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康云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在藝術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新課程標提出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科學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化、完善評價機制”的基本理念。音樂教學需要情感的投入,必須營造寬悅愉快的氣氛,而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成長環境,這比學識是否淵博更為重要。我認為,能讓孩子們愉快地學習,那么我們的課堂自然是有效的。
一、音樂從游戲開始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式,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游戲是每個小孩子都喜歡玩的,課堂上融入游戲元素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有效地實施了課堂教學。根據低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的心理特點。我在教一年級《在農場里》這一課時用猜迷語來導入:“請同學們先猜一個謎語,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兩邊,說話聽得見,相互難見面,打一人體器官”。這時同學們都認真地想,我再放慢語速來說了一遍,請猜到的同學舉手告訴我。所有學生都一起舉手,回答是耳朵。而后我又問學生耳朵是用來做什么的,學生回答是聽聲音的。課剛上到這里同學們學習的興趣被激發了。因為這是一首描寫動物叫聲的歌曲,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讓部分學生模仿動物的叫聲來讓老師和同學猜猜農場里會有什么動物,課到這里學生的學習氣氛已經變得很濃了,之后課堂教學也變得有效了。記得我教五年級學生唱《青春舞曲》這首歌的那節課時就是在拍手游戲后課堂教學變得高效的。我先讓同學們聽一遍這首歌而后讓同學們讀一遍歌詞,我再用唱的形式來表達剛剛同學們讀的語速,讓同學們聽后覺得這樣的速度讓他們聽起來不舒服。在這期間仍有一些同學心不在課堂上,沒有興趣。一到我示范邊拍手邊讀歌詞的時候他們那些心不在課堂上的同學立即有了興致,邊看邊學,可又跟不到。于是我便教他們先跟我拍一下慢的,先慢拍打再逐漸加快,熟練后邊拍手邊讀歌詞。然后再進行拍手的游戲:先把同學們分幾組,每組拍手不同的速度,規則就是只能拍自己組速度,不能跟別的組拍成一樣(這其實就是節奏合奏)。等到游戲開始后,課堂的氣氛高漲,每組同學都抱著不服輸的精神想把自己要拍打的節奏打好,好得到老師表揚。可是第一次這樣拍打節奏有些同學一時心急漸漸地拍打成別組的節奏去了。雖然是這樣,可同學們的學習情緒非常高漲一直持續到最后。就這樣游戲進行了兩三次,學生在拍手過程中學會了打節奏。節奏會了后便教他們唱歌,這首歌學得很快。等他們自己會唱后我便用輪唱的方式來讓他們表演。在這節課里同學們不只學會了拍打節奏還學會了唱歌,課堂教學的目的達到了。因此,營造良好的音樂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音樂課堂氛圍中積極主動、輕松愉快地聆聽與體驗,參與表現音樂,從而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益,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
二、舞蹈融入音樂課堂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結合舞蹈藝術的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造性表達個人情感的形式,對于學生來說,自我表現的形式越多,自多發展的潛力也就越大。挖掘人本身就具有肢體表現的這種本能,讓學生從小就養成敢于自信地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人的社會交往能力。教學中,有系統有規范地融入舞蹈藝術教學,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注重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既可以美化學生的形體氣質,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愉悅學生身心健康,更能增進學生的合作。我在教三年級《金孔雀輕輕跳》這一課的時候融入了舞蹈元素。“好奇、好動、善于模仿”是兒童的身心特點,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形成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志趣是實現有效課堂的重要保證。針對兒童“好奇”的年齡特點,我的一段精彩的孔雀舞表演作為課堂的開場、新穎的引入,成功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及引起了興趣。而后安排了學生觀看楊麗萍的孔雀舞視頻片斷,學生一邊欣賞,一邊模仿,邊唱邊跳,進一步體會感受音樂帶來的美,陶醉在孔雀舞的美麗之中。就在這時候我隨音樂把傣族舞的幾個基本動作給學生示范一次:孔雀鶴立、孔雀開屏、傣族舞語匯,鼓勵學生三五個一組,互相啟迪、創作,老師指導、觀察,請一些創編的好的同學在前邊來表演,音樂再次響起,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各盡其能、各得其樂、各有所獲。整節課都讓學生處于愉悅之中。
三、器樂教學優化音樂課堂
器樂教學作為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對于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陶冶情操,發展才能,提高審美素質具有重大意義。柏拉圖說:“好奇者,知識之門”。好奇是小學生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當我們在建立教育強鎮的時候,已經做到將牧童笛、豎笛、口風琴、鋼琴與打擊樂器等各類樂器帶進音樂課堂,并加以巧用,將他們加入到合唱教學課堂中來。這樣課堂氛圍活躍,而且課堂質量有效果。小學生好奇心強,喜好新生事物 。尤其是農村的小孩子們,當課堂上出現了令他們沒接觸過的東西時,像有一塊磁鐵牢牢地吸引著他們的注意力。例如我上五年級下冊的第2課《我們學校的合唱節》中的《歌聲與微笑》這一課時,我充分利用豎笛進行教學,讓同學們通過演唱、聆聽、視奏、合唱等環節自主地學習。我先教會同學們唱合唱歌曲的低聲部旋律,再用豎笛吹奏出高聲部的旋律,而后要求同學們和我合作:他們演唱低聲部旋律,我演奏高聲部旋律,讓高低聲部的歌聲產生共鳴,達到合聲的效果。同學們在輕聲演唱著自己聲部的旋律時,還睜大眼睛注意我的舉動,并豎起耳朵認真聆聽我所演奏出的旋律。這時,豎笛這件樂器使這節課的課堂氣氛慢慢地開始有變化了。接下來便是讓同學們學會吹奏高低聲部的旋律。當同學們學會吹奏旋律,熟能生巧后,使覺得自己有了成功感,再去分角色演唱一個聲部,就會發現,合唱原來可以這么簡單易學的,又那么有趣的。這樣下來這一節課就變得有效了。
綜上所說,在農村小學音樂課堂里,通過游戲、舞蹈、器樂等多種方式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愉快地學習,提高每一節音樂課的效率,從而讓音樂課堂更加有效。