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繼軍,許麗君,朱京海
(1.華東都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上海200070;2.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沈陽110168;3.中國醫科大學,沈陽 110168)
空間完成功能轉換之前會產生功能和用途的“零空間”現象,為城市發展提供了諸多的發展想象和可能性。相比城市規劃下的“正式”空間的開發,被忽略的“非正式”的開發就更需要賦予價值,往往是在城市建設達到一定水平后,重新激勵人們表達價值需求與改造意愿[2]。
當今城市都面臨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其中,在空間更新的這一階段中,城市發展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精明增長,這一期間,空間的活力,包括閑置資源再創造、資源潛力再挖掘、空間功能再升級、空間結構再優化成為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城市發展一定階段后,實現結構功能躍遷必然。
空間更新是可持續性的,空間價值相對具體的發展而言,在不同發展背景下具體空間的價值也是不同的。
因此,空間價值在一定范圍內是具有波動性、彈性和永不飽和性的。在一個城市中空間更新的數量大、內容多,激發方式和更新特征各不相同。空間更新的價值最大化對本文的論述具有重要意義。空間更新作為城市發展和規劃管控的彈性機制,其文化價值不僅停留在空間的二次開發上和簡單的功能激活上,而是功能深次層聯動和活力提升的結果[3]。
空間更新的價值體現來源于全社會對城市海綿性認識的提高。城市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由各種各樣的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環境的大小空間組成的海綿體。其中,大空間挑起城市的主要功能,小空間擔當城市的多元特色職能,大、小空間并存為豐富的城市交融、體驗、共享提供了可能。而城市的空間更新就是城市海綿中的彈性模塊,讓城市產生更加多元的活力,打破空間阻隔發展,是體現城市整體特色和活力的關鍵所在。
共享經濟的微觀視角下,空間更新的內涵應當進一步拓展,不應僅僅局限于空間更新層面,應該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將單一的空間復合化,多空間的屬性共享化。并進一步關注空間里人的社會網絡、特征和個體需求。更應重視社區文化,加強社區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的關系。建立良好的“人-空間”和“自然-人文”互動關系[4]。
中國醫科大學老校區占地面積8.9km2,處于太原街商圈和東北金融中心的交接地帶,緊鄰中山廣場和中山路歐陸風情街,距離沈陽站1.1km,距離沈陽北站3.5km,距離桃仙機場18km。隨著校區主體功能搬遷,老校區逐漸趨于閑置狀態。
此外,中國醫科大學在教育管理投入和新校區建設過程中,為解決學校財政缺口,校領導提出將閑置老校區進行資產置換的方案。但由于校區用地權屬復雜,進行資債劃分難以平衡多方利益,推倒重建難以尊重原有歷史格局和歷史建筑,資產置換難以延續醫科大學歷史發展文脈,因此,希望通過規劃策劃解決以上問題。中國醫科大學校領導和有關專家展開多次策劃研討,認為老校區是少有的位于城市中心區,且面積相對較大的剩余空間,加上緊鄰附屬醫院、交通區位優勢和醫療資源優勢,開發潛力巨大。
根據美的2017年年報披露的信息,美的對存貨均采用先進先出法進行計價。每種計價方法都會對企業成本的核算產生影響,根據不同計價方法的特點,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和市場情況來選擇。在物價上漲時期采用先進先出法核算存貨成本,會使利潤虛增,導致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增加,在這個時期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或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可以避免成本過低的現象,計算出來的利潤和稅額也不會有很大波動。但是,在物價下降時,應該考慮采用先進先出法,先購進的存貨成本較高,計算出的當期發出存貨成本也越高,可以減少當期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減輕企業稅負。美的應該結合市場環境綜合分析,選擇最優的計價方式。
基于大健康產業發展趨勢、周邊交通流量、空間資源集聚量、文脈發展歷史和城市動能轉換的分析,可以看出老校區作為中心城區的罕見的剩余用地,具有以下特征:區位優勢明顯,名牌醫院的經濟外溢效應明顯,交通壓力大、承載能力有限,景觀資源豐富,單位你得到有限利用。
3.2.1 周邊健康經濟量大分散,共享經濟介入大有作為
高校老校區已存在許多年,在功能分區和功能已經形成,并且相對穩定。中國醫科大學老校區周邊醫藥產業高度聚集、酒店賓館密集、教育資源豐富。周邊醫療產業包括沈陽曙光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在內的醫院、門診和各類診所藥房27家。周邊教育培訓包括包含學校、教育培訓中心9家,是老城區教育資源最豐富的地段之一。周邊地區共包含寫字樓26座,酒店賓館19家(見圖1)。周邊醫療資源形成一定的數量規模,但均自發形成,但缺乏聯動發展的核心和平臺,各個醫療單位各自為政,難以發揮規模聯動效應。


圖1 醫科大學周邊資源空間分布
3.2.2 老校區文化價值深厚,促進資源共享
中國醫科大學老校區有1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5處歷史建筑,是中山路歷史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見圖2),是東北地區重點開發建設的城市空間之一,也是早期西方現代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理論引入我國并建設實施的典型區域。其中,老校區建筑群共6棟,是與醫療教育發展史相關的代表性建筑群,現狀保存較好,代表了我國近現代醫科大學和臨床醫學的發展狀況。

圖2 中國醫科大學老校區文物建筑分布
3.2.3 城市更新驅動力演替,健康經濟登場
研究區所在的片區是沈陽現代化歷史的開端,是代表沈陽百年發展歷程的藍本。中國醫科大學所在區域的驅動發展力,經過了交通樞紐驅動和傳統商業驅動2個階段,隨著區域醫療資源集聚,健康經濟將成為下一個帶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階段為交通樞紐驅動階段:沈陽站是中國東北地區及遼寧省的鐵路樞紐火車站和規模最大的火車站之一。交通優勢首先解放了區位空間的約束,并通過對生產要素流動的引導,進而影響周邊產業布局、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成為地區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第二階段為傳統商業驅動階段:隨著地區的進一步發展,交通優勢的邊際效應不斷遞減,大量的經過型客流帶來了嚴重的交通壓力,此時交通已經不能成為帶動地區發展主要優勢。站前片區商業貿易、餐飲服務、娛樂休閑、旅游金融和餐飲服務等傳統商業,依托交通優勢已經發展成熟,具有一定的規模,取代交通優勢成為帶動片區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第三階段為健康經濟驅動階段:受互聯網和線上交易的沖擊,傳統商業發展態勢低迷,傳統商業不再是帶地區發展的主動力。隨著“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健康產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機遇。沈陽擁有東北地區最多的重點醫院,中國醫科大學老校區周邊的醫療資源是沈陽市醫療資源最集中的地區,結合國民對健康服務業的個性化需求,大健康產業及其相關產業將通過產業融合和產業形態交織,未來將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在共享經濟和共享社會的背景下,圍繞中國醫科大學老校區建設東北健康城,建立環大學健康經濟圈,得出單維度集聚打造東北區域醫療中心和多維度擴散打造環大學健康城市經濟圈兩大策略。在共享經濟的價值體系內,首先通過單維度集聚,建立“東北區域醫療中心”,打造醫療健康資源共享平臺和共享社區。在共享經濟的本質意義上,通過平臺功能共享,建立環大學健康城市圈,實現健康價值服務體系的循環,從而達到對空間更新的價值體現。
1945年11 月,根據黨中央建立鞏固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指示精神,中國醫科大學從延安出發,挺進東北。1948年11月,東北全境解放,中國醫科大學奉命進駐沈陽。現老校區為始建于1911年南滿醫學堂,為當時期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學術、醫療水平最高的醫科大學[5,6]。紅醫文化成為中國醫科大學的獨特印記,從大區域珠鏈發展模式的紅衣衛校、到為計劃經濟驅動下點狀辦學辦醫發展模式下東北區域醫療管理中心、再到市場經濟驅動下的新一輪網絡化辦學辦醫模式的現代醫學院校,中國醫科大學的發展模式與中國歷史的螺旋式發展具有很強的貼合性。中國醫科大學的成立發展歷程,對今天的更改造有著重要意義,應深度挖掘紅醫文化與近代最優醫學歷史,發揮歷史文化優勢,結合國家大健康經濟發展機遇,用文化“反哺”城市,圍繞老校區打造東北健康城。
東北健康城具備搭建醫療共享平臺的基礎,加上周邊健康資源集聚,和片區文脈資源獨特深厚,以及健康經濟的發展趨勢。從國家新戰略、區域新格局、城市新要求和人的新訴求出發,結合已有的醫療產業基礎和特色,打造“東北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遼寧醫學院校校企聯盟中心”和“沈陽國際健康醫療中心”三中心。
環中國醫科大學健康經濟圈與東北區域醫療中心是共生共軛的關系模式。依托中國醫科大學醫療資源特色和大學外溢效應,通過數據共享平臺,集合國際醫院、校企聯盟中心、大健康產業集群和醫療服務業,通過數據平臺供需匹配,打造“醫療+X”的新發展模式,打造以醫養和大健康產業為主的“環中國醫科大學健康經濟圈”。
功能布局為“一核三片區”,融合產學研一體化的新型發展模式。在保留原有醫大一院科研院所的基礎上打造東北區域醫療中心(見圖3)。

圖3 方案總平面圖
根據附屬醫院的擴展需求和財政能力進行資債劃分,在保留原有醫大一院科研院所的基礎上打造東北區域醫療中心。區域醫療中心主要功能有:遼寧校企聯盟中心、健康產業功能區、國際尖端醫療功能區、口腔特色醫療區。在中國醫大老圖書館和禮堂的基礎上,改造提升建設為東北首家醫學博物館,東北首家全門類公益性醫學專科博物館,并打造成中國醫學培訓、教育平臺及醫療行業的交流平臺,成為中山廣場歷史文物群重要節點。環境共享,整合空間:按照“大交通、大文化、大社區”的規劃理念,地面增設空中連廊,將“三中心”緊密聯系起來,提升空間交通的便利性和多樣性。
在共享經濟的價值體系內,所有的空間都是價值的提升,所有空間都面臨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與傳統的片區更新規劃而言,環中國醫科大學健康經濟圈概念,是基于醫學院校的“院校一體”辦學特色、周邊外溢的醫療資源和醫學資源共享本質提出的。在老校區百年的發展的文化歷程中,其相關的外溢效應以及醫療產業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在老校區原有功能退出后的空間無法連續利用、后續醫療功能釋放不確定的情況下,本文結合共享經濟的思路,通過文化反哺空間更加價值提升,利用單維度集聚功能,多維度的空間文化提升模式整合溢出醫療產業資源,以建設醫療健康中心區域的空間布局,實現中心的更新改造,將這一區域整體打造成健康產業全域產業區來實現與周邊區域的互動,功能滲透擬建設環醫療空間的健康經濟圈,塑造健康社區、健康片區、健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