)為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不宜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替代性措施。
其次,《看守所條例》第十條規定,不予收押的情形包括“懷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滿一周歲的嬰兒的婦女”。[7]
最后,對“懷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滿一周歲的嬰兒的婦女”可以進行拘傳(當然要符合拘傳的條件,具體執行時也要考慮人性化,時刻注意其身體狀況,保障胎兒的安全和嬰兒及時得到哺乳等事宜);但刑拘和逮捕都會遇到執行上的問題,根據《看守所條例》第十條規定,“懷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滿一周歲的嬰兒的婦女”屬于不予收押情形,故存在執行難的問題,進而導致客觀上對她們無法采取刑拘和逮捕措施。
六、相關立法建議
正如有學者認為,語言的模糊性在許多情況下常導致法律適用中的不確定性,而法律適用中的不確定性會侵蝕人們對公平正義的法治信仰。為準確的適用、執行法律,不會因司法解釋的更迭而導致具體適用法律時的無所適從和內心確信的減弱,[8]建議立法機關在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時,將“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表述調整為“正在哺乳自己不滿一周歲嬰兒的婦女”,亦或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明確“正在”、“哺乳”、“哺乳期”的具體含義,統一司法認識,從而減少理解的不一致,提高法律適用的確定性,更好地實現法律效果和司法公平、正義。
注 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第七十四條規定,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符合逮捕條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監視居住:…… (二)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
[2] 張春玲,《對“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的理解》,載于《中國檢察官》,2014年第4期/總第194期,第74頁。
[3] 江學、龔衛清,《孕婦、哺乳期婦女的刑事法保護》,載于《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4年3月第29卷第2期。根據《辭海》,“新生兒”是指從出生至28天小兒。也有字典解釋為未滿月的嬰兒。
[4] 在線新華字典。
[5] 同上
[6] 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婦幼健康司? http://www.nhc.gov.cn/fys/mrkpxc/201507/2c2a72b616324df5b7ecaf0a557b07cc.shtml 母乳是6個月內嬰兒生長發育最佳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免疫活性物質,這是任何配方奶無法比擬的。 母乳喂養可以減少嬰兒過敏和感染性疾病發生風險,降低成年期肥胖、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發生,減少母親乳腺癌、卵巢癌的發病風險。
[7] 第十條 看守所收押人犯,應當進行健康檢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收押:(一)患有精神病或者急性傳染病的;(二)患有其他嚴重疾病,在羈押中可能發生生命危險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但是罪大惡極不羈押對社會有危險性的除外;(三)懷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滿一周歲的嬰兒的婦女。
[9] 因為沒有法律和司法解釋直接對“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進行解釋,但其他司法解釋即使對“嬰兒”進行年齡上的劃定,但是由于司法解釋的“時限性”,必須會導致在一定時期內出現找不到法律適用依據的情況出現。比如2013年1月份最高院廢止《關于執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拐賣、 綁架婦女、兒童的犯罪分子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答》的效力,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6〕28號),2013年1月14日至2016年期間,嬰兒的年齡劃定就于法無據。
參考文獻
[1] 張春玲,《對“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的理解》,載于《中國檢察官》,2014年第4期/總第194期,第74頁。
[2] 江學、龔衛清,《孕婦、哺乳期婦女的刑事法保護》,載于《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4年3月第29卷第2期。
[3] 曾軍、鄭兆龍,《刑事訴法中“哺乳期”問題探討》,載于《青春歲月》,2014年12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