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
消費金融經歷爆發式增長后,去年至今監管趨嚴。回顧消費金融行業的2018,有個詞很貼切:分化。銀行等持牌機構與互聯網平臺之間,有分化;互聯網平臺內部,也有分化。分化的廣泛存在,以至于我們站在不同的視角觀察消費金融行業,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圖景。
從一個視角看,上市平臺股價縮水、頭部平臺放貸規模下降、明星平臺轉型失利。裁撤門店、裁減人員,互金平臺斷臂求生的勇氣與無奈,格外令人感慨。若換個視角,也能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依托消費升級的大風口,政策層面不斷釋放鼓勵與友善信號,銀行等持牌機構大舉推進,放貸金額再創新高;巨頭通過開放平臺合縱連橫,處處繁華景象。
消費金融行業三大趨勢
嚴格的金融監管趨勢預計不會改變,行業繼續分化,集中度或將進一步上升。消費金融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會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趨勢,是有場景業務和無場景業務之間會出現快速分化。有場景業務會占有更多市場份額,熱度會越來越高,無場景業務則可能會在各方壓力下逐漸萎縮,當然還不至于消亡。
它背后的依據是監管導向。我們說當前金融監管有三大原則,其中第一條就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就是要求金融機構不要再自娛自樂、脫實向虛,而是要去服務實體經濟。對于消費金融行業來講,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式就是促消費,即確保資金流向于消費場景,這就要求資金流向一定是可控的。如何做到資金流向可控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跟場景結合,做場景金融。
我們知道當前很多金融機構的做法是指定場景,讓借款人指定借款用途,在貸款申請或支用環節為借款人提供幾個選項——你借這個錢是去裝修去旅游還是去做別的,讓消費者自己來指定。借款人指定用途,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應資金流向,但不代表真實的資金用途。
在當前消費增速下滑和居民杠桿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我認為監管導向是鼓勵消費資金真實流向消費場景,為促消費、穩增長做出貢獻。像當前的一些虛擬信用卡產品,和銀行二類戶結合去綁定支付工具,本質上還是消費貸,但通過與支付工具的綁定實現了資金流向可控,這個錢給到了商家,切實促消費。我認為,這其實反映了消費金融行業整體向場景靠攏的趨勢。
第二個趨勢,是持牌與非持牌的分化。持牌機構會越來越強化,非持牌機構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會越來越弱化。關于金融持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在當前這樣一個強監管時期,尤其是整個互聯網金融整頓趨于尾聲的階段,這一趨勢會加速。
那些沒有核心牌照的消費金融機構,將不得不從消費金融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退出來,比如不能參與核心風控、不能直接參與放款等,逐步退向導流、反欺詐和系統、科技支持等環節。
第三個趨勢,是全國性機構和區域性機構的分化會加速。全國性的機構會越來越大,向著一站式平臺的方向演進;而區域性機構會逐步專注區域,越來越小而美。
現階段,金融機構開始形成兩類群體,即全國性機構和區域性機構。比如銀行,分為全國性銀行和區域性銀行;比如小貸公司,分為可做全國業務的互聯網小貸公司和一般小貸公司;比如P2P,也會分為全國性P2P和省級P2P;像民營銀行,也分有沒有互聯網貸款資質。
未來,區域性金融機構不能做或只能少做全國性業務,沒有全國性場景、客戶與數據的滋養,這類機構很難朝著大而全的方向進化,只能專注于服務區域,力爭做一家小而美的金融機構。而全國性機構,少了區域性金融機構的強力競爭,反而能夯實基礎、向著一站式平臺的方向加速進化。
科技對于消費金融的影響
科技對消費金融有什么影響?我們能看到,金融科技正在全面賦能消費金融,降本增效防風險各個方面都能看到科技的影子。在我看來,科技之于消費金融的影響,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
一是業務環節層面。科技正在重塑消費金融業務環節,比如從獲客、風控,到貸后、催收、客服等各個環節,都有了智能化的選項,像智能獲客、智能風控、智能催收和智能客服等等。
二是產業鏈層面。科技重塑了消費金融的產業鏈,讓產業鏈的各個參與方重新排位,話語權、影響力有升有降。
在科技重塑消費金融業務環節后,消費金融產業鏈也就自然有了變化。比如,有些業務環節開始獨立出來,變成獨立的解決方案對外輸出。最典型的就是金融科技這塊,每家巨頭基本上都搭建了金融科技開放平臺,把各個業務環節涉及到的科技方案獨立出來對外輸出,這就在產業鏈層面形成了新的參與者,即科技賦能者。此外,隨著獲客環節越來越重要,助貸獲客,也開始在產業鏈層面崛起。
隨著產業鏈層面形成了新的參與者,原有產業鏈分工也就有了變化,突出表現了地位和話語權的變化。比如,當前一些掌握流量的互聯網平臺,話語權是越來越高的;還有一些掌握核心風控數據的機構,則一直處于話語權的頂端地位。反而一些單純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則有退化為資金通道的風險,話語權在下降。包括一些催收機構,如果還沿用原來人力密集的模式、甚至灰色擦邊球模式,不可能還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