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趨勢,特別是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的戰略形勢的認識。闡述了人工智能已經應用于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的事實及現狀,指出了人工智能是否會超越人類智能的發展這一問題。然后論述了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即知識、數據和算法,強調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核心是人才;然后從多個角度論述了中國人工智能的巨大發展機遇;最后,概述了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概況,對人工智能和人們的態度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人工智能 發展態勢 要素 核心 機遇
一、人工智能概述
隨著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有其特殊性,但也面臨著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機遇和挑戰。首先,大數據是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優勢。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有賴于互聯網和大數據。從神經網絡的計算到智能數據的發展到互聯網帶來的海量數據及區塊連概念的形成,將更有利于開發人工智能產品,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二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中人才供需不匹配。人才供需不匹配是阻礙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瓶頸。在人工智能時代,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將從"質"和"量"兩個方面發生變化。目前,人工智能產業相關人才已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人才培養的供給與市場需求不平衡。在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培養方面,應建設高峰高原相關學科,加快集聚高端技術人才、輻射管理人才和一線操作人才的培養。三是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發展結構失衡。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從應用層面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包括金融、教育、交通、安全、醫療、智能制造等。研究發現,人工智能在應用領域的發展存在結構性失衡,各領域發展存在明顯差異。它廣泛應用于金融、交通、醫療等方面,但普遍應用于零售、安全和社會治理等方面。它在制造業中的應用還有待發展。
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的競爭是知識與人才儲備的競爭。人工智能人才直接推動了人工智能研究的進程和人工智能成果的轉化,是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基礎。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基礎科研和成果轉化的重要機制,對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和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17年,全球共有367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大學,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數量約為10萬人。其中,人工智能領域學者6000余人,人工智能專業研究生7萬余人。每年約有2萬名畢業生畢業于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從人工智能人才結構來看,我國的人才結構發展也很不平衡。美國人工智能人才的數量和結構在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相對平衡,而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的數量和結構主要在應用層和技術層。而基層科研人員所占比例很小。美國的人工智能基礎人才為17900人,中國為13人。98次。在美國,人工智能人才的基本水平占所有人工智能人才的22%,而在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的基本水平僅占3%。所有人工智能人才的3%。3%。從長遠來看,這種人才結構失衡將影響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開發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實力。
三、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
首先,模式識別。通過計算機實現自動模式識別,可以彌補計算機感知能力低的缺點,使計算機能夠接收、理解和識別周圍的信息。智能機器發展中最重要的突破是模式識別,它還可以提供幫助人類理解人工智能的線索。第二,問題求解。問題求解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中一種是把眾多的數學公式以及符號編輯在一起,從而將問題求解,當前其性能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并且在工程和科研中被廣泛運用;另一種是在解決管理活動的時候,因為意外出現的非預期效應和預期效應間的差距,人工智能在問題規約和搜索中廣泛運用。第三,專家系統。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最熱門的研究領域就是專家系統。專家系統能夠按照一定的程序將人類專家的決策過程模擬出來。所以,它能夠將許多較為復雜問題解決,比如醫學診斷、礦物探測等。專家系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第二,解決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把許多數學公式和符號編輯在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它的性能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工程和科研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另一種是在解決管理活動時,由于預期效果和預期效果之間的差距,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于問題的描述和搜索。三是專家系統。目前,人工智能技術最熱門的研究領域是專家系統。專家系統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模擬人類專家的決策過程。因此,它可以解決許多更復雜的問題,如醫學診斷、礦物檢測等。
3.1我國將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著。雖然美國是一個科技強國,也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領頭羊,但近年來,中國不斷深化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逐步成為人工智能的大國。此外,我國對人工智能的支持和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得到落實。比如,大學加大了對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投入。比如,科研機構的研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專用智能向通用智能升級。盡管人工智能技術在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其人工智能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種智能將逐步向通用智能轉變,進而表現出人工智能的特性和人的特性,這將進一步提高其性能。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感性、自覺、自覺等合理地融入人工智能,從而實現機器的自我認知矯正,并朝著全智能化、與信息世界高度融合的方向發展。
3.3跨媒體人工智能。雖然目前的媒體技術是集文字、圖片、聲音為一體的,能夠為人們呈現更加直觀、直觀的畫面,但這些功能都是單獨實現的。在未來的發展中,高科技將突破這一局限,實現跨媒體人工智能,即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的完美融合,為人們帶來更先進的體驗。為了提高自身的價值,人工智能2.0必須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四、結語
經過60多年的發展,人工智能在自身技術和工業同步輻射的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家有關政策的出臺,標志著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性。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和社會政策環境是其產業發展的堅實后備力量。現階段,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應努力完善理論基礎,創新核心技術,培養專業人才,促進產業集聚。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國發[2015]28號)[EB/OL].中國政府網,2015-05-19.
[2] 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5]35號)[EB/OL].中國政府網,2017-07-20.
[3] 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網信辦聯合印發《“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發改高校[2016]1078 號)[EB/OL].搜狐網,2016-05-26.
[4] 蔡自興.中國人工智能四十年[J].科技導報,2016,(15):12-32.
[5] 蔡自興,蔡昱峰.人工智能的大勢、核心與機遇[J].冶金自動化,2018,(2):1-5.
[6] 賽迪顧問.2018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發展白皮書[N].中國計算機報,2018-11-26.
作者簡介: 鄭海澤,男,臨沂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軟件技術專業專科在讀,研究方向: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