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高
(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200125)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交通壓力日趨增大。地鐵作為一種新型大運量公共交通方式,在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優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效率等方面日益發揮重要作用。BIM技術具備的可視性、模擬性以及可出圖性,極大地提高了地鐵設計的質量和效率,降低了成本,保障了地鐵建設的安全和高效。在地鐵項目建設中的設計階段,BIM技術的應用對設計效率和質量至關重要,這直接影響后期項目的建設進度、質量和安全。設計階段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BIM應用價值,成為當前地鐵建設BIM應用的重要課題。
在軌道交通建設中,規劃階段就有BIM技術的身影[1]。本階段的BIM應用主要包括以下2方面。
基于BIM技術,可以實現地質模型的創建,通過地質模型可方便地進行底層分層剝離展示、任意斷面和角度的空間剖切、二維斷面成圖等[2],能查詢并計算工程范圍內的地質信息和土方量。
通過“BIM+GIS”結合,創建項目周邊及沿線環境模型,真實反映項目周邊環境現狀,不僅實現個案的三維信息化管理,而且能實現周邊地理環境的大場景。為設計方案決策、場地規劃布置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據。
在初步設計階段,BIM技術除了能實現不同設計人員協同設計之外,本階段的BIM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不同專業設計人員通過BIM軟件各自協同創建各自專業模型,通過模型協同創建,能時刻關注設計的進度和工作進程,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實現工時設計[3],及時洞察設計方案缺陷并解決。
通過不同方案模型的創建,利用BIM技術的可視化和模擬性,真實直觀展示不同方案的優缺點(見圖1),加強方案匯報效果,提高溝通效率,實現不同方案的比選與優化。

圖1 某地鐵站屋頂內襯板裝修方案
施工圖設計階段設計方案相對穩定,通過BIM技術,可對軌道交通項目進行深化設計,本階段的BIM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地鐵項目涉及專業眾多,機電管線種類繁雜且數量多,通過應用BIM技術,能對管線進行綜合排布,借助軟件自動檢測功能,能全面、整體地觀測項目各方面,集中突破難點,并提取出關鍵變化部分,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4],解決管線碰撞問題。通過與支吊架模型的結合優化,不僅能充分考慮設備及管線的檢修空間,而且能實現管線排布的合理性、經濟型、人文性和美觀性。
基于BIM模型,設置車站房間凈空要求,逐一排查房間凈空高度,針對不滿足凈空要求的房間進行調整,針對重點區域進行空間優化(見圖2)。

圖2 某地鐵站空間優化調整圖
通過BIM技術進行管線綜合時,對支吊架設計進行優化設計,采取支吊架綜合安裝,充分利用空間,盡力避免支吊架散落布置,避免材料資源浪費。
通過BIM技術實現機電管線綜合排布后,把通過BIM軟件調整好的機電管線導成CAD圖紙,指導現場施工,圖紙包括管綜平面圖、管綜剖面圖、單專業平面圖等。
為避免后期施工對二次結構的砸、敲,運用BIM技術對每一面二次結構墻體進行立面出圖(見圖3),對墻體孔洞進行梳理和檢查,并快速標注和定位每一面墻體孔洞大小和類型。通過二次結構出圖,能顯著提高施工質量,加快施工進度。

圖3 某地鐵站二次結構出圖
通過BIM技術對車站各專業墻面箱柜布置進行優化、整合,明確安裝方式、定位安裝位置,制訂出整合方案。依照箱柜由大及小,由高及低的原則,實現箱柜布置錯落有序,美觀合理,每一面墻體箱柜通過BIM圖冊(見圖4)下放至施工單位,精確指導施工,確保現場實施與模型的一致性,實現箱柜布置落地性實施。

圖4 某地鐵站35kV開關柜室圖冊示意圖
通過BIM軟件提取土建的工程量、風水電等機電的工程量,與投資監理單位的工程量復核,提高工程造價的準確性。
通過三維模型,能直觀了解車站設備的運輸路徑,了解運輸路徑是否合理以及設備運輸時需要注意的關鍵環節,保證后期車站的設備順利安裝。
在地鐵站信息模型中添加材質信息、顏色信息、光源信息等,模擬實景效果(見圖5),優化裝修設計方案。

圖5 某地鐵站站廳層及站臺層裝修示意圖
地鐵項目建設主要包括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和運維階段。由于各階段所需要應用的側重點不同,模型的深度以及構件的劃分會有差異,導致不同的模型在不同的應用階段不具有繼承性及傳遞性。比如,設計施工圖階段的模型反映的是各專業設計需要表達的內容,不會考慮到施工過程中施工工序的問題,所以模型在傳遞到施工階段的時候,需要施工單位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重新建立模型,不能做到“一模到底”。
目前,國內在BIM應用中的軟件有AutoDesk Revit系列、Bentley Macro Sation系列等。不同的BIM軟件會有不同的側重點,不是全部的建模軟件都適合所有的模型建立,例如,Revit系列在建筑三維設計方面比較優秀,Bentley Macro Sation系列則更側重于基礎設施的設計,如果需要把建筑模型與基礎設施模型體現在同一個模型里,就會面臨不同軟件設計的模型是否可以合并的問題,因此,需要打破軟件之間的兼容性問題。如果可以解決,可以極大地提高模型的利用率。
BIM軟件還不能完全做到設計人員只要輸入相應的設計參數,就可以生成相應的設計模型,尤其是在市政等基礎設施領域,如樁基的模型建立,還是需要手動建立,所以還需要不斷地迭代開發產品,逐步實現工作的半自動化到全自動直至智能化。
一個合格的建筑信息模型從業人員不僅需要會建模,更需要有專業的設計素養,但目前兩者兼顧的BIM從業人員極少,需要培養更多的專業化的從業人員。
軌道交通領域BIM技術的發展需要新一代的科研人員繼續加大BIM軟件的開發,提高從業者的專業水平,最大程度地發揮BIM的價值,共同推動BIM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地鐵項目中BIM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實際應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BIM技術優勢并沒完全凸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項目參建方還不夠重視。同時,BIM應用體系也不夠完善,BIM應用具有很大的隨機性。非系統性的應用,使得BIM價值發揮有限。BIM技術需要項目各參建方共同努力并且加以推廣,制訂地鐵BIM應用標準,落實各參建單位BIM應用能力,最大程度地發揮BIM技術在軌道交通領域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