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紅梅
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對現階段生態嚴控區美麗鄉村空間規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生態嚴控區美麗鄉村空間規劃的有效模式,以在維持生態平衡基礎上推動鄉村建設,為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貫徹落實我國科學發展觀,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以帶動鄉村經濟增長的同時,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生態嚴控區 魅力鄉村 空間規劃 有效模式
引 言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經濟發展越發迅速,但與此同時也開始注重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以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儼然不可取。大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然條件,若一味的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環境,那么在未來所要付出的代價勢必慘痛。正是認清了這一點,我國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環境保護道路,在經濟建設和鄉村空間開發規劃方面,要求按照相關文件規定內容執行,尤其是對于生態嚴控區域應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優先開發和重點開發,保護好鄉村區域的生態環境,使其能夠充分發揮有效的生態功能,打造美麗的鄉村空間,合理規劃我國國土空間,從而實現國土開發的長遠發展。
一、現階段生態嚴控區美麗鄉村空間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生態嚴控區美麗鄉村空間規劃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于進一步解決。其問題主要有[1]:一是生態嚴控區美麗鄉村的可用空間比較少。村民的生活需求空間逐步擴大,在規劃建設的時候出現空間不足的狀況,但又不可以影響村民的居住,這就產生了矛盾。其需要處理好居住空間和公共空間之間的關系;二是當前鄉村中的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農民的收入比較少,以致于農民的生活質量有待提升,難以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通過合理的規劃布局加以改善;三是部分具有特色文化的鄉村,其本土特點開始走向消逝,不利于美麗鄉村的建設。傳統的文化特點已經逐步被現代化,歷經悠久的手工藝慢慢沒落,民族特色越來越少的鄉村失去了其本色,如何保留其傳統特點也是美麗鄉村空間規劃中的重要任務。
二、生態嚴控區美麗鄉村空間規劃的有效模式
(一)走集約型土地規劃模式。在規劃生態嚴控區美麗鄉村空間的時候應堅持走集約型規劃模式,提高鄉村土地資源利用率,將閑置的土地空間充分利用起來。針對鄉村的實際情況采取現代科學技術工具,從而制定出良好的規劃方案,并將其落實到實處。首先,對于一些面積比較小的村落則可以采用居民點遷并策略,讓村落中的居民都集中在一起,把剩余空間集中出來,既能規劃和整合居住空間,又能將閑置空間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然后對其進行開發和規劃[2]。一般來說,這種閑置空間可以根據地方特色開展一些服務產業,比如現階段發展比較好的第三產業旅游業。通過開發規劃、策劃宣傳打造旅游文化項目,從而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和旅行。不僅能夠充分利用鄉村的閑置空間,還能帶動鄉村的經濟增長;其次,對于具有良好自然風光和地貌的鄉村,則可以對其進行局部改造。這類型鄉村在經濟發展上比較緩慢,在開發規劃上還不夠全面,因此可保留其風光特色,改造其風貌不佳之處,從而提升鄉村的整體美觀性。這種開發規劃方式不僅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能節約一定的規劃成本。例如,可保留一些古老村莊的房屋古跡,及其一直傳承的特產制作工藝等,然后加入現代化元素,構造特色文化產業體系,從而形成美麗鄉村;再者,在規劃和改造居住空間擁擠、生活環境較差的鄉村時,可進行微改造。也就是說根據實際情況整合出鄉村中的閑置空間,并對閑置的土地和環境進行治理,找出鄉村的核心空間,構成空間體系。另外還可以核心空間為中心創造連接街道,利用周邊山水環境打造游覽區域;最后,對于一些有著優越生態環境、面積不大的鄉村則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利用旅游帶動鄉村發展。
(二)自主創業,發展鄉村產業。生態嚴控區的鄉村要想取得發展則必須開創出自己的產業,可以生態產業和產品為主,以打造長遠、友好型的產業體系。第一,在選擇鄉村產業的時候應充分結合鄉村自身特點,開發其生產能力,并且重點關注當地特色農作物,從而獲取更多經濟效益。為了使鄉村保持生態平衡、走環境友好型道路,則不可以全產業鏈為主,而是可以加入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等,以此增加農作物的銷量;第二,要跟隨時代的發展潮流積極響應市場變化,充分利用電商平臺,推動鄉村產業的發展。堅持單一模式的鄉村產業很容易走入困境,農民難以增收,為改善這一狀況則可以利用互聯網,即電商平臺,從而打造不同類型的產業,加大農產物的對外宣傳,讓鄉村產業走出去,從而獲得更多人的關注,提高銷售產量,增加農作物的銷售收入[3];第三,要在鄉村產業現有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創新,從而豐富鄉村產業功能,積極與政府合作,提高村民的就業率。例如,以木制產品為主要產物的鄉村除了傳統的木頭制作之外,還可以打造雕刻文化展覽館或體驗館等,從而吸引眼球,推廣鄉村文化。
(三)堅持以人為本,了解村民意愿。美麗鄉村的開發和規劃離不開人的作用,在規劃的過程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理念,要了解和尊重村民的意愿,不可強制性背道而馳。首先,一定要保護好鄉村的周圍環境,強化其邊界,不可破壞鄉村的生態系統。改造時要盡可能保留村民的耕地,做好標識和警示牌,從而對鄉村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其次,在留出村民的活動空間后,可充分利用閑置土地打造空間節點,改造內容可與鄉村產業相結合,從而得到最佳效果[4]。
三、結束語
我國是一個多鄉村的國家,鄉村建設是實現我國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保持鄉村的原生態,對其產業、文化進行合理規劃,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又不失去鄉村的本土特色是當前鄉村空間規劃中的難點,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不容忽視。美麗鄉村的建設有利于促進美麗中國的發展,也是我國偉大復興之路的必經路。為有效規劃生態嚴控區美麗鄉村空間,則必須先對鄉村空間的布局和現狀進行一定的了解,分析其在建設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科學的解決方法。要轉變傳統鄉村建設理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處理好鄉村經濟增長和綠色環保之間的關系,提升鄉村居民經濟收入的同時為其創造一個環境優美的居住環境,以此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從而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目標,獲得更多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趙鵬飛. 新時代空間規劃中“兩規”協調路徑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
[2] 李相國.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N]. 吉林日報,2019-06-03(002).
[3] 林曉云.新時期我國空間規劃體系建構的思考——基于國際空間規劃經驗啟示[J].北京規劃建設,2019(03):61-64.
[4] 劉效龍.“空間治理”與“生態文明”雙線邏輯下的空間規劃改革[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9(02):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